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2-27 08:37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内容,意义及局限性。
本题解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自然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影响。(1)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自然教育的含义。自然教育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地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卢梭指出要保证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共同培养起来的。而只有后两者和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卢梭指出,自然教育主要是针对富人的c因为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也只能接受这种教育。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这个概念是与“公民”、“国民”等概念相对立的。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就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自然人”虽然是与专制国家的“公民”相对的概念,但它并不与“社会人”完全不容。自然人既能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地发展,不受腐蚀和侵蚀。③自然教育的原则方法:第一,正确看待儿童。卢梭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来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卢梭指出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孩子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第二,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他主张对儿童实行消极教育,就是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的发展。但消极教育并非是无所作为,还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们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此外,卢梭也注意到了儿童天性中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因材施教。④自然教育的实施。卢梭告诫教育者要按照儿童的年龄去对待他们。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的教育(出生后的2年)。卢梭认为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第二阶段是儿童期的教育(2~12岁)。卢梭提出这一时期在锻炼儿童感官并继续发展他们身体的同时,还要让儿童在这一时期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要联系具体事例进行,而且要行动多于口训。第三阶段是青年期的教育(12~ 15岁)。这一阶段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教育两个方面。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供能力放在首位,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劳动教育方面,他主张学生必须学习一门职业。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思想得到陶冶,同时锻炼思维能力。第四阶段是青春期的教育(15~ 20岁)。卢梭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2)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①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直到现在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②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要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他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理论财富。③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但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和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普及。卢梭提出的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一直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3)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局限性①卢梭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将天性与社会性截然分离,视天性为至上,视教育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贯穿这种哲学最终会导致教育的消亡。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是社会性而非生物性的,教育是社会学而非生物学,发展人性必须在现实社会中而不在真空中进行,不能抛弃社会性与历史性而抽象地谈天性发展。因而他培养的“自然人”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色彩,同时也是小资产者的化身。②卢梭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而忽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轻视由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价值,轻视书本,轻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由定理、公理组成的系统知识,这是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极的东西。因为以此取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只囿于实用而无系统性和丰富性。人类文化传统是形成人能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否定了数千年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就等于取消了教育。③卢梭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儿童在生活中进行的学习不能保证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只有教师按照科学体系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知识,才能使儿童取得优良成绩。另外,卢梭又是极端的直观教学的倡说者,拒绝使用仪器、模型势必会缩小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④卢梭对儿童教育的四个阶段划分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刻板和机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试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内容及对个人社会流动的作用。
本题解析: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了其社会层级地位和作用。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流动功能,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历、能力和人格,创造了能够流动的条件和可能。关于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代表性的有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只能在统治阶级内部一个较小的范围中进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不断普及与提高,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使社会成员的职业岗位与社会地位从决定于政治权力、物质财富,逐步转移到决定于个人的素质,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人们期望改变个人现状、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不仅需要个人长期艰苦而有创造性地努力奋斗,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自古以来,这些途径主要有:从军建功、从商致富、务工谋生、读书做官。其总体格局延续至今并没有根本的变化。然而,其中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重要作用:①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因为在今天无论是参军、打工,或是经商,要在社会上生存、生活、流通,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和品质,也就是必须接受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在今天我国农村,年轻一代成功地进行社会流通,尤其是纵向流通,只有经过教育,甚至只有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③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由于教育具有社会流动功能,在社会成员的就业和社会地位提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成为一种激烈竞争,其突出表现就是“学历主义”抬头,“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愈演愈烈,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强烈,对教育流动功能的认识分歧也日益激化。有关教育竞争的争论一方认为它使得个人通过个人奋斗获得好的教育机会,从而获得好的职业岗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表征,另一方认为教育竞争必然强化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个性发展的扭曲,促进社会差别扩大,貌似公平实质上是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手段。
试述书院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本题解析:
(1)书院的发展历史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始于唐代,有官办和私办两种,但是只是校刊、收藏经典的地方。由于官学极易因政局动荡而兴废无常,导致士人失学,而中国又有悠久的私人讲学传统,加之受佛教禅林制度影响,书院在宋代兴盛,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北宋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等书院为著名,南宋以白鹿洞、岳麓、丽泽、象山等书院为代表,书院兴盛与理学发展相互促进。元代提倡办书院,但通过委任教师、资助经费等措施加强控制,书院出现有官学化倾向。明代书院一度强盛,与理学、心学发展相表里,政府曾四次禁毁书院,表明书院影响扩大和政府干预加强。清代政府从开办、教师任命、招生等方面实现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官学化并几乎沦为科举附庸、丧失自由讲学和研究学术的传统。(2)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第二,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论辩,努力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第四,书院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第五,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3)书院教育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本题解析:
中世纪大学指11~ 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起源。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其办学特征表现如下:(1)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2)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3)课程: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4)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试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措施。
本题解析:
(一)问题,就是在人做某件事、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暂时不知道通向目标的方法。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其一,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其二,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其三,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其四,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或图示直接提供了问题解决的线索,便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向,而有些则包含某些多余的信息,或者问题解决所需的部分条件被隐含起来。这就是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需要个体能够发现、分离出解决问题所需的必要条件,撇开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和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若大量的知识经验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于头脑中,则对于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显然,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提取,并加以应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同着可能起到障碍的作用。(4)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类似事物即称原型,它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叫做原型启发。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所以能起启发作用,一是由于原型与所要创造的事物之间具有共同之处或类似之处,二是由于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引起模仿。原型启发法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和能力内在关系的规律揭示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先让学生判断用算法还是启发法,培养其判断力;教授常用的启发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类比思维(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大胆猜想,是直觉思维,具有突发飞跃的特点。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本题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简述学校德育的原则。
本题解析: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过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都具有指导作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具体如下。(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与他们对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本题解析:
活动课程论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主张课程应是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活动,通过活动学习和活动经验,培养兴趣和解决的能力。其主要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
社会规范的内化
本题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 “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教学评价
本题解析:
教学评价是一种中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价,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的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主观判断,为了提高评价活动的效度和信度,学习评价必须以客观资料为基础,在对客观资料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判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差异,同时需分析教学成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措施。教学评价遵循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试卷分类:学硕教育学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学硕心理学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管理类联考综合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法硕非法学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法硕法学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西医综合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政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中医综合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431金融学综合
练习次数:4次
试卷分类:431金融学综合
练习次数: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