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2—1996规定,城市道路竣工验收时,沥青混合料路面抗滑表层应检查( )。
关于顶管施工,工作井外所采用的的起重设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针对热熔焊接形成的双轨焊缝,焊缝中间预留气腔的特点,采用( )方法来检测焊缝的强度和气密性。
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依据的是( )。
关于级配碎石施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围堰使用期间河流的常水位为+5.5m,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包括浪高)为+7.0m,则该围堰项的最低标高应为( )。
盾构隧道衬砌的主体是管片拼装组成的管环,管环通常由A型管片(标准环)、B型管片(邻接块)和K型管片(封顶块)构成,管片之间一般采用( )。
固定支架支承表面的标高可采用( )调整。
暗挖隧道内加固支护技术中材料表述错误的有( )。
采用水准仪测量井顶面高程时,后视尺置于已知高程3.0m的读数为1.3m,为保证设计井顶高程3.5m,则前视尺读数应为( )。
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不易被破坏、寿命长且防渗效果极强,防渗层施工质量的关键是( )。
关于沉井刃脚垫木的说法,正确的有( )。
关于石方路基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有( )。
技术组织措施是为保证选择的施工方案实施的措施,它包括( )的各种技术措施。
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岩层,应采用( )判定岩层界面。
关于钢筋混凝土板桩围堰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有( )。
地下连续墙施工时,泥浆应根据地质和地面沉降控制要求经试配确定,并在泥浆配制和挖槽施工中对泥浆的( )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和控制。
下列关于水池模板、支架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司某项目部承建一供水扩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水池,长40m,宽32m,池体深6.5m,基坑与邻近建筑物距离2.6m,设计要求基坑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结构,水泥搅拌桩作止水帷幕。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其中水池浇筑方案包含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措施。地层土为黏土,地下水位于地表以下0.5m。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按程序报批,A公司主管部门审批时提出了以下意见:
1.因施工结构位于供水厂内,不属于社会环境,而不搭设围挡,存在施工隐患;
2.水池施工采用桩体作为外模板,没有考虑内外模板之间杂物的清理措施;
3.施工组织设计中考虑了围护桩位移监测,但监测项目偏少;
4.为控制结构裂缝,需完善混凝土浇筑振捣措施。
问题:
1.供水厂内施工是否需要搭设围挡?说明理由。
2.水池内外模板之间的杂物清扫应采取什么措施?
3.基坑监测的主要对象除围护桩位移外,还应有哪些应测项目?
4.混凝土浇筑振捣措施。
某公司中标一座城市桥梁工程建设施工,桥梁全长 1000m,桥位处河床长年干涸,该河段不通航,河床地
质为粉质黏土。主梁采用支架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支架平均搭设高度为 25m。桥墩为柱式桥墩, 基础采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南岸桥台和北岸桥台均与现有道路路堤相接,为了防止台背填料发生不均 匀沉降导致桥头跳车现象发生,施工单位按设计要求设置了相关构造物,并采用适宜的填料作为台背填筑材料。
大桥纵断面示意图如图 1-1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单位根据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编制了本桥桩基施工、主梁支架现浇施工的专 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企业公章,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拟按 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事件二: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在完成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后,对桥位处河床基面进行简单清理平整并排除积 水后,即进行满堂支架搭设,被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责令要求整改。
事件三: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经过自检合格后,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并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指出防止桥头跳车现象发生而设置的构造物名称,台背填土应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填筑? 2.指出事件一中,专项施工方案报批程序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3.指出事件二中,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的内容名称及合格标准。
4.支架搭设完毕后应检验哪些项目?在搭设模板系统前应对支架进行那项试验?
5.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申请竣工验收的程序是否妥当?如不妥当,写出申请竣工验收正确的程序。
某公司承建城市连接线地铁隧道隧道线长 1778m。采用喷锚暗挖法施工区间隧道。该隧道围岩主要为Ⅳ级。
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断面设计如图 1所示。
隧道穿越城市防止地表沉降,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对隧道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进行处理,注
浆顺序由上向下对称间隔注浆。注浆工艺流程如图 2所示。
问题:
1.写出图 1中构造物 A、B、C、D 的名称?
2.写出图 2中工序 E、F 的名称?
3.注浆过程中是否有不妥之处?注浆过程中需要控制哪些指标?
4.隧道开挖与注浆过程中应进行哪些监测?
某公司承建一城市污水管道工程,工程包括新建一条 DN800 排水管和修复一条 DN1000旧排水管以及砌筑若
干圆形检查井,工程起讫里程为 K0+000~K0+810,其中 K0+180~K0+420 为旧管修复段,新旧管道用检查井连 接,采用管顶平接。根据设计要求,新建管道检查井每隔 30 米设置一座,旧管部分沿用之前检查井(每隔 40 米一座)。污水管道采用重力流,流水坡度为 5‰,起始检查井管顶标高为-3.0m。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通过对旧管调查发现,旧管由于年久疏于维护管理,已存在多处局部损坏,井段由于地 面超载等原因造成管道裂缝,经鉴定结构尚可满足承载要求,施工单位拟采用全断面修复法实施修复。
事件二:检查井砌筑时,施工单位按照施工方案,采用砌块砌筑,先砌筑流槽,后砌筑井壁,逐层收口时, 四面收口每层收进 40mm,铺浆饱满,灰浆与砌块四周粘结紧密、不漏浆,上下砌块通缝砌筑,待砌筑砂浆达到 规定抗压强度后安装踏步,内外井壁抹面分层压实。
事件三:管道及检查井全部安装完毕后,施工单位对管段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缩 短工期,将试验管段注满水后浸泡 12h,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10 个井段做一次试验,并抽取 1/4的井段数 量进行试验。
问题:
1. 本工程,新旧管线共有多少检查井?终止检查井的管底标高是多少?(管道壁厚及检查井直径忽略不计) 2. 事件一中,施工单位可以采用哪些修复方法?
3. 事件二中,施工单位有何不妥之处,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4. 请指出事件三中施工单位做法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