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5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t( )。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利用下列实验方法或试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在某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开始充入2 mol A和2 mol B,并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叠氮酸(HN3)与醋酸酸性相似,则下列有关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
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化学理论性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列对其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
()主要是通过可观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考查一个人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或具备某种态度的程度。
某学生根据“Ca0、K20、Mg0、Na20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管套实验装置(部分装置未画出)进行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D中的溶液为浓硫酸。实验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总质量为m1g,洗气后装置D的总质量为m2g,产生氮气的体积为V L。某同学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经过小组分析、讨论,明确其中的原因并制订两种新的方案。
方案一:不改变原有实验装置,改为测量另一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 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________。(填写“A”“B”“C”或“D”)
方案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在装置C与装置D间增加了一个实验装置,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装置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横线处应该填什么
(2)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请你谈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 分析。
【试题】A、B、C、D、E是五种短周期元素,A、B、C、E同周期,c、D同主族,A元素在地壳含量中排名第二,B是同周期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C原子的最外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E单质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判断B、C、E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什么(用元素符号作答)
【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2)试分析学生得分偏低的可能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案例: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途径,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pH)盐酸的pH为1,醋酸的pH为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盐酸全部电离为H+和cl-,醋酸部分电离,除了有H+、CH3C00-之外,还有CH3COOH。
【师】醋酸部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
【生】电离程度很微弱,因为pH=3,说明溶液中C(H+)=0.001 mol/L,大约只有1%电离。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可通过哪些方式设置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
(3)试以中学化学知识为例,写出认识化学知识的基本思路。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片段。
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25 0C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102)、臭氧等。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0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1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氯气与水的反应”片段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