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7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7分)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7分)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