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2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2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91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教学《山中杂诗》时,教师指出这是一篇骈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骈文的特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骈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 A. 陶渊明《桃花源记》
  • B. 王勃《滕王阁序》
  • C. 庾信《哀江南赋》
  • D. 吴均《与朱元思书》
标记 纠错
2.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中外文学中必须积累的文学常识,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其中无误的是( )。

  • A.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 B. 中国现当代文学朦胧诗派作家:舒婷、顾城、徐志摩
  • C.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雾》《雨》《电》
  • D. 桐城三祖:方苞、姚鼐、袁宏道
标记 纠错
3.

教师在讲解《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一句中“帖”通“贴”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假字,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B. 甚矣、汝之不惠
  •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 D.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标记 纠错
4.

下列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运用,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量化评价和客观化评价将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 B.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方式,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 C.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应该结合运用。但不可忽视定性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 D.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标记 纠错
5.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初读课文,我想考考大家,请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

师:是一位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

师:是多位!还有谁想说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

过人生的足迹。

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

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

生:这些景物陪伴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

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
  • B. 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
  • C. 由题目导人、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
  • D. “为什么题目叫‘山中访友’ ”是本文阅读中最具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标记 纠错
6.

在学习完《五柳先生传》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性嗜酒”一句中“酒”的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归纳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 B. 空谷传响(《三峡》)
  • C. 拥毳衣炉火(《湖心亭看雪》)
  • D.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标记 纠错
7.

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 A. 范文系统
  • B. 知识系统
  • C. 助读系统
  • D. 作业系统
标记 纠错
8.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作品,要求学生归纳其作品主题。

《围城》《边城》《家》《雷雨》

以下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生甲:《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这个封建家庭的覆灭预示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
  • B. 学生乙:《围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 C. 学生丙:《边城》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 D. 学生丁:《家》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标记 纠错
9.

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给你的印象最深 ”一个学生回答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对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说“下面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一段写了什么”,接着便又继续串讲课文。

对以上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这个学生很聪明、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
  • B. 如果教师因势利导,以这个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将会迎刃而解
  • C. 如果教师给予正确评价和反馈,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认识也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
  • D. 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否则将会失去教学主动性,必要的时候要拉回学生的思维
标记 纠错
10.

阅读《猫》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郑振铎先生撰写的《猫》一文。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想必养过猫的同学一定很了解吧。老师事先安排了预习,大家讨论5分钟看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生1:我家里养过一只猫,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眼睛,浑身上下都是黑色,很可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睡觉。

生2:它长着一双很锐利的爪子,可以抓住老鼠。我家的仓房里一只老鼠都没有.那可是猫的功劳。

生3:猫的脚垫很有趣,走路时很轻,可以防止让老鼠听到声音。还有它的胡须,作用可大了,我从《百科全书》中了解到猫的胡须可以帮助它掌握洞口的大小。

学生发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猫的知识10分钟,教师相机解答并提问。

师:找几位同学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的养猫经历如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复述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养猫经历。学生畅所欲言,讲起了自己养猫的故事。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猫》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交流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猫的特征、畅谈自己养猫的经历,为接下来文本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体现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课程特点
  • B. 课堂教学被过度“生活化”了,忽视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 C. 教师不应将学生过度地引导到“生活”中,而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 D.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鲜明导向
标记 纠错
11.

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 A.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B.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 C.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 D.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标记 纠错
12.

在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爱国诗歌,

第二天在课堂上朗读展示。第二天学生们朗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课堂反映非常好。对这位教师的作业布置,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该教师的作业布置能够联系课堂内外、注重知识的积累
  • B. 摆脱了单纯的课后习题,改进形式,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
  • C. 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
  • D. 唤起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
标记 纠错
13.

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作者与友人惜别和深厚情谊的送别诗,下列诗歌不合适的是( )。

  • A.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B. 高适《别董大》
  • C.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 D.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标记 纠错
14.

阅读下面一则初中语文教师为《看云识天气》一课设计的板书,回答问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2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阶梯型板书设计,形象地展示出说明事物变化的层级特点
  • B. 形象直观的设计,使学生对天空中薄云和厚云的种类一目了然
  • C. 阶梯型设计巧妙地将云层高度以及出现各种云时的天气特征进行融合
  • D. 这则板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
标记 纠错
15.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默读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 B. 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 C. 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 D. 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案例:

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节选),完成下题。

【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语言,把握紫藤形象: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找出有关语句,分析运用种种修辞的作用及其效果:

3.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若干张紫藤萝图片)。

(二)完成表格,品读紫藤。

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对照描述紫藤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段落.完成“紫藤萝档案”表格。(背景音乐小提琴声舒缓、清丽)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2

(三)模拟采访,悟读哲理。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悟读文章中的哲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学习形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同意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一学生扮演作者宗璞,其他学生就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采访作者。分组活动后大班交流。

(四)课外拓展,迁移提升(背景音乐)。

问题: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设计(节选),阅读并指出其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标记 纠错
17.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①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②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呢 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③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不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转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 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⑤“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消!”郑袖的谗言,子兰的徘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如此被排挤,命运多舛,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试问,世上还有如你一样的人么 感念朝廷的日益衰败却无力相助。于是,你,自沉汨罗,多么可歌可泣的举动,《离骚》中句句都是你的一片丹心!

⑥“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小雨润如酥,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散发扁舟。何必留恋勾践的高位名利 你深知越王可以共苦,难以同甘,世人谁不留恋名利权位,可你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走吧,陶朱公三置千金,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准则。放弃名利,成就了最善的命运。

⑦人生中总会有很多充满艰辛的际遇,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也总能够变际遇为机遇,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问题:

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①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②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呢 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③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不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转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 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⑤“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消!”郑袖的谗言,子兰的徘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如此被排挤,命运多舛,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试问,世上还有如你一样的人么 感念朝廷的日益衰败却无力相助。于是,你,自沉汨罗,多么可歌可泣的举动,《离骚》中句句都是你的一片丹心!

⑥“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小雨润如酥,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散发扁舟。何必留恋勾践的高位名利 你深知越王可以共苦,难以同甘,世人谁不留恋名利权位,可你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走吧,陶朱公三置千金,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准则。放弃名利,成就了最善的命运。

⑦人生中总会有很多充满艰辛的际遇,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也总能够变际遇为机遇,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问题:

请结合具体内容对作文进行评析。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9.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指明重难点,并具体说明制定依据。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