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组织学生春游,学校领导怕出安全事故,便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协议规定,只要家长同意学生参加春游,出了事,学校概不负责。那么,万一学生出了事,学校是否负责?( )
某小学校长私自将学校的空房出租出去,自己收取房租。该校长的行为( )。
刘老师工作很负责,学生在学校出现一点问题就与家长联系。在与家长沟通时经常以前辈的姿态对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指指点点。刘老师的做法( )。
下列中国文化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六年级的小卢励志未来要做一名外交官。耿老师却和别的老师在背后讥讽小卢说:“英语学成那个样子还想做外交官,哼,做梦去吧!”耿老师的做法忽视了学生是( )。
以下关于人物与其描述正确的是( )。
小敏数学基础差,秦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帮小敏补习。小敏的家长多次给秦老师报酬,都被秦老师婉言谢绝了。这表明秦老师( )。
骨干教师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鹿老师经常与各科任老师交流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状态,主动关心并积极配合其他老师的教学。说明鹿老师具有( )。
小安多次在运动会田径比赛中获得冠军,但他不喜欢学习文化课,陈老师找他谈话:“有特长固然好,但没有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将来很难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陈老师的做法( )。
小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让他单独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见小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就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小波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张老师的做法( )。
一年级的小宇聪明伶俐,他的妈妈帮小宇报了奥数班。可是小宇学了几节课,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老师告诉小宇的妈妈说:“一般的孩子到小学五六年级才开始学奥数,虽然小宇很聪明,但过早学习奥数,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个思想负担。”这说明老师能够关注到( )。
六年级学生小亮,平时调皮捣蛋,课间休息时在楼道踢球,故意将楼道中的镜子踢碎。学校在查明事实经过后,让小亮照价赔偿外,还要罚款三百元予以警示。该学校的做法( )。
张老师是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由于英语能力出色,经常参加有关英语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校领导认为她不务正业,给予她严重警告。该校的做法( )。
在Word中,要找到已设置的书签,应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选择( )。
在H公司,从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到每一个人,没有人信任所有的人。董事长信任总经理;总会计师不信任董事长;总经理信任所有信任董事长的人。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
Ⅰ总经理不信任董事长
Ⅱ总经理信任总会计师
Ⅲ所有的人都信任董事长
校长常常给新老师讲:只要你还能站着,就要挺直腰板上完45分钟的课,只要你还能张开嘴,就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听见你的谆谆教导,这样才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这句话表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做到( )。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伯牙所奏琴曲为( )。
下列行为中违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做法是( )。
如果“有的明星不会使用计算机”是一个真判断,下面不能确定其真假的是(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电影《邮差》里,寂寞小岛上的邮差,在他的诗人朋友离去后,以朝圣的姿态,跑遍整个岛屿,在海岸线,在星空下,在悬崖边,在渔港……录下了种种声音。那是整个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海湾轻轻地海浪声,掠过悬崖滑过灌木丛的瑟瑟风声,忧愁的渔网声,还有孩子的心跳声。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
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地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而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不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地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被子倒扣在水中,再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产生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张老师后来在备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
材料: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材料:
我在回顾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时,发现其实每个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极高的热情。记得有一个有口吃毛病的学生,说的都是口吃英语。一次,他竟然流畅地从0ne数到Ten。我忍不住亲了他一下,仿佛奇迹出现了,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期末还被评为英语课的优秀学员。
还有一次,我教完一个单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重复该词,有一个学生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我让她大点声说,她始终做不到。此情此景令我恍惚看到儿时的自己,因在老师公开课上发言的声音小,课后被老师严厉训斥,之后的我在任何课上都不敢发言了。这时,我心想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起哄,告诉学生:“这名女生是想考一考大家的听力,谁能重复”当学生踊跃发言时我对女生耳语:“勇敢点,大点声,你能行!”她感激地看着我,当班内静下来时。女生好听的声音终于响起来了,我带头鼓掌,掌声里女生骄傲地坐下了。我的心踏实了,她一定不会如儿时的我那样受到不良影响。
问题:
请从教育理念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