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3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3

卷面总分:18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8题 练习次数:97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阅读以下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地当作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成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乐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及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以下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变传统的“语段阅读训练”为“自主阅读实录”式的批注
  • B. 新阅读训练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传统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 C. 阅读新形式尊重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要求
  • D. “自主阅读实录”式教学的阅读材料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
标记 纠错
2.

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B.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C.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D.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标记 纠错
3.

某教师在教学某版语文教材《苏州园林》一课时,带领学生欣赏了课本前面所配的苏州园林彩色照片。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借助彩页照片的欣赏,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意境和层次
  • B. 辅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如句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抽象的表述
  • C. 课文内容与彩页相印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 D. 课文语言描写与彩页照片相互对照,有助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标记 纠错
4.

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二、把文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以下对这则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 B. 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 C. 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H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D. 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标记 纠错
5.

阅读《背影》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课堂小练笔中,我安排学生根据本课的体会,补充学习一首赞美父爱的诗歌,但是诗歌较长,并且语言太过于诗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多于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练笔效果不够明显。课文结尾时我也没有强调父亲与儿子之间是双向度的感情,没有使父子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结合上述教学反思片段所述内容,分析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 B. 教师设计“课堂小练笔”环节的实施未能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 C. 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对课堂的收束控制能力不够
  • D. 教师以“背影”为感情聚焦点,偏离了对人物情感本身的深入分析
标记 纠错
6.

在一次学习《繁星》《春水》的名著导读课上,一位同学整理了冰心诗歌的主要内容,下面内容归纳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
  • B. 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 C. 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 D.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标记 纠错
7.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按农历算,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会想起游玩过的迷人风景,也许会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会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节”在公园游玩.一位救落水儿童的不知名的叔叔;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十一”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有书信,有诗歌,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对上述教学案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精心创设的导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 B. 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
  • C. 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 D. 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标记 纠错
8.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B.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 C.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D.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标记 纠错
9.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中外文学中必须积累的文学常识,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其中无误的是()。

  • A.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 B. 中国现当代文学朦胧诗派作家:舒婷、顾城、徐志摩
  • C.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雾》《雨》《电》
  • D. “桐城三祖”:方苞、姚鼐、袁宏道
标记 纠错
10.

学习《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体裁与形式的不同特点。

②理解诗句,掌握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③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④培养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指导朗读,品味诗句,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与《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内容的异同。

②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风格,力求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③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目标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借助诵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同类主题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B.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 C. 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 D. 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标记 纠错
11.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课上,教师指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请学生联想其他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诗句。以下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D.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标记 纠错
12.

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让学生分析学过的文言文中“亡”的意思,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 B.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丢失
  • C.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消灭
  • D.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标记 纠错
13.

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积累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积累材料不适合的是()。

  • A.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C.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标记 纠错
14.

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做了如下笔记。下列笔记内容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校本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 B. 可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也可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 C. 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别情况
  • D. 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对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标记 纠错
15.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 B. 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
  • C.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 D.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3题,共3分)
16.

热爱成就精彩人生

(D热爱.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热爱,一生都在不懈追求。50多年来,袁隆平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袁隆平的热爱,是对世界的热爱。

③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因为热爱,作品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在他的“抗战三部曲”中,他写道:我写这小说,不仅想散发我的热情,宣泻我的悲愤,我更想鼓舞别人的勇气……巴金的热爱,是对国家的热爱。

④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因为热爱,凭借“逆天口播”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华少在《中国好声音》的位置一度被外界形容为“鸡肋”,别人丢给他“酱油帝”“凉荼哥”的头衔,他也曾觉得委屈,但他始终相信“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而且我做得还不错”,终于在《中国好声音》红极一时,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华少的热爱,是对事业的热爱。

⑤热爱是就是这样简单。热爱是岳飞的“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热爱,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是对亲人亲情的热爱……

⑥因为热爱,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都会变得无限美好!热爱成就精彩人生!

问题:

1.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处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2.请分析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标记 纠错
17.

阅读以下某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为什么题目要说再别康桥吗(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1920—1922年游学于此,徐志摩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背景知识,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里面生词的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展示投影)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字词了吗

河畔()荡漾()青荇()榆阴()揉碎()

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师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同学们鼓掌)

师(笑):(对读课文的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觉得你读得还不错!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

师:每首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而我们要把这首诗读好.就是表现出诗人的——

生:情感。

师:对,要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如果要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

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

生:把握好读诗的语速。

师(笑):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诗的基本技巧。好,那请你带着我们刚才讨论的技巧再来试着读一遍。

(生再读)

师:(对其他同学)大家感觉她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不过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还是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得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掌声)

师:(指名学生)你来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能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

请结合案例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标记 纠错
18.

林嗣环《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粕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导语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单元导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

2.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__

3.表示相继发生:__________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二中的第1小题。

2.请为本课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

3.根据材料,为课文设计一则教学简案。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