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试卷1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试卷1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93次
单选题 (共16题,共16分)
1.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 A. 《高老头》
  • B. 《茶馆》
  • C. 《伪君子》
  • D. 《赵氏孤儿》
标记 纠错
2.

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篇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 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 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 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荆轲“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 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 王》。

下面对这个导人设计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 B. 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 C. 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 D.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标记 纠错
3.

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 A. 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 B.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 C. 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 D. 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标记 纠错
4.

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 第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教学方案。[B]为了营造“答记者问”的口语交际情境,我选取了六位学生做“发言 人”,介绍学习经验,其他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发言人”。所有学生都写出参与这次活动的体会。[C]课堂上,六位“发言人”的经验介绍得很精彩,“小 记者”们提问也很积极。第二天收完作业,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写了满满一页,内容也很充实。这节课学生既交流了学习经验,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我心里很 是得意。[D]晚自习时,我跟学习委员聊天。她说昨天的课很有趣,不过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就另外的话题进行采访,比如儿童辍学现象,中学生早恋问题等。我突 然意识到,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不够开放,只是在形式上给了学生空间。下一次。我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设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 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 B. 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 C. 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 D. 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标记 纠错
5.

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 A. 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 B. 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 C. 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 D. 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标记 纠错
6.

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 鲁迅先生在小说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祥林嫂,她善良、勤劳、朴实,一心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甚至于她以自由的丧失为代 价,来换取在这世上活命,可她最终没有逃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样的命运。在鲁镇人们迎接新年、“欢乐祥和”的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这是她的悲 剧,更是当时无数的跟她一样的被压迫的人们——没有觉醒的人们的悲剧。“祥林嫂们”的悲剧!然而这场悲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祥林嫂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 吃人;“祥林嫂们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继续的:人们不断被摧残、被异化:进而在不自知中摧残和异化着下 一个不幸者。

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有鲁迅这样的斗士,他用自己的笔,作投枪作匕首,向这些封建思想发起了攻击。他用自己的冷峻得近似手术刀般的如椽巨笔解剖这一个一个衰朽的灵魂。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1)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

“祥 林嫂们”的言行,就是对他们的描写,对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解剖。我们下节课重点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和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2)大家写一段文 字,“现代社会的‘祥林嫂”’,大家思考一下,现代社会有没有“祥林嫂” 有没有需要我们拯救的“祥林嫂” 要求重点写出他们的灵魂。

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 B. 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 C. 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 D. 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标记 纠错
7.

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

  • A. 《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 B. 《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 C. 《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
  • D. 《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标记 纠错
8.

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 A. 甚矣、汝之不惠
  • B.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C.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标记 纠错
9.

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 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 A. 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 B. 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 C. 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 D. 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标记 纠错
10.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 社会价值又在哪儿 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

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

小组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多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

小组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

小组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师: 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 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 B. 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 C. 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 D.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标记 纠错
11.

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 A. 练习系统
  • B. 知识系统
  • C. 选文系统
  • D. 助读系统
标记 纠错
12.

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近 几年在优质课评选中听过不少老师讲过这篇诗歌.但大多数老师把时间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上。虽说这 样的设计并无不妥.但总感觉这样的课过于理性,对文本的解析过于清晰,诗的韵味大打折扣。而赵老师深谙诗歌创作鉴赏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很注重情境氛围的 营造。在舒缓忧伤的轻音乐中,老师如诗的导语一下子将学生引入了诗的境界:“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 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 撑一柄油纸伞,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 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接着在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课前学生已充分预习课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两幅丁香的图片,两首描写丁香的古诗,寥 寥数语就厘清了丁香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归总出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凋谢的哲理,通过流星、昙花、海市蜃楼、梦等例子加以印证。问题的处理不蔓不枝,较 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 B. 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 C. 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 D. 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标记 纠错
13.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 A. 语言文字应用
  • B. 诗歌与散文
  • C. 文化论著研读
  • D. 小说与戏剧
标记 纠错
14.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 A.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 B.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D. 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标记 纠错
15.

某教师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束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展一个读书报告会。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 B. 体现综合性学习,说读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 C. 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 D. 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标记 纠错
16.

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 A.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B. 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 C.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D.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5题,共5分)
17.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一篇习作,完成第题。

人在拒绝中高贵

①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绚丽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也让人无所适从。置身纷扰的社会,唯有坚守自我,拒绝诱惑,才能还生命以真实和高贵。

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厰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是叶挺将军《囚歌》里的诗句,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对于囚徒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自由,然而渴望自由的囚徒却拒绝了自由的诱惑,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又是何等高贵的拒绝!

③拒绝诱惑,可以升华出灿烂的灵魂。彼得·巴菲特,含着金汤匙出生,本可以继承“股神”巴菲特的衣铱,成为华尔街金童,也可以利用父亲在投资领域的巨大影响,沿着父亲铺设的商业轨道阔步前行。但他决定走自己的路,用音乐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最终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巴菲特拒绝了平坦的人生路,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彰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高贵灵魂。

④拒绝诱惑,可以燃烧出民族的图腾。那是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黑暗的阴云笼罩人的心灵,而鲁迅却以笔为枪,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高薪伪职,他弃之如敝屣;权位利禄,他鄙之如尘土。他拒绝诱惑,埋头写作,于混沌中发出最警醒的呐喊,引导国人走出彷徨。鲁迅是伟大的,他用拒绝了诱惑的笔杆,撑起了民族的灵魂。如今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门”和“洞”都向我们敞开着,金钱、物欲、美色、享乐等各种诱惑的魔鬼都在向我们喊叫着,许多人把持不住自己,不走正门钻狗洞,成了诱惑的俘虏。多少人能经不住鸦片的诱惑而不变成瘾君子,多少人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身陷囹圄,多少人能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不身首异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或死刑犯,就是典型代表。

⑤一个贪官写道:“我恨那些给我送礼、送钱的人,是他们用钱买走了我的权力,买走了我的良心,买走了我晚年的幸福生活。”他的回忆是沉痛的,可惜的是他只盯着诱惑本身,而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诱惑是可恨的,然而被诱惑俘虏,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财迷心窍、利令智昏。

⑥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塞壬女妖,她姣好的面容和甜美的歌声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但是,大英雄奥德修斯却让水手把他反捆在船的桅杆上,给他双耳封上蜡,最终抵挡住了诱惑,安全地回到了故乡。是的,诱惑是艳丽的罂粟花,是温柔的杀手,是舒坦的陷阱。拒绝妖魔的诱惑,战胜自己的欲望,你就能做奥德修斯那样的英雄;反之,就会成为塞壬岛上的一堆白骨。

问题:

阅读本文,请指出本文写作上的几个特点。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学生向全班介绍)

生: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生: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师:(介绍海子生平状况)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生: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在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生: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幢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做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生: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问题:

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

标记 纠错
19.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

[研讨与练习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 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问答题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