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4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4

卷面总分:19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9题 练习次数:95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学习《天净沙·秋思》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教师列举了表达相同情感的诗作,下列不合适举例的是(  )

  • A. 范仲淹《苏幕遮》
  • B. 崔颢《黄鹤楼》
  • C. 王维《终南别业》
  • D.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标记 纠错
2.

教师在讲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时,让同学们说出其他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 A.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B.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标记 纠错
3.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行道树》时,学生提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句话中的“忧愁”与“快乐”是相互矛盾的。下列教师处理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怎么可能矛盾呢大家还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吧——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是一样的道理啊,不矛盾
  • B. 大家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很好,但是要知道大作家的每一句都是有用的,不要去质疑它,我们只需要学习这种语言智慧就行了
  • C. 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看看自己的思路正确不正确
  • D. 矛盾吗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课文中讲到……(回忆课文中写行道树“忧愁”“快乐”的句子)。现在大家明白“行道树”是不是既有“忧愁”又有“快乐”了那么这句话是不是不矛盾了
标记 纠错
4.

阅读《孔乙己》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如何才能让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呢经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与思考,我决定以文中那些描述语言、动作的关键词为教学切入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讨论答问,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得到应有收获。

另外,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本人试图贯彻问题意识与对话教学理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对课文的理解全面而深刻,教学效果不错。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
  • B. 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 C. 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
  • D. 教师以权威的形象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标记 纠错
5.

学习《我爱这土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选择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知识点为难点
  • B. 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C. 低估了学生的理解力,领会象征意义不应作为难点
  • D. 重视阅读体验,把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本课难点
标记 纠错
6.

学习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理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会无眠呢”据此学生给出了如下解释:

甲:还在幻想如何超脱尘世。

乙: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丙:还在回忆刚才月下起舞、清影随舞时超脱尘世的美妙感觉。

丁:因为月下离人离情正浓,为下文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作铺垫。

假如让你来执教这篇诗词,你将如何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

  • A. 先告知正确答案,再让学生重新去品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 B. 询问学生意见,发现学生思维偏差,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本词主题,纠正学生思维,得出正确答案
  • C. 询问学生意见,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确定答案,让正确的学生进行思路讲解
  • D. 先告知正确答案,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标记 纠错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

  • A.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 B.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 C.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 D.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标记 纠错
8.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在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即使个别学生在听讲,也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当他随机提问的时候,发现学生几乎都能理解他讲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李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词,有些同学从课外也看过很多,今天我们就自己所知道的辛弃疾的词进行一次‘你最喜欢的辛弃疾的词’讨论,好不好”听完李老师的话,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  )

  • A. 多样性原则
  • B. 综合性原则
  • C. 灵活性原则
  • D. 整体性原则
标记 纠错
9.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文章后,对各式各样的桥的姿态、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设置了一堂有关桥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下列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适合本课的是(  )

  • A. 全面了解桥,掌握桥的名称由来,领略丰富的桥文化
  • B.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注明索引资料的出处
  • C. 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并能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
  • D. 培养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标记 纠错
10.

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B.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 C. 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 D. 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标记 纠错
11.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 B. 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 C. 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 D. 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标记 纠错
12.

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点,特向学生推荐了以下古体诗,希望学生在课下阅读。下面选项中的文体不是古体诗的一项是(  )

  • A.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B. 李白《行路难》
  • C. 曹操《观沧海》
  • D. 苏轼《赤壁赋》
标记 纠错
13.

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依据评价时间,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评价
  • B. 依据评价主体,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
  • C.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 D. 语文课程评价需遵循多样化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记 纠错
14.

某版本语文教材在《济南的冬天》课文后面附录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这属于(  )

  • A. 知识系统
  • B. 助读系统
  • C. 范文系统
  • D. 作业系统
标记 纠错
15.

下面关于几位教师讲授《诗经.关雎》时,导入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用调动多种感官大信息量导入,即制作多媒体,简介传统文化的瑰宝《诗经》
  • B. 由毛泽东《沁园春.雪》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的引申义本义导入,这属于设疑导入
  • C. 以青春时代的细微的恋爱心理导入,探寻我国古代的淑女君子的爱情心理;即内容导入
  • D. 用已经学过的《诗经》诗句来接对导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这属于复习导入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4题,共4分)
16.

阅读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的设计步骤,完成第16题。

(一)听读,自读——整体把握

 1.说话题:用一个词说说作者借着这篇文章跟读者讨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生命)

 2.说形象。A.简单地说:花与人B.说形象的变化过程

 3.说事件。

(二)品味其文

我认为最美丽的一个画面——

我认为最动人的一种情感——

我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认为用得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用得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富有层次感的描写——

(三)对话——理解主题

说说阳光与心情

说说幸福与不幸

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

说说小生命与大生命

(四)扩读——延伸思考

名句赏析:

虽然内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杏林子美,是从生命内部射出的光芒。——库鲁拿

生命是篇小说,不在长,而在好。——辛尼加

[问题]

对上面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进行简要评价。

标记 纠错
17.

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

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季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问题]

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

标记 纠错
18.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臧克家的《老马》时,要求学生用两个成语概括“老马”的形象。这个设计相当不错,因此激发了学生的解答欲望,短短2分钟里,提出了10多个成语,什么“逆来顺受”“精疲力竭”“百折不挠”“负重致远”“心地善良”“心力交瘁”“槁项黄馘”(此成语笔者课后查了词典才解其意,觉得十分贴切),结果都被教师一一否定,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忍辱负重,忠厚善良。而且要求学生必须记住。有专家问执教的老师:“你们不是在搞‘多元教学’的课题吗为什么学生说出那么多成语,你都不予肯定呢”该教师坦承道:“研究归研究,做归做,解读可以‘多元’,但答案只有一个。我不能让学生冒‘多元’风险。”他又补充了一句:“你别看现在大家都在喊‘多元教学’,真正能做到的依我看一个都没有。”

[问题]

你对该教师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标记 纠错
1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关,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单元课文还有《短文两篇》、《核舟记》(魏学咿)、《大道之行也》(《礼记》)、《杜甫诗三首》。

课后作业(部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请评析第二段的语言特色(不少于150字)。

2.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3.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