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71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小狗包弟》,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 A.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挖掘课文思想意义
  • B. 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 C. 三篇文章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
  • D. 相同历史背景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标记 纠错
2.

某教师在高一年级设计了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体现口语交际内容的重复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 B. 凸显口语交际教学和日常生活表达与交流的结合
  • C. 活动的设计符合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要求
  • D. 四项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内容设计随意
标记 纠错
3.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中“先”“后”的用法,下列语句中包含相同用法的是(  )。

  • A.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B.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C.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标记 纠错
4.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 B. 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 C.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 D. 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标记 纠错
5.

关于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功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解读教学文本,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
  • B. 提供相关素材、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 C. 阐释编者意图、帮助教师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 D. 提供学情调研方案,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难点
标记 纠错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 B. 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
  • C. 按照具体实践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 D. 从学习需求的共性出发,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统一性
标记 纠错
7.

某教材必修(2)第1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的是(  )。

  • A. 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 B. 反复朗读优美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 C. 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 D. 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标记 纠错
8.

某教师选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 A. 诗歌与散文
  • B. 小说与戏剧
  • C. 新闻与传记
  • D. 文化论著研读
标记 纠错
9.

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 A.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B.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 C.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 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标记 纠错
10.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 A. 形象的语文
  • B. 新奇的游戏
  • C. 模拟的行为
  • D. 真实的事物
标记 纠错
11.

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巧克力的甜和其他糖果的甜有何不同 巧克力的味道会让你联想起什么 假如让“巧克力”成为一个意象,你觉得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

生1:巧克力的甜里有一点点苦,但是苦之后,又甜又香又浓。

师:哦,开始品味出感觉来了。

生2:小时候,阿姨从城里来看我,带来一盒巧克力,看着它精致的包装,我一直都舍不得吃,这样的回忆总让人感到温暖。

师:小小的一盒巧克力,都沉淀着美好的回忆。

生3:我总觉得巧克力象征着一种高贵,倒不是因为它的价格有点高,而是它的气质不一样,像贵族。

师:这种感想充满了思辨色彩。

生4:巧克力可以在表现爱情的文字里作为一种意象使用.比如男主人公送女主人公一盒巧克力,可以暗示一点情感什么的。

(学生笑)

师:哈哈,爱情的滋味多么甜蜜。

生5:巧克力刚入嘴时,它的融化像春天里的最后那场雪,让人眷恋。那种甜蜜里带着一种惆怅,叫人难以忘怀。我以前吃巧克力的时候,总喜欢让它化得慢一点,再慢一点,那种舌尖上的回味,总好像带有一种无限留恋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似乎让你重新发现一个世界。

(学生鼓掌)

师: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发言也让我们发现一个世界。

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真实情境下的真实感悟
  • B. 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 C. 学生发言未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教师评价没有发挥纠偏作用
  • D. 高中作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标记 纠错
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教授《(呐喊)自序》一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7《(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 B. 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 C. 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 D. 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标记 纠错
13.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

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 A. 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梁启超其人其文
  • B. 三份资料指向不一,不利于师生解读文本
  • C. 均为回忆性散文,对了解人物性格有所帮助
  • D. 供教师备课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标记 纠错
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 B. 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 C. 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 D. 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标记 纠错
15.

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 B. 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 C. “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D. 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阅读《采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案例:

师:同学们觉得《采薇》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花有什么寓意吗

生2:棠棣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词典上说“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名为《棠棣之花》,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3:用采薇起兴,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苦;用棠棣起兴,表现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4:老师,在鉴赏《氓》时,您说《氓》的比兴手法色彩鲜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都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5: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6:“采薇采薇”三次比兴,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薇菜刚刚长出嫩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再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7:时光的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

师:简单的抒情可能感染力不强,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就会有一种更深的、冲击人心的力量。我们接着讨论比兴。

生8:用“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主人公少年的无邪、青年的血气方刚和壮年的沧桑,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吗

师:你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问题: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比兴”手法的特点。

标记 纠错
17.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曾经的烛影摇红

①那天,朋友从我这里借去一本杂志,不到一个小时就还了回来,我疑惑地问:“怎么不看了 ”“看完了。”朋友简单地回答。

②真的很佩服朋友的阅读速度,这本杂志我可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才读完的呢。佩服过后,不觉有些伤感,叹了口气,望向窗外。感觉傍晚时,捧一本书看到深夜的场景离现在好远好远,远到像隔了时空,永远也无法企及。真的好怀念那逝去的蹲在某个角落里细品文章的乐趣,就像是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③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疾驰的车辆让我心烦意乱,找到一个图书馆,进去安静地读一本书,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寂静得让人凄冷难耐。随便找一个座位坐下,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来读,却发现烦燥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地读下去,书中生动的情节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奕奕生辉,一切都褪了朱颜,改了鬓色,消失在灰暗的夜空,真的好想回到那废寝忘食不知今夕何夕的深阅读时代。

④站在蒿草丛生的年代里,浅阅读开出纸一样的花朵,虽然时代的发展导致浅阅读成为时代的必然,但这种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只能开出苍白的纸花,没有色彩,没有芳香,更不能奢求中获取营养。浅阅读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迎合了快节奏的时代,加速了阅读个性化、多样化,却拒绝了深层思考,成为一种功利性的阅读。

⑤真想回到那个桃花盛开的时代,去饱尝一次营养大餐。于是折一身瘦骨,任思绪飞到那个久远的时空。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是呀,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又怎能体会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和惨痛 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怎能品读出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但现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没有古典,却多了些时尚。

⑥没有深阅读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每当月照轩窗,我唯有在秦悲柳戚、伤花惜春的缠绵悱恻里,化身成崖草边的一朵红菡萏,让“长长的雨”把整颗心沁得透湿。我唯有怀想、感念那逝去的烛影摇红,在它的消逝中幽幽感叹。

问题:

请找出第③段中两个错别字和第②段中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曾经的烛影摇红

①那天,朋友从我这里借去一本杂志,不到一个小时就还了回来,我疑惑地问:“怎么不看了 ”“看完了。”朋友简单地回答。

②真的很佩服朋友的阅读速度,这本杂志我可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才读完的呢。佩服过后,不觉有些伤感,叹了口气,望向窗外。感觉傍晚时,捧一本书看到深夜的场景离现在好远好远,远到像隔了时空,永远也无法企及。真的好怀念那逝去的蹲在某个角落里细品文章的乐趣,就像是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③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疾驰的车辆让我心烦意乱,找到一个图书馆,进去安静地读一本书,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寂静得让人凄冷难耐。随便找一个座位坐下,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来读,却发现烦燥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地读下去,书中生动的情节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奕奕生辉,一切都褪了朱颜,改了鬓色,消失在灰暗的夜空,真的好想回到那废寝忘食不知今夕何夕的深阅读时代。

④站在蒿草丛生的年代里,浅阅读开出纸一样的花朵,虽然时代的发展导致浅阅读成为时代的必然,但这种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只能开出苍白的纸花,没有色彩,没有芳香,更不能奢求中获取营养。浅阅读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迎合了快节奏的时代,加速了阅读个性化、多样化,却拒绝了深层思考,成为一种功利性的阅读。

⑤真想回到那个桃花盛开的时代,去饱尝一次营养大餐。于是折一身瘦骨,任思绪飞到那个久远的时空。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是呀,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又怎能体会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和惨痛 如果没有那样的细细品味,怎能品读出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但现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没有古典,却多了些时尚。

⑥没有深阅读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每当月照轩窗,我唯有在秦悲柳戚、伤花惜春的缠绵悱恻里,化身成崖草边的一朵红菡萏,让“长长的雨”把整颗心沁得透湿。我唯有怀想、感念那逝去的烛影摇红,在它的消逝中幽幽感叹。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存在的一个问题(错别字与病句除外),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9.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

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F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

(2)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