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分通关卷3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分通关卷3

卷面总分:18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8题 练习次数:111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以下诗歌中不能选人该专题的是()。

  • A. 李商隐《贾生》
  • B. 杜牧《赤壁》
  • C. 李清照《夏日绝句》
  • D. 杜甫《蜀相》
标记 纠错
2.

教师教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时,提及“爱情”始终是文人墨客极为钟爱的一类主题,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爱情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听讲后积极发言,交流各自积累的相关诗词。以下学生所说诗句中,不符合学生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B.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C.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标记 纠错
3.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社会价值又在哪儿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

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

小组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身为记者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

小组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

小组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灵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师: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

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把语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B. 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 C. 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 D.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标记 纠错
4.

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作品视频,并对其中的建筑格局进行了简单补充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抽象为具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 B. 温故而后知新,感知建筑整体特点
  • C. 导入方式新颖,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 D. 过多引入旧课,课程安排喧宾夺主
标记 纠错
5.

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想象焦、刘二人穿越回21世纪的故事。以下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切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两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 B.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把握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性格特点
  • C. 鼓励学生去学习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 D. 跨学科学习历史背景知识,作业内容与新课程大语文观要求相符
标记 纠错
6.

教学《雷雨》,教师导入:“20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曹禺,走进《雷雨》。”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恰当的是()。

  • A. 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 B. 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 C. 导人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 D. 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标记 纠错
7.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 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 B. 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C. 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 D. 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标记 纠错
8.

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 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
  • B. 以“名著导读”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
  • C. 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
  • D. 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
标记 纠错
9.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

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

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用不向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

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做出描述。至少用3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

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 B. 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 C. 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
  • D. 案例中的学生入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来说,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标记 纠错
10.

阅读《蜀道难》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

《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略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课文
  • B. 语文教学内容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小而深”
  • C. 诗歌教学强调反复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方式
  • D. 语文教学需善于利用注释及其他助学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标记 纠错
11.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 B.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 C. 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 D. 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标记 纠错
12.

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以下适合的是()。

  • A. 《茶花女》
  • B. 《苔丝》
  • C. 《巴黎圣母院》
  • D. 《红与黑》
标记 纠错
13.

阅读《氓》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

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生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3读

生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原文有哪些依据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 B. 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 C. 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D. 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标记 纠错
14.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上课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君”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生:“君”是对人的尊称,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

师: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正是这位大文豪、思想家、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B. 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人手,把握文章大意
  • C. 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 D.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标记 纠错
15.

教师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左右皆呼万岁”一句中存在古今异义词,强调学生应学会关注并整理、总结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以下学生整理的“古今异义现象”分类下的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奚惆怅而独悲
  • B.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 C. 列坐其次
  • D.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3题,共3分)
16.

人在拒绝中高贵

①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绚丽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也让人无所适从。置身纷扰的社会,唯有坚守自我,拒绝诱惑,才能还生命以真实和高贵。

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厰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是叶挺将军《囚歌》里的诗句,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对于囚徒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自由,然而渴望自由的囚徒却拒绝了自由的诱惑,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又是何等高贵的拒绝!

③拒绝诱惑,可以升华出灿烂的灵魂。彼得·巴菲特,含着金汤匙出生,本可以继承“股神”巴菲特的衣铱,成为华尔街金童,也可以利用父亲在投资领域的巨大影响,沿着父亲铺设的商业轨道阔步前行。但他决定走自己的路,用音乐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最终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巴菲特拒绝了平坦的人生路,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彰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高贵灵魂。

④拒绝诱惑,可以燃烧出民族的图腾。那是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黑暗的阴云笼罩人的心灵,而鲁迅却以笔为枪,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高薪伪职,他弃之如敝屣;权位利禄,他鄙之如尘土。他拒绝诱惑,埋头写作,于混沌中发出最警醒的呐喊,引导国人走出彷徨。鲁迅是伟大的,他用拒绝了诱惑的笔杆,撑起了民族的灵魂。如今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门”和“洞”都向我们敞开着。金钱、物欲、美色、享乐等各种诱惑的魔鬼都在向我们喊叫着,许多人把持不住自己.不走正门钻狗洞,成了诱惑的俘虏。多少人能经不住鸦片的诱惑而不变成瘾君子,多少人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身陷囹圄,多少人能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不身首异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或死刑犯,就是典型代表。

⑤一个贪官写遭:“我恨那些给我送礼、送钱的人,是他们用钱买走了我的权力,买走了我的良心,买走了我晚年的幸福生活。”他的回忆是沉痛的,可惜的是他只盯着诱惑本身,而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诱惑是可恨的,然而被诱惑俘虏,归根结底还是自已财迷心窍、利令智昏。

⑥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塞壬女妖,她姣好的面容和甜美的歌声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但是,大英雄奥德修斯却让水手把他反捆在船的桅杆上,给他双耳封上蜡,最终抵挡住了诱惑,安全地回到了故乡。是的,诱惑是艳丽的罂粟花,是温柔的杀手,是舒坦的陷阱。拒绝妖魔的诱惑,战胜自己的欲望,你就能做奥德修斯那样的英雄;反之,就会成为塞壬岛上的一堆白骨。

问题:

1.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2.阅读本文,请指出本文写作上的几个特点。

标记 纠错
17.

阅读以下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教师A:《小狗包弟》教学实录(节选)

师:好,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把小狗包弟送到医院,巴金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生:我们觉得可以把小狗送给那个日本女作家。因为她说她在东京的家里也养了狗,并且她也很喜欢包弟,应该会对包弟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如果送给她,应该会好些。

师:大家同意吗她说送给那个日本的女作家。这是一条路吗(学生意见不一)

师:在我们看来确实可以.但是巴金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路

生:“文化大革命”啊!里通外国。

师:对,第1段就有交代。那个艺术家挨整,就是因为“里通外国”的罪名。好。不可能送给日本友人。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

生:我觉得,可以把这个狗藏起来。

师:你们觉得现实吗

生(齐):不现实。

师:为什么啊

生:他们会抄家。

师:对,文中有写到抄家的情节对不对隔壁的那个工厂老板就被抄家了。所以,从这个背景来看,藏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把小狗放了,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而不一定死在解剖台。

生:我觉得巴金跟小狗相处了七年,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把狗放出去,小狗肯定会跑回来找巴金的。(生齐大笑)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办法吗(生无言以对)

师:看来把包弟送到解剖台实属巴金先生的无奈之举.那这件事给作者的心灵带来了什么呢

教师B:《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节选)

师:作者欣赏到醉人的荷塘月色心灵暂得喜悦和宁静.那么作者出门前和进门后情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把第2段和最后“这样想着……”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内容上差不多吧只不过出门前的心情是“颇不宁静”。

师:颇不宁静因此要找宁静,那么找到了宁静,又回到了现实,最后到家里宁静了没有

生:宁静了。作者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很静,我说宁静了。

师:是吗再想想。

生:不宁静。

师:为什么

生:环境是宁静的,心里不宁静——(教师抢过话)

师:对,也就是说周围什么声息都没有了,内心涌动着的是思念,是茫然,自己找不到出路的那种内心彷徨、迷茫的感觉,在静静的月色下,更加显得难以消受。由此可见,作者没有找到宁静。

师:那现在作者的情感脉络很清晰了,我们来梳理一下。

(师指着板书:颇不宁静——暂得宁静——仍不宁静)

问题:

(1)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的差异。

(2)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标记 纠错
18.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文介绍

《定风波·三月七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苏轼词中的一首。另一首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本单元其他词作为《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请设计一则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研讨与练习四】

这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三月七日》)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