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计算简答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凡要求作选择回答的问题,应将与所选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括号内。把错项选入,该问题不得分;正确项少选,按所选的正确项数量得分。凡要求作陈述回答的问题,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需计算后回答的问题须列出算式,小数均保留实际位数。)(本题20分)
2017年2月,甲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副主任张波副编审收到某大学讲师李军的书稿《傣家自由行》。该书稿聚焦云南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等地区,详细介绍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人文景观、民族习俗和风味美食,所附地图上不仅有公路,还给尚未通汽车的边境地区标明了便道,特别适合“驴友”使用。于是张波撰写了选题报告。
在编辑室通过该选题后,张波向总编办公室提交了选题申报材料。在出版社召开的选题论证会上,《傣家自由行》引起了激烈争论,不同意列选的人占多数。虽然如此,主持会议的总编辑杨敏还是决定列选,并责成总编办公室补报选题计划后将该选题列入2017年出版计划。
2016年11月招聘来的编辑陈丹是应届硕士研究生,云南人,而且其母亲是傣族,张波编安排陈丹担任该书的责任编辑。陈丹审读书稿后建议接受出版。担任复审的张波和担任终审的副总编赵建国编审都同意初审意见。于是,甲出版社与李军签订出版合同。
陈丹开始编辑加工书稿时,张波叮嘱她要注意消灭错别字。于是,陈丹先利用计算机校对软件对书稿进行处理,按照软件的提示改正了不少错别字,然后在通读过程中对稿件进行加工,尤其对张波审稿时标记的地方作了精心修改,还调整了一些标题的用词。
发稿时,张波因审稿阶段已通读书稿,便重点复核陈丹改动的地方,看到许多错别字已经改正,自己在审稿时标记的问题已经解决,对标题的修改也都妥当,就同意发稿。赵建国浏览稿件后,未发现政治性问题,也同意发稿。办妥发稿手续后,陈丹将书稿交总编办公室转出版部门安排印制。两周后,李军送来他请本校教师设计的图书封面及其电子文件。陈丹看后觉得没问题,便也按本社习惯做法直接把电子文件及其打印件交出版部门安排印制。
《傣家自由行》的初校样由排版单位承担初校和二校,陈丹负责处理了校对质疑。二校样打出后,甲出版社的一名一级校对和两名二级校对共同完成了正样的三校工作,一级校对还作为责任校对进行了文字技术整理。副样送到编辑室后,陈丹因正忙于准备参加出版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考试,检查了校样的页面和版面情况后便转交作者李军审读。副样返回后,张波让陈丹先把副样中的改动全部照样誊录到正样上,再处理正样上的校对质疑,然后在正样上批注“改正后复核付印”,退回校对部门。付印清样由责任校对核红,因不再有需修改之处,于是陈丹办理了付印手续。一个星期后,印刷厂送来样书,甲出版社有关人员检查后未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同意成批装订。2017年11月,甲出版社开始发行《傣家自由行》。
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图书编校质量抽查。《傣家自由行》被抽查的10万字中存在语法性差错10处,逻辑性差错2处,前后颠倒字1处,漏字3处,标点符号差错10处,且1个表格的内容与说明文字不符。同时,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还认定甲出版社在出版《傣家自由行》的过程中存在其他违规行为。
问题一:下列事项中哪些是违规的?请作选择回答。
A.选题论证会上总编辑杨敏没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决定
B.甲出版社没将此选题报请重大选题备案
C.审稿时负责复审的张波在审定发稿时重复担任复审
D.张波安排陈丹担任责任编辑
E.陈丹在编辑加工时就用校对软件处理原稿
F.审定发稿时复审者张波的做法
G.甲出版社在图书整体设计方面的习惯做法
问题二:为什么问题一中的某项或某几项行为是违规的?
问题三:根据《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甲出版社的编校人员在校样处理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四:该图书的编校差错率为多少?
问题五:有人说,甲出版社应该将该图书全部收回,今后不得再推入市场。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