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4

2021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4

卷面总分:32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32题 练习次数:96次
单选题 (共25题,共25分)
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标记 纠错
2.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 A.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制度极为优越
  • B. 该制度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
  • C. 这种制度在明清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 D. 鸦片战争时东学西渐进入高潮
标记 纠错
3.

英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先锋,其根本原因是( )。

  • A. 有印度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 B. 虎门销烟对英国的打击最为严重
  • C.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 D. 英国是世界殖民霸主
标记 纠错
4.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中能反映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

  •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B.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 C.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标记 纠错
5.

某同学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从“枢密院”到“内阁”——论行政权的转移》,由此推知他研究的可能是( )。

  • A. 宋朝
  • B. 明朝
  • C. 美国
  • D. 英国
标记 纠错
6.

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 A. 知州“三岁一易”
  • B. 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C.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D. 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标记 纠错
7.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

  • A. “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 B. 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
  • C. 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 D. 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标记 纠错
8.

1933年7月,胡适在芝加哥大学作“中国的文艺复兴”系列演讲时,解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五四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共同之处是( )。

  • A. 具有思想解放意义
  • B. 提倡禁欲主义
  • C. 带有反封建色彩
  • D. 反对宗教神学
标记 纠错
9.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 理念论
  • C. 逻辑三段论
  • D. 美德即知识
标记 纠错
10.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

  • A. 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 B. 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 C. 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 D. 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标记 纠错
11.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官员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 A. 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B. 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C. 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D. 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标记 纠错
12.

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 A. 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 B.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 C. 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 D. 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标记 纠错
13.

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

  • A. 使用铁器和牛耕
  • B. 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 C. 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 D.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标记 纠错
14.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标记 纠错
15.

我国第一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 B.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标记 纠错
16.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标记 纠错
17.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A. 宗法制度
  • B. “罢黜百家”
  • C. “三教合一”
  • D. 程朱理学
标记 纠错
18.

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

  •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 B. 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 C.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
  • D. 启蒙思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条件
标记 纠错
19.

明朝中后期,先后担任内阁首辅并执掌朝廷大权的分别是( )。

  • A. 张居正、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
  • B. 杨廷和、夏言、严嵩、高拱、张居正
  • C. 严嵩、夏言、高拱、杨廷和、张居正
  • D. 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张居正
标记 纠错
20.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

  • A. 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 B. 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 C. 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 D. 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标记 纠错
2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三十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商艺术。他的这一做法( )。

  • A. 违背了历史潮流
  • B.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 C.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D. 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
标记 纠错
22.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事实有( )。

①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③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④俾斯麦统一德意志

  • A. ①②④
  • B. ①②③
  • C. ①③④
  • D. ②③④
标记 纠错
23.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由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 A. 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 B. 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 C. 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 D. 租界内交通受到管制
标记 纠错
24.

历史教学中的图文示意法( )。

  • A. 能辅助任何知识类型的学习
  • B. 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抵牾
  • C. 不利于体现概念的逻辑关系
  • D. 只能呈现具体的历史信息
标记 纠错
25.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它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问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
  •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7题,共7分)
26.

简述历史教师使用历史教科书的策略。

标记 纠错
27.

比较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标记 纠错
28.

简述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环节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标记 纠错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需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

——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地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君主立宪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多元利益妥协”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4)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民主国家在民主进程中都出现过妥协。据此,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妥协现象的认识。

标记 纠错
30.

某初中历史教师李某某为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的一节新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准备教学设计。她的教学设计流程大体如下:

首先,教师通过一首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来引出我国古代数学领域中的一项成就——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接着,教师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项辉煌文化成就的兴趣。带着教师的问题阅读教材内容。

其次.教师结合有关本课内容的彩色挂图详细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数学、农学和地理领域所取得的各项重要文化成果,并将全体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结合一幅挂图试着分析并总结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最终由教师总结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

最后。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中重点内容的记忆。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请说出你的理由。

(2)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标记 纠错
3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的某位教师在讲授“满洲的兴起”时,穿插了这样一些乡土教育内容,如:

第一,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遗址(今辽宁新宾老城)。

第二,沈阳故宫(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宫殿)的图片展示。

第三,东陵(努尔哈赤的陵墓)与北陵(皇太极的陵墓)的介绍。

(1)以上是某教师利用乡土资源的教学片段,请对此教学设计做出评析。

(2)如何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教学请举例说明。

标记 纠错
32.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文摘录: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问答题
26 27 28 29 30 31 32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