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1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1

卷面总分:18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8题 练习次数:92次
单选题 (共14题,共14分)
1.

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小王:《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 B. 小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 C. 小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 D. 小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拟人手法,别具一格。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的赞美和歌颂
标记 纠错
2.

教师在讲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时,举了一句与其意义相近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下面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D.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标记 纠错
3.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济南的冬天是关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 B.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如比喻句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等等
  • C.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 D. 济南虽然地处北中国,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温暖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标记 纠错
4.

初中某教材《木兰诗》的课文中,有一副木兰着戎装勒马图,英姿飒爽,不愧女中豪杰。这幅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  )

  • A. 范文系统
  • B. 知识系统
  • C. 练习系统
  • D. 助读系统
标记 纠错
5.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乘”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升)
  •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坐)
  • C.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因为)
  • D.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顺着)
标记 纠错
6.

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

  • A.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 B.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C.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 D.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标记 纠错
7.

阅读综合性教学《戏曲大舞台》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当今,数码技术已不再新鲜,但运用到课堂中来却不常见,本节课,我也做了这样一个大胆尝试,帮助学生用DV记录下他们到剧院参观采访的精彩过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及口语表达能力。

[B]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整理汇报材料,其中体现出的命题、总结、探索能力,让我暗暗震惊,你给学生多广的空间,他们就有多广的思维,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一颗诲人不倦的心,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放手的魄力,使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向辅助“学”渗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革命”,帮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节活动课,除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外,还保持了语文课的特点,融入说、学、唱、写,这都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C]此外,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孤立的,活动的最后,我发现孩子们意犹未尽,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于是,不失时机地步置写作训练题目。在第二天的作文点评课上,真的又有许多惊喜突显出来。一些精彩篇目已链到网页上,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D]专题网页在本节活动课的运用,可谓一箭数雕。诚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我仅仅做了初步的尝试,还需要更加努力钻研。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尝试创新才能有发现,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 B. 应该推广该教师的做法,推广到所有的教学当中
  • C.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为学生的学习做补充或者指导
  • D. 大胆的尝试需要谨慎,并且不断反思调整
标记 纠错
8.

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 A. 《丑小鸭》
  • B. 《灰姑娘》
  • C. 《红舞鞋》
  • D. 《卖火柴的小女孩》
标记 纠错
9.

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 B. 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 C. 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 D. 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标记 纠错
10.

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另外列举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 A. 《小英雄雨来》
  • B. 《青春之歌》
  • C. 《野火春风斗古城》
  • D. 《暴风骤雨》
标记 纠错
11.

教师在讲解鲁迅的《故乡》一文时,要求学生回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以下不正确的是(  )

  • A. 阿Q
  • B. 祥林嫂
  • C. 孔乙己
  • D. 华老栓
标记 纠错
12.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五柳先生传》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多次使用了一个字,你能在听完课文录音后就找到它吗

生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2: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生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生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生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生7: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这几句话)

师:作者在这样一篇不到200字的文章里“不”字出现了9次。这9个“不”字究竟在向我们展示着怎样的一个五柳先生呢以上这几个句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五柳先生的

学生归纳概括: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

师:上面这几个否定句里,哪句是总起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关于上述教学片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 B. 采用以“疑”为主要手段的疑问导学法,能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C.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D. 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标记 纠错
13.

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__________

在作品__________中对人物__________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

  • A. 学生甲:海明威《老人与海》渔夫
  • B. 学生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 C. 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 D. 学生丁:司汤达《红与黑》于连
标记 纠错
14.

阅读下面某教师的批注教学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一位学生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仍然被掌柜取笑的语句旁作

了这样的批注:

掌柜见到境遇如此凄凉的孔乙己,竟然“仍然同平常一样”地“笑着”取笑他,可见掌柜已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众人的嘲笑,表现了国民的愚昧与不觉醒。孔乙己“跌断……跌……跌……”的语句、恳求掌柜的不要再提的神色、“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的动作,都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孔乙已内心之无奈、境遇之悲惨。作者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也蕴含其中。

我则这样点拨:

孔乙己是旧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有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也有对以掌柜为代表的旧中国国民的麻木、愚昧、自私、冷漠的愤慨。

以下对案例的评析合适的一项是(  )

  • A. 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往往能把握住文本的主旨
  • B. 批注找准了文本的质疑点
  • C. 批注找准了课文的赏析点
  • D. 批注教学用在这里不合适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4题,共4分)
15.

某教师在执教《相信未来》一课时,教师按照教学参考及有关参考资料的分析,分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那种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执着信念,树立不畏艰难的坚定信念,此时一学生在下面接嘴道:食指其实根本不相信未来。此言一出,班里顿时一片哗然。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争议。这是教师课前准备时根本没想到的。但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热情时,马上决定改变教学内容与步骤,临时安排了一个小辩论,辩题是《食指相信未来》(正方)和《食指不相信未来》(反方),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讨论,最后通过自荐,正反双方各有三名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论时间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基调、总体风格、历史背景及食指其他诗作如《我不知道》《疯狗》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北岛的诗作《回答》等进行比较,展开激辩。最后教师总结道,当年“四人帮”之首的江青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下了如此批语:“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毫无疑问食指确实是否定当时的现实的,但当时的黑暗也会令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青年对未来产生疑问,这可以从他选择的那些易化易逝的意象中体会到。然而食指的可贵正在于此,虽然他对当时四人帮倒行逆施及中国的未来深感忧虑和担心,但仍然执着地坚持着中国文人的良知,因为只有让国人特别是深受摧残的知识分子相信未来,才能帮助他们顽强地生活下去,迎接光明的到来。

[问题]

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无价值你对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什么看法你对该教师的总结有什么看法

标记 纠错
16.

阅读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学实录(节选)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土地、黄河、地球、老师等。

师:大家说得对,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照顾、呵护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以“爱”回报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50年代人们表达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赞美的歌曲——《南泥湾》。

(播放音频《南泥湾》)

师:歌曲中作曲家对祖国大地的了解才使他谱出了这么优秀的歌曲。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大地,了解祖国土地,并表达我们对它的爱。

(多媒体显示图片——我国的土地现状,学生看图讨论)

[问题]

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课堂导入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

标记 纠错
17.

阅读某教师有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叙事

我所使用的教科书在“研讨与练习”中说:“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要求学生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对本文结构的理解不同,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七年级学生在把握情感、准确说出理由上归纳推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学生把握本文章的情感,以及了解该情感形成的缘由,我把这个大题分解为七个小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2)如果是你,你对这些事物是一种什么情感

(3)作者描写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4)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

(5)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6)你觉得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7)根据两者关系的不同,分析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与原题相比有哪些优点。

标记 纠错
18.

[原文]

那树(片段)

王鼎钧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问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单元导语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阅读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欣赏散文要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有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课文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单元课文还有《谈生命》(冰心)、《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人生》(勃兰兑斯)。

课后作业(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

 2.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请评析第⑥段体现出的散文的语言特色。(不少于150字)

2.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3.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问答题
15 16 17 18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