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
高校( )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哪项活动不属于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指的是( )。
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 )。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 )。
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为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哪类高校的特点( )
( )是欧美各国普遍采取的大学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 )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分为( )级。
适用于帮助开设新课的教师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培养形式是( )。
下列哪项不属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 )
( )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最早提出发现教学法的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 )周围的“硅谷”的成功和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相继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根据活动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可以分为( )与( )。
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的颁布。
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发展的过程,但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尽管我国各地教育资源有限,但多数学校的原有办学条件尚未被充分利用,即人员、空间和设备等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我国的高校师资还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师生比处于低水平。
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投资、缩短回报时间,而且还能促进现有各所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合并学校各自的优势,提高效益,也可引导今后的学校建设走出小而全的模式。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虽然高校的生均成本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提高学费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比例,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可以进一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中小学教育,资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的( )应该与一定的经济结构及相应的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相适应。
总体上,高校学生的记忆已发展到以( )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已发展完善。
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精神,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其中岗位工资是工资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划分为13个等级。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用岗位等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仍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副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五至七级岗位、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八至十级岗位、助教对应专业技术十一至十三级岗位,共十三个岗位等级。即使职称一样也将根据不同级别享受不同待遇,资历、头衔和工龄在此次评级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正在高校中陆续实施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将使高校教师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务细分为13个岗位等级。
请依据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谈谈您是否赞成教师岗位分级制度
(1)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其劳动的特点如下:
①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②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特别是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
③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高校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组成教师群体的一分子,协作共事、默契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完成教学研究的任务。
(2)高等学校教师岗位分级制度的采用,掀开了对高校教师体制的改革,应用西方激励性的评价制度来对中国原有教师的体制进行一系列变革,旨在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在高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改革,我表示赞成,原因如下:
①分级激励了教师的主动性。将高校教师分为十三个级别,即使在教授和副教授群体中,也分为若干个级别,加上教师聘任制度的应用。对教授终身制形成了冲击,打破了教授终身制,教师要为聘任的延续而不断努力,即使评上了教授职务,也仍然得继续改善和努力。分级制的采用激励了教师的动力和积极态度,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外部的激励制度,促使教师的不断进取,形成教师能力的持续性改进。
②分级制评比标准多样化。将资历、头衔和工龄都加入到评比的标准之中,同时在教师岗位评比中应用了学术性的成就作为标准,使得教师的评比和升级标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吸收了以前教师岗位改革的有利经验,也改善了原有的不足,使得教师的评比,既可以按照学术性的成就,也可按照资历性因素。对新教师和老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使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处境,争取高的级别。
③将教师的绩效和薪酬挂钩。教师职务的分级别与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挂钩的,开始强调重视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做了取舍,突出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利于教师工作成绩的获得。将教师的工资作为激励性因素,和职务级别相对应,起到一个双重激励的作用,给与教师足够的工作动力,激励教师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
④职务分级和岗位管理的结合。对教师工作职务的分级与教师的岗位聘任制是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加强对教师工作和岗位的管理,使得教师的工作和职务是相对应的。
教师职务级别的提升是和岗位的留任相互配合,打破以往教师岗位陷入“死水”的境况,引入了激励性的机制和因素,来激活教师队伍,促使其本身发生一定的变革。
( )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 )已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 )和社会化的( )所决定的。
( )原则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知识传授与思想培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 )、自主性和( )逐步增强的过程。
简述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纵观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个共同的趋势: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及时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报告《学会生存》,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学生通过教学不仅应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这里是指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①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是具体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以一定的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经验等为转移的,不存在适合一切学生、一切教师、一切教学内容和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②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在传统视听教学中,通常是由任课教师决定是否采用或采用什么视听媒体,因而它是在低层次上对教学决策产生影响的。作为系统方法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则是对较高层次的教学决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确定是由专家负责的,因而课程的标准化在不断提高;教学的设计、制作和评价将由专家担任,教育工作的效率相应增大;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学习指导者和学习评定者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技术对传统的由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决策,以及以教师、媒体、学生等组成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加以系统结合,形成新的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教育技术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课程的标准化与学习资源的不断开发,使教学不再是学生、媒体和教师的简单相加,从而不断推动着高校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
②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现代教育技术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为终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现代远距离教育的不断发展,则使教育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迅速扩展。
③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育技术为进行个别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最好的途径,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自由选择。
扫码用手机做题
您目前分数偏低,基础较薄弱,建议加强练习。
Copyright © 2018-2022 http://tk.mxqe.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客服联系:2645034912@qq.com 备案号:鄂ICP备170097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