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7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7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92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

  • A. 助读系统
  • B. 练习系统
  • C. 范文系统
  • D. 知识系统
标记 纠错
2.

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 A.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B.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 C.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 D.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标记 纠错
3.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情境导入

师:【A】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它的脚下流淌着一条叫黄河的母亲河,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片黄土地,曾经亲眼目睹过秦始皇横扫六合的战车,曾经亲耳聆听过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歌声,也曾经目送过唐明皇那些浩浩荡荡西出阳关的商旅车队。直到今天.在这片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神奇土地上。仍然绽放着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请同学们说说,在黄土地上有哪些民间艺术?

教师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剪纸艺术、秦腔、面塑、刺绣、布艺、度影戏、安塞腰鼓……(教师适当提示,总结)

二、腰鼓资料简介

【B】根据视频及课本上的资料,学生简要概括安塞腰鼓的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教师播放MPEG文件.简要介绍安塞腰鼓。

三、听读

【C】播放名家范读视频材料。

学习任务: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顺势让学生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教师播放Flash文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模仿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四、朗读

【D】师: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这部分语言上的特点,或者你喜欢的原因。学生朗读、讨论、点评,总结课文语言特点。

五、品读

师:请大家品读课文.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自由发言,挖掘文章精神内涵)

以下对这段教学设计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 B. 这一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C. 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 D. 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标记 纠错
4.

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 A. 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 B. 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 C. 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 D. 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标记 纠错
5.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学生应给出的正确答案应是(  )。

  • A. 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 B. 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 C. 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 D. 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标记 纠错
6.

在某教师在教学前幻灯片出示了以下文字:

“包身工”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遭受残酷剥削的一种形式。我国20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通过实地观察,以饱蘸血泪的笔撰写了《包身工》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之一。这位作家是(  )。

  • A. 沈雁冰
  • B. 沈从文
  • C. 老舍
  • D. 夏衍
标记 纠错
7.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的课题是“山中访友”。在文中也有一些人称的变换,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师:分析得准确。这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亲切、自然。

生:热爱赞美之情。

师:好,就请大家带着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来朗读第5段。先练习,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师指定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句子。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古筝曲。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用饱含爱的心声,与溪流、白云、瀑布们对话吧!请男生齐读描写悬崖、瀑布、云雀的句子,女生齐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的句子。(多媒体出示朗读课件,学生朗读)

师:(竖起大拇指)太棒了!

师:假如你们是山中的白云大嫂、云雀弟弟、老桥……你们又想对游人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生:假如我是太阳,我会对游人说:我是绚烂的太阳,我能驱散阴霾与黑暗,能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能赶走严寒与孤独,能给人以温暖和热情。

师:同学们想象丰富,语言也美。

师:让我们一边欣赏山中美景,一边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写对山中景物的热爱之情吧!(生开始思考、讨论、动笔、交流)

生:梅花,你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你唤醒了春姑娘,唤起了千红万紫,唤起了希望。在你淡淡的芳香中弥漫着傲骨的乐章;在你颤抖的梢头,你吟唱出千古柔情,你是温暖、幸福的使者。

师:多么顽强、坚毅的梅花。排比、拟人句很好地表达了你的情感。

生:野草大哥,你虽然没有花的芬芳、树的高大,但你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仍然傲然挺立;面对熊熊大火燃烧后,仍然顽强生长……你教会我面对困难,不可言弃。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洲。要顽强拼搏,谢谢你,野草大哥!(师生掌声雷动)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 B. 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锯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 C. 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 D.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
标记 纠错
8.

某教师在教学《信客》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余秋雨为什么写一份已经消失的职业?”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引领学生不停留在课文表层.读懂作家寄予的人生理念
  • B. 意在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关资料.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 C. 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 D. 意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反思I1己的职业倾向.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标记 纠错
9.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设计的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
  • B.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 C. 第三题让学生品味句子的设计和第一题意图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
  • D. 第四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
标记 纠错
10.

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的生平,一个学生讲述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入迷的小故事)

师: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

生:法布尔对待生活、对待科学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师颔首表示赞许)

师:我们怎么完成课文的朗读?

(学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希望师生合作完成。于是,老师和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交替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思考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生:这是一篇小品文,主要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食物习性等内容。(老师予以肯定)

师:作者是如何引出绿色蝈蝈的?(明确:被蝉的哀号声引出)

师:蝈蝈究竟长什么样呢?(投影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介

绍.并用投影打出有关蝈蝈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学生齐读,加以掌握)

师:好,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学生速读,按老师要求完成任务)

生:我最最欣赏文章的第5自然段。

师:他找得太对了!你一定很希望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吧?

(学生朗读)

师:你欣赏这一段的理由是什么呢?谈一谈,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见解。

生:这一段对蝈蝈捕蝉的描写非常精彩。蝈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我要是像蝈蝈一样,勇猛无比,那该多好,就不会有人欺负我了。(学生哄堂大笑,发言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教师不置可否,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

师:这是他的看法,很有个性,谁还能谈谈你自己欣赏这段文字的理由?(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分别说出了“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合理运用”“与鹰捕食云雀形成对比”等内容,老师一一肯定)

师:你认为这段文字究竟美在哪里?请用“首先”“其次”的表述方式有条理地进行概括。(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以下对这段教学(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 B.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 C. 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 D. 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标记 纠错
1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猫》这篇文章文字浅,但蕴涵深,对于它的主题人们意见不一。今天我们就从归纳文章主题这个角度来做一点文学欣赏。(学生独立思考10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活泼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师:好,你的观点很有新意。

生3: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适当地注重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师:有道理。

生4:从家里儿女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或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生5:三只猫都是社会的弱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因此,作为社会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师:你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题,很好。我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两种看法,一是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做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猫》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 B. 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 C. 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 D.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标记 纠错
12.

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旁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理解此句意思的同学,谁能阐释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1:我认为此句是告诫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

生2:我认为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自己的观点。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汤问》里记载的一则传说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好——下面请听配乐朗诵《两小儿辩日》。

(放录音。用投影仪显示本课的学习I1标:①熟读理解课文;②复述故事情节;③分析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师:这篇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很有情趣,哪些同学听了录音之后,能为我们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四位被选中的同学的朗读声在教室里响起)

师:同学们评判一下,他们朗读得如何?

生1:我觉得“小儿乙”读出了争论的语气。

生2:我觉得“孔子”读出了老夫子的语气特征。

生3:“旁白”的普通话真好。

师:是啊,老师也认为他们读得非常好。这些同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亲切、自然。好!下面我们向他们看齐,集体将课文朗读一遍。

(齐读)

师:故事虽短小,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谁起来为我们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两名学生复述故事)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 B.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 C. 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 D. 《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标记 纠错
13.

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以下背诵错误的一项是(  )。

  • 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B.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标记 纠错
14.

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一课时,打算向学生补充“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协助解决“四书”包含哪几部著作,以下学生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 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C. 《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 D. 《诗经》《孟子》《孝经》《尔雅》
标记 纠错
15.

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 B.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 C. 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公输》)
  • D.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简答题]查看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

标记 纠错
17.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指明重难点,并具体说明制定依据。

标记 纠错
18.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标记 纠错
19.

案例:

阅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一)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瑛的一首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试着来聆听心之音乐,欣赏心之舞蹈。

(二)听读后赛读,初步感知

师:听完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骄傲(自豪)。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读全诗,然后选出自己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听.尽可能把骄傲的情愫表现出来。

(男生读自选章节;女生读自选章节:互评谁更优秀)

女生:我认为我骄傲,我读得比男生有感情。

(三)吟读,认识树的形象

师:树,触目可及,极其平凡,这棵树凭什么骄傲呢?请同学们浏览全诗,思考:我骄傲,因为我是一棵……的树?从文中探寻答案。

生: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从第一章节第一节看出。(读第一节)

生: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从第一章节第二、三节看出。

生:热爱生活,关爱人民,为人类造福,坚信明天更美好幸福,永远忠诚于人民,从第二章节可看出。

(学生在读中找答案,不知不觉地就分析了其中的字、词、句)

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对这棵树的认识,正因为——(回顾板书),所以它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四)品读,理解树的精神

师:根据以上分析,这显然不是一棵简单的树了,它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又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感情?

生:这棵树象征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人。

生:抒发了作者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品读中,再次分析关键的词句)

师:那你知道有哪些像这棵树一样的人吗?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冲破重重险阻,献身国防科技。

生:汶川大地震中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身躯顶住塌下的泥板,用自己的死换取学生的生。

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我们看到了奉献,也看到了牺牲的精神。

师:在对这棵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再来齐读诗的5~12节。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体验

师:现在,我们试着给它写上第三部分,老师给大家一个开头:假如有一天,我死去,——请同学们接着写下去。提示:要能体现作者为人民服务,献身人民的精神;继续体现本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联想、想象的语言特色。

(师给足够的时间,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写得真是不错,很多诗句可圈可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瑛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生:假如有一天

我死去

我便平静地倒在大地上

让我尽快地变成煤炭

——沉积在地下的乌黑的煤炭

为的是将来献给人间

纯洁的光。炽烈的热!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骄傲,一种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自豪。

师:诗人是一棵骄傲的树,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正在沐浴阳光、吸取雨露、茁壮成长的树,而你们也必将长成一棵棵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今天我期待你们!我相信,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来赞美你们!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

2.阅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现代诗歌.举办小小赛诗会:

3.仿写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

16.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评析。

标记 纠错
20.

案例: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①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②“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能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③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着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琐。

④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谜,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⑥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⑦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竞尽姓了韩。

⑧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⑨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问题:

17[简答题]查看材料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处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标记 纠错
21.

案例: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①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②“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能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③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着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琐。

④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谜,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⑥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⑦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竞尽姓了韩。

⑧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⑨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问题:

以上作文是某校某次中考模拟作文及其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假如你是阅卷老师,请对其进行简要点评。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