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试卷4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试卷4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89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学习完高中语文课文《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C.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 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标记 纠错
2.

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等《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或就其中某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各小组各评出一份优秀作业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

以下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 B.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 C.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 D. 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标记 纠错
3.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 B.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 C. 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 D. 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标记 纠错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 A. 积累·整合
  • B. 感受·鉴赏
  • C. 应用·拓展
  • D. 发现·创新
标记 纠错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老爷,没有事了 (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一句。

师:这句台词的舞台说明中有“眼泪要涌出”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她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当周朴园要她“下去”时,她感到这辈子恐怕再也不能和周朴园相认了。所以泪要涌出。

师:分析很到位。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因为“老爷”呢

(生默然)

师:我们想象一下,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2:喊他“少爷”。

(很多学生附和)

师:请注意,我说的是热恋中,而不是侍萍刚到周家时。同学们觉得,我老婆现在会不会这样喊我:“×××老师,你去把碗刷一下吧。”

生(大笑):不会。

师:当然不会,叫上我的身份职业多生疏啊。她会亲切地叫我“××”或“老公”。(生笑)回到

刚才的问题上。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齐答):朴园。

师:对呀,以前叫“朴园”,现在叫“老爷”,反映了什么呢

生3:他们曾经亲密的距离现在拉远了。

师:说得好,但还可以更深入。我想起鲁迅的《故乡》里闰土似乎也喊了“我”一声“老爷”,谁能回忆一下“我”的感受

生4(兴奋):好像是“我”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好一个“厚障壁”呀。文中,侍萍在早已认出周朴园的情况下,她依然执意地喊周补园为“老爷”.你能悟出什么来吗

生5:我感觉,侍萍执意地喊周朴园为“老爷”,是想执意地拉开与周朴园的距离,说明她心中对周朴园依然有怨恨。

师:是啊。“眼泪要涌出”说明她旧情难忘希望被认出。一声“老爷”又说明她怨愤难平不希望被认出。她心中有太多的矛盾、无奈和苦楚。我们品读的这一句集中显现了侍萍在整个第一场中的复杂心理。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 B. 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 C. “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 D. 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标记 纠错
6.

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 C.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 D.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标记 纠错
7.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

(3)朗读文段。

(学生思考1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 B. 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 C. 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 D.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标记 纠错
8.

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 A. 范文系统
  • B. 知识系统
  • C. 助读系统
  • D. 作业系统
标记 纠错
9.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 A. 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 B. 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C. 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 D. 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标记 纠错
10.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一、诵读课文:教师学生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二、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A】 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拿出你的小卡片说说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地读课文)

板书: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B】 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反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流水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作“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

3.【C】 《滕王阁序》的关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交织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再次与全班齐读课文)

三、【D】 仿写拓展练习:教师展示下水作品,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谈感受,写一副对联。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B. 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C. 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 D. 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标记 纠错
11.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 A.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 B. 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 C. 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 D. 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标记 纠错
1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

1.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甸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存在的文言知识.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书写。其他同学针对书写内容做好补充和评议准备。

2.展示每一小组讨论后黑板上书写的结果。(略)

3.学生点评各组答题情况。(略)

4.教师点评肯定。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 B. “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 C. 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D. “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标记 纠错
13.

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 B. 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 C. 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 D. 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标记 纠错
1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试卷4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 B. 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
  • C. 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
  • D. 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
标记 纠错
15.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v3,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等)

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 B.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 C. 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 D. 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案例: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抑郁、感伤。

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你们发现作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呢

生:游览醉翁亭。

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旷达。

生:洒脱。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

生:“醉”。

师:非常准确。我们能感受到此时的作者已不再满腹忧愁,而是放情林木、醉在山水。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本文。(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本文结构精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2.本文语言出色,品一品,作者是如何锤炼的 3.本文意境优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创设的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师从旁点拔、指导)

师: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而有神,散而不乱。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

生:本文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师:请你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好吗

生: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师:很好。这位同学为大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请看屏幕,结合提示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生结合课件提示,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思路上进行了分析,谁能从别的角度说说

生:文章线索用得好,行文中作者始终抓住了一根“金线”。

师:这根“金线”是什么

生: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一路写来,将诸多材料巧妙而有序地连缀起来,如同一根彩线串起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成为熠熠生辉的珠链。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行文中还处处讲究呼应。

师: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例如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岈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引出醉翁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生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大家齐读一下“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一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同 (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能说说它的用法吗 (生摇头)

师:“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但在分析其用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

(课件展示练习:说说下列语句(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生抢答,师点拨.讲解)

师:同学们对“而”字的用法了解较好。同学们在句式上有没有新发现

生:有。成对句子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好的散文就像诗,可以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听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谷一片昏暗。

师:看来你是真进入课文中了。还看到了什么 。

生:看到了四季变幻之美。

师: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课件展示醉翁亭四季变化的优美画面,师生齐读感受四季之美。)

师: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生讨论)

师:谁能谈谈

生:我觉得是为酒而“醉”。

生:我认为是为美景而“醉”。

师: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的和乐而“醉”。

师:你考虑得很深入。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醉翁”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醉翁11生格深处那放逸坦荡的文人习气和旷达自适的生活智慧。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的才艺展示。

生:我画了一幅画。

师: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图画略)

生:老师.我们几个表演一下“众宾欢”可以吗

师:可以啊!掌声鼓励!(生表演略)

师:几位同学的表演不但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而且还适当加入了想象。

生:我想领大家游览一下“醉翁亭”。

师:那就请吧。(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自备了“道具”)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生集体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诵.并鼓励)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醉翁亭记》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自选两个角度进行评析。(20分)

标记 纠错
17.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大成若缺

①人生是一幅水墨画,我们细心勾勒着一笔一画。当我们遇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用力描上一笔。然而,正如水墨画的韵致在于留白,人生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

②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一座小屋,他说那是更接近天堂的地方;叶芝说他要走了,存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啸的湖岛去获得安宁;海德格尔更是认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他们所做的远非世人认为的重要的事。但他们的心灵却甘之如怡。鸟儿欢笑,春暖花开,似乎缺少了生活的激情,但只要他们认为这是生命的真谛,这样做又有何不可

③我们往往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时,恍然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事,但往往因此一事无成。忙学习之时觉得社会实践更重要,真正参与社会实践了,又认为在求知中务实根基更为迫切。这样就如一个麦比乌斯环一般,永无了结。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林徽因曾经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被困李庄时恬淡自如地生活,提个瓶子上街添油买醋,她知道此时此刻生存比抱负更重要。

她旅美留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她不刻意追求更重要的事,可却在无意间已站上了智慧的高地。

④大成若缺,是不必追求刻意的圆满,但绝不是虚无。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浮躁喧哗的当今社会,出现了一批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们智商很高,但把世俗、功利、圆滑等作为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做好眼前的事,却不是谋眼前之利。昔日里如谭嗣同那般为更重要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殉道者再难见到。可我们不能泯灭心忧国家大事的情怀。谭继洵身为谭嗣同的父亲。在儿子以身殉国之后曾说:“我虽为达官贵族,但我儿在青史上的名声将会远高于我。”我感动于谭嗣同那实现浮士德所言“最高瞬间”的勇气,也钦佩其父的理性与深远目光,这都是利己主义者无法企及的。

⑤身为热血青年,我们不仅要从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起,更不可丧失了追寻更重要的事的信念,以永远在大成若缺之路上燃灯前行。我们更要铭记,是如谭嗣同那般的正义与勇气,化作了人类文明天幕上与贞德、布鲁诺齐肩的璀璨星辰。

问题: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5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大成若缺

①人生是一幅水墨画,我们细心勾勒着一笔一画。当我们遇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用力描上一笔。然而,正如水墨画的韵致在于留白,人生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

②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一座小屋,他说那是更接近天堂的地方;叶芝说他要走了,存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啸的湖岛去获得安宁;海德格尔更是认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他们所做的远非世人认为的重要的事。但他们的心灵却甘之如怡。鸟儿欢笑,春暖花开,似乎缺少了生活的激情,但只要他们认为这是生命的真谛,这样做又有何不可

③我们往往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时,恍然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事,但往往因此一事无成。忙学习之时觉得社会实践更重要,真正参与社会实践了,又认为在求知中务实根基更为迫切。这样就如一个麦比乌斯环一般,永无了结。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林徽因曾经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被困李庄时恬淡自如地生活,提个瓶子上街添油买醋,她知道此时此刻生存比抱负更重要。

她旅美留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她不刻意追求更重要的事,可却在无意间已站上了智慧的高地。

④大成若缺,是不必追求刻意的圆满,但绝不是虚无。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浮躁喧哗的当今社会,出现了一批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们智商很高,但把世俗、功利、圆滑等作为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做好眼前的事,却不是谋眼前之利。昔日里如谭嗣同那般为更重要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殉道者再难见到。可我们不能泯灭心忧国家大事的情怀。谭继洵身为谭嗣同的父亲。在儿子以身殉国之后曾说:“我虽为达官贵族,但我儿在青史上的名声将会远高于我。”我感动于谭嗣同那实现浮士德所言“最高瞬间”的勇气,也钦佩其父的理性与深远目光,这都是利己主义者无法企及的。

⑤身为热血青年,我们不仅要从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起,更不可丧失了追寻更重要的事的信念,以永远在大成若缺之路上燃灯前行。我们更要铭记,是如谭嗣同那般的正义与勇气,化作了人类文明天幕上与贞德、布鲁诺齐肩的璀璨星辰。

问题:

这是一篇高中学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自选角度结合其具体内容指出其优点。(15分)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9.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研讨与练习]

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