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承担着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针对案例中类似小林的情况,班主任应该根据其个人特点、需要和问题,全面进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具体如下: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并组织班会活动引导班级其他学生一起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能感受班级的温暖,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其次,班主任要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针对个别差异制定措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再次,班主任要能够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根据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班主任应做好家校合作工作,并且根据德育的长期性、反复性规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2.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班主任要积极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和各位老师一起在课堂中,抓住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各位老师要做好榜样作用,言传身教;也要在班级中给学生找好学习的好榜样。
其次,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好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等,通过情感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护自尊,当学生表现出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再次,班主任要运用主题活动创设环境法,开展有关学习习惯养成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过程中,要有德育长期性与反复性的意识,对学生的德育问题长期抓,反复抓。
最后,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合作,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是发展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同伴关系是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与支持。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教师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教育学生克服同伴交往的认知偏见,提供顺利进行同伴交往的经验。
第二,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并创设交往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社交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且利用多种渠道促进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群体,并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第四,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冲突,并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