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高分通关卷3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高分通关卷3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91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学习《我爱这土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选择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知识点为难点
  • B. 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C. 低估了学生的理解力,领会象征意义不应作为难点
  • D. 重视阅读体验,把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本课难点
标记 纠错
2.

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B.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 C. 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 D. 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标记 纠错
3.

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旬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作动词
  • B. 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 C. 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 D. 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标记 纠错
4.

下面是课文《济南的冬天》的板书设计,请认真阅读,完成后面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老舍)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通关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高分通关卷3

针对上面的一则板书,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设计的最大的特点是鲜明地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逻辑美
  • B. 板书的上方体现出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写景”“状物”“抒情”这三个醒目的概念,并用横线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整个板书的纲,也是整个教学的灵魂
  • C. 板书是教学系统性的具体体现,有了它,板书的所有词句就成了语文知识的浓缩、语文能力的指南
  • D. 板书设计时,文本上所有的词句、课文的重点都应该显示在板书上,不应该留有空白
标记 纠错
5.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列学生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

  • A.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类似于修辞上的比喻
  • B.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起准确说明的作用.但是“大约”“左右”影响了说明的效果
  • C. “赵州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先说了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 D. 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式,两例可以对照补充。令人信服
标记 纠错
6.

某教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以“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例句相同的是(  )。

  •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B. 沛公安在?
  • C. 战于长勺。
  • D. 甚矣,汝之不惠。
标记 纠错
7.

老师在讲解俗语的使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让同学们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学生应给出的答案是(  )。

  • A. 再过十来天就开始中学生生活了,这一堆看过的动漫书刊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真是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 B. 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竟然还有人上当受骗。老王叹息道:“唉!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别人着急也没用?”
  • C. 这次试卷的难度很大,十道题小张错了六道,他长叹一声:“这真叫做牵牛过河——六脚全湿啊!”
  • D. 老先生的想法有些过时了,和这位年轻人说的明显是老水牛拉马车——不合套了!
标记 纠错
8.

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 A.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 B. 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 C. 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 D. 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标记 纠错
9.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

(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B. 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 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 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标记 纠错
10.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 A.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B.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 C.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
标记 纠错
11.

王老师在讲解布封的《马》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但丁——《神曲》
  • B. 司汤达——《红与黑》
  • C.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 D.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标记 纠错
12.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老师在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即使个别学生在听讲,也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当他随机提问的时候,发现学生几乎都能理解他讲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李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词,有些同学从课外也看过很多,今天我们就自己所知道的辛弃疾的词进行一次“你最喜欢的辛弃疾的词”讨论.好不好?”听完李老师的话,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  )

  • A. 多样性原则
  • B. 综合性原则
  • C. 灵活性原则
  • D. 整体性原则
标记 纠错
13.

执教《陋室铭》一课,教师实施了以下教学活动:

导入:讲述刘禹锡的作品《陋室铭》的一段传说;范读:老师范读全篇,学生边听边标出疑难字词,尝试翻译;小组讨论:对幻灯片中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拓展延伸: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恰当的是(  )。

  • A. 以传说导入课文。时间过长,不如直接揭题导入效果好
  • B. 缺少学生自己朗读体验感知的过程。以老师的读代替学生读
  • C. 拓展延伸偏离了课文主旨,不利于“惟吾德馨”主题的升华
  • D. 整体教学活动体现了“听听一读读一画画一议议一写写”的模式
标记 纠错
14.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时,老师读到“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时,有学生提到“暗”字是错误的,笛声哪能是“暗暗”的飞呢,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下列教师的评价中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字的一项是(  )。

  • A. “暗”是“暗暗”的意思吗?下去再好好想想。
  • B. “暗”是错误的吗?那如果是你,你将要改成什么呢?
  • C. “暗”字修饰的是什么呢?要先弄清楚了修饰对象,再看看它合适不合适。
  • D. 怎么可能错呢,是不是你理解错了,你再好好看看,先听老师读完好不好。
标记 纠错
15.

课文《藤野先生》下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注释,这属于教科书的(  )。

  • A. 助读系统
  • B. 知识系统
  • C. 练习系统
  • D. 选文系统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第16-18题。

《口技》林嗣环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舍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导语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单元导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6[简答题]查看材料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二中的第1小题。

标记 纠错
17.

阅读材料,完成第16-18题。

《口技》林嗣环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舍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导语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单元导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请为本掺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意图。

标记 纠错
18.

阅读材料,完成第16-18题。

《口技》林嗣环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舍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导语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单元导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请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

标记 纠错
19.

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19-20题。

做一个鼓掌者

①有人说,倘若你是一条小溪,流经千沟万壑,也要去构成一条条奔流的大河;如果你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也要去演绎一幅幅沙画。这类人心存高远,想成为英雄;而我却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安安静静坐在路边。

②舞台上的表演者演绎出的一个个妙嫚的舞姿引起了剧院中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由台下的观众共同发出,代表着他们对舞剧的喜爱,代表着他们对表演者的尊敬,将鼓掌声献给他们,便是一种心境,超越了自然,亦很洒脱。

③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在这个世上被鼓掌的人总是英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做英雄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更大。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因为英雄免不了竞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枯烂的骨架,哪来成名的英雄。而历史却周而复始地呈现出这种现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个鼓掌者。离枭烟和杀戮远一点,离安静与洒脱近一点,当然鼓掌声的发出者并非无能之人。

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大家一定记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英勇无畏与攻城略地,也不会忘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勇气以及渑池之会中过人的胆识,但是否没有留意过一个人——缪贤?蔺相如是英雄,而缪贤是一个鼓掌者。缪贤曾有罪,想亡赵走燕,但被那时还身为门人的蔺相如阻止。缪贤负荆请罪,遂被免罪。而在赵王正愁无人可用之际,缪贤便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如果蔺相如任务失败,那么缪贤也会人头落地,但他还是推荐了蔺相如。这个鼓掌者催生了一个英雄。也许英雄是依靠鼓掌的人才成为英雄,才拥有勇气。我喜欢做一个鼓掌者,因为有时他们比英雄更伟大。

⑤有时候,英雄也是鼓掌者。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为荣誉而战,但每个项目的登顶者却只有一人。因此,当对手站在比你更高的领奖台时,你会羡慕。但是,没有运动员对自己的对手是冷言相加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对手送上了掌声,送上了自己衷心的祝福。这时,鼓掌者有一种心境,更达到了一种境界。作为一个鼓掌者,挺好的。

⑥中国不乏英雄,但更不乏鼓掌者。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

问题:

19[简答题]查看材料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标记 纠错
20.

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19-20题。

做一个鼓掌者

①有人说,倘若你是一条小溪,流经千沟万壑,也要去构成一条条奔流的大河;如果你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也要去演绎一幅幅沙画。这类人心存高远,想成为英雄;而我却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安安静静坐在路边。

②舞台上的表演者演绎出的一个个妙嫚的舞姿引起了剧院中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由台下的观众共同发出,代表着他们对舞剧的喜爱,代表着他们对表演者的尊敬,将鼓掌声献给他们,便是一种心境,超越了自然,亦很洒脱。

③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在这个世上被鼓掌的人总是英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做英雄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更大。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因为英雄免不了竞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枯烂的骨架,哪来成名的英雄。而历史却周而复始地呈现出这种现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个鼓掌者。离枭烟和杀戮远一点,离安静与洒脱近一点,当然鼓掌声的发出者并非无能之人。

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大家一定记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英勇无畏与攻城略地,也不会忘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勇气以及渑池之会中过人的胆识,但是否没有留意过一个人——缪贤?蔺相如是英雄,而缪贤是一个鼓掌者。缪贤曾有罪,想亡赵走燕,但被那时还身为门人的蔺相如阻止。缪贤负荆请罪,遂被免罪。而在赵王正愁无人可用之际,缪贤便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如果蔺相如任务失败,那么缪贤也会人头落地,但他还是推荐了蔺相如。这个鼓掌者催生了一个英雄。也许英雄是依靠鼓掌的人才成为英雄,才拥有勇气。我喜欢做一个鼓掌者,因为有时他们比英雄更伟大。

⑤有时候,英雄也是鼓掌者。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为荣誉而战,但每个项目的登顶者却只有一人。因此,当对手站在比你更高的领奖台时,你会羡慕。但是,没有运动员对自己的对手是冷言相加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对手送上了掌声,送上了自己衷心的祝福。这时,鼓掌者有一种心境,更达到了一种境界。作为一个鼓掌者,挺好的。

⑥中国不乏英雄,但更不乏鼓掌者。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

问题: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

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我认为老师读得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

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

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

(生以4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

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

生:我们第1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

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是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讨。

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大家熟习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问题:

认真阅读以上《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实录(节选),对其作一评析。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