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4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4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74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此之前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这几种口语交际方式的基本知识。枯燥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理论性的东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当成为教师备课着重考虑的因素。在讲解“访谈”知识时一教师就多次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不合理的一处是(  )。

  • A. 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
  • B. 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女士时所用的提问
  • C. 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 D. 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
标记 纠错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①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②对旧教材删改原文的看法。③分析《荷塘月色》中“我”的形象。④谈《荷塘月色》比喻手法的使用。⑤谈《荷塘月色》叠词使用的效果。⑥《荷塘月色》炼字艺术例说。⑦谈《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⑧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选定题目后,老师详细说明探究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鉴赏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了解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引起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写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扣紧原文。

(2)探究语言特点首先要找出有特点、有味道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分类,发现其共同点,再逐句分析表达效果。写赏析片段不能空说、空评,一定得用具体的词句作例子来支撑观点。

(3)分析别人的评价文章,要在论点、论据、论证上下功夫,依据原文看他的观点、例子、论证方法是否站得住脚。自己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

最后,老师批改学生阅读探究后写成的分析文字,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分成“情感分析”“语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三个组,课上交流三个小组的赏析文章,并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同学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后得出探究结果。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的教学课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探究性学习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 B. 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注重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 C. 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 D. 在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但应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方法,这段教学课例中的探究教学教师明确了探究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标记 纠错
3.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大家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课文中的焦母却能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儿子儿媳都很孝顺,特别是儿子.性格太懦弱了。

生: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此时的焦母,不仅是母亲,更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正是这两座大山压得刘、焦喘不过气来。

师:好,弄清了这一点,也许对我们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不少同学在预习时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是如此听话,媳妇是如此优秀,他们的婚姻又是如此美满.焦母为何要无事生非。棒打鸳鸯,强行拆散他们呢

生:因为刘兰芝太优秀了,焦母嫉妒了,加上刘兰芝太柔顺,太听话,焦母认为她好欺负。

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据此,我认为是刘、焦的感情太深了,两人经常卿卿我我。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带大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夺走了,自己却被冷落在一旁,焦母吃醋了。

(全班大笑)

师:有道理。据说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好,大家继续谈。

生: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嫌弃刘兰芝,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

(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课文中并未提到这一点,因而不能肯定)

生: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是不是焦母以前就是这样被婆婆欺负的,如今熬出了头。便要在媳妇身上报复

生:是不是焦母的更年期到了.因此她性情乖僻.行为反常

(全班哄堂大笑,继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没那么快,因为古代女子十几岁就结婚,推算起来焦母才三十几岁;有的说完全有可能,如果焦母是晚婚晚育的话)

师:刚才有住同学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提供《礼记》中的另一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这条记载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触怒了焦母。你看,在焦母的眼里,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她认为“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了。可以说,焦母正是凭借“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焦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教师带领学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 A. 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 B. 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 C. 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 D.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标记 纠错
4.

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 A. 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 B. 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 C. 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 D. 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标记 纠错
5.

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 B.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 C. 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 D.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标记 纠错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 A. 积累·整合
  • B. 感受·鉴赏
  • C. 思考·领悟
  • D. 发现·创新
标记 纠错
7.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 A.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 B. 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 C. 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 D. 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标记 纠错
8.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出示网上广泛传播的:一位老太太背着一捆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师:面对这样一幅照片.大家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里很难受,这样大的年纪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老天怎么不公平啊!

生:我们年轻一代要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在我们校园里,我们发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筒旁仔细翻找着矿泉水瓶。昨晚,我们寝室的三个同学收集了一些塑料瓶送给了她.顺便帮她提回家。

生:古人都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今天呢 公交车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只能站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国民教育的提高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啊。

师:这是目睹之怪现状,根源在哪里,孟子认为——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当时的病态社会。

师:诗圣杜甫沉痛地写到: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

师:这两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控诉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生:富贵人家的狗有特别的服装,吃罐头食品,而人民吃不饱饭。

生:更可恶的是当权者还推卸责任。认为老百姓生活贫困是收成的问题,所是天灾。

师:这是“王道之阻”的根本原因。孟子批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自私现象,用乱世流亡图和王道刻画的清明上河图相对照,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孟子的“民为责,君为轻”的思想在现在是否过时 望同学们课外思考。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 B. 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 C.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 D. 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标记 纠错
9.

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从当时的局势看,如果鸿门宴上放过刘邦,项羽还有杀他的机会吗

(PPT展示楚汉历史大事、时间)

师:若项羽有心杀刘邦,鸿门宴并非唯一的机会。准确地说,从鸿门宴起到分封后诸侯归封,其间长达4~5月之久,关中之地始终受项羽控制,他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候除掉刘邦。因此,在鸿门宴上,项羽失去的不是诛刘良机,而是失去了诛刘之心。那么,项羽在鸿门宴后留有后手吗

(PPT展示补充材料)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师: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鸿门赦汉绝非一个偶然事件。而是项王斟酌后的结果,因为没必要杀——杀了麻烦——还有机会杀——比杀更厉害。再加上项羽的出身、成长经历决定了他自负英雄,无意于用卑劣之法于酒宴上杀刘邦。所以刘邦的脱逃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项羽的性格问题,更谈不上能决定刘项的成败了。今天的讨论我们理清了一些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了解其本质。下面我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对于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 B. 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 C. 教师结合使用媒体、史料资源。了解项羽不为人之熟知的智勇与鸿门赦汉的必然
  • D. 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标记 纠错
10.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善”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素善留侯张良(与……亲善)
  • B.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 C. 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
  • D.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做好)
标记 纠错
11.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 B. 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 C. 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 D. 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标记 纠错
12.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 A. 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 B. 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
  • C.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 D. 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标记 纠错
13.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 A. 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 B. 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 C. 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 D. 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标记 纠错
14.

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第一遍听读:校正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 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很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该教学反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 B. 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 C. 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 D. 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标记 纠错
15.

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

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曹禺,走进《雷雨》。”对该教学导人的评价恰当的是(  )。

  • A. 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 B. 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 C. 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 D. 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案例: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板书:清、静、悲京)

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

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生:通过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齐读第3段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目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师:回答得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

生:碧绿、青天、花朵。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冷清。

师:凄清如许。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可是作者又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

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

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谁能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更加孤独,凄冷。

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

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

师:回答的很好,这幅画面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还有些许凄冷、孤独。

(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

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

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

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得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读得怎么样

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

师:再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

(3)读第5~9段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

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 “神”又是什么 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

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到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

(4)品读第13、14段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章最后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道没有“北国的秋”浓厚。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师: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

问题: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标记 纠错
17.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作文,完成第题。

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①他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他有承担大国重任的脊梁,他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步伐。他是屹立于时代巅峰的巨人,亦是亦步亦趋的躬行者。他在翻滚的岁月车轮旁抖落满身灰尘,在不息的时光长河岸洗净风雨疲惫。他是泱泱大国千年传承,他是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②他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剐,赢得大国“礼仪之邦”的赞誉。铁犁牛耕种下文明的种子,耧车筒车播散勤劳的琼浆,造纸印刷记录踽踽独行的步伐,司南火药打开新的时代——那是远古时期的大国范儿——是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开创家园的智慧。

③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前有唐太宗厉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政治清明开启开元盛世。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疑,则骨肉不免仇敌。”——那是唐宋盛世的大国范儿——是开放包容的气度和繁荣富强的姿态。

④在自大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富饶瑰丽的土地竞已满目疮痍,开天辟地的时代巨人今却遍体鳞伤。痛苦的呻吟中,雄狮觉醒。洋务运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引进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或许这有些残酷,但只有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就会不甘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前行——那是不甘落后的拼劲和奋起直追的毅力。

⑤岁月蹉跎,时光流转。如今的他国力强盛、黎民安康,却更不忘承担时代责任。亚丁湾护航打击恐怖势力,不畏强权放飞和平白鸽;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承担责任不学戚戚小人。国内改革全面起航,一蝇一虎难逃法律之眼:引领国际沟通交流,亚投行其建发展平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那是逐梦年华的大国范儿——是不怕阵痛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胸襟。

⑥我们躺在他的怀中,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爱他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问题: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作文,完成第题。

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①他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他有承担大国重任的脊梁,他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步伐。他是屹立于时代巅峰的巨人,亦是亦步亦趋的躬行者。他在翻滚的岁月车轮旁抖落满身灰尘,在不息的时光长河岸洗净风雨疲惫。他是泱泱大国千年传承,他是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②他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剐,赢得大国“礼仪之邦”的赞誉。铁犁牛耕种下文明的种子,耧车筒车播散勤劳的琼浆,造纸印刷记录踽踽独行的步伐,司南火药打开新的时代——那是远古时期的大国范儿——是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开创家园的智慧。

③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前有唐太宗厉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政治清明开启开元盛世。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疑,则骨肉不免仇敌。”——那是唐宋盛世的大国范儿——是开放包容的气度和繁荣富强的姿态。

④在自大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富饶瑰丽的土地竞已满目疮痍,开天辟地的时代巨人今却遍体鳞伤。痛苦的呻吟中,雄狮觉醒。洋务运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引进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或许这有些残酷,但只有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就会不甘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前行——那是不甘落后的拼劲和奋起直追的毅力。

⑤岁月蹉跎,时光流转。如今的他国力强盛、黎民安康,却更不忘承担时代责任。亚丁湾护航打击恐怖势力,不畏强权放飞和平白鸽;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承担责任不学戚戚小人。国内改革全面起航,一蝇一虎难逃法律之眼:引领国际沟通交流,亚投行其建发展平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那是逐梦年华的大国范儿——是不怕阵痛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胸襟。

⑥我们躺在他的怀中,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爱他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问题:

请指出本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重难点。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应答案。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