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卷面总分:100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00题 练习次数:92次
单选题 (共100题,共100分)
1.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省部)

  • A. 如上图所示
  • B. 如上图所示
  • C. 如上图所示
  • D. 如上图所示
标记 纠错
2.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省部)

  • A. 如上图所示
  • B. 如上图所示
  • C. 如上图所示
  • D. 如上图所示
标记 纠错
3.

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通关卷,2022国家公务员《行测》(市地级)高分通关卷2

  • A. 如上图所示
  • B. 如上图所示
  • C. 如上图所示
  • D. 如上图所示
标记 纠错
4.

下列不属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是:

  • A. 村民小组
  • B. 村民委员会
  • C. 农民专业合作社
  • D.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标记 纠错
5.

下列哪项与古代监察制度无关?

  • A. 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
  • B. 唐代设置的谏官
  • C. 宋代设置的枢密使
  • D. 清朝设置的都察院
标记 纠错
6.

某小学要举办一个关于火山喷发的图片展览,下列哪个景点的照片最不应该在展览上?

  • A. 五大连池
  • B. 青海湖
  • C. 富士山
  • D. 长白山
标记 纠错
7.

关于热带农作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香蕉富含钾元素
  • B. 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C. 可可属于含酒精饮料
  • D. 油棕属于棕榈科,主要产出棕榈油
标记 纠错
8.

下列与我国宪法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于1982年
  • B. 对国旗、国歌、首都进行了规定
  • C. 1993年首次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 D. 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标记 纠错
9.

关于不当得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当得利是一种物权,因此不适用诉讼时效
  • B. 不当得利中,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
  • C. 甲明知乙返还的欠款是其盗窃所得,仍然接受,甲收到的还款属于不当得利
  • D. 甲投资建造电影院,旁边乙的房屋价值剧增,乙获得的利益属于不当得利
标记 纠错
10.

下列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②上海建成世界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

③“嫦娥一号”探测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④“蛟龙号”潜水器在西太平洋下潜至7020米深度,创造世界作业型载人深潜的新记录

  • A. ③②④①
  • B. ②①③④
  • C. ③②①④
  • D. ②③④①
标记 纠错
11.

下列与建筑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住宅日照标准以春分日为日照标准日
  • B. 波浪形厅棚一般适用于音乐厅或录音棚
  • C. 高层民用建筑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
  • D. 住宅的建筑面积一般大于使用面积
标记 纠错
12.

下列著作与其学科属性对应正确的是:

  • A. 《齐民要术》——地理学
  • B. 《神农本草经》——农学
  • C. 《武经总要》——军事学
  • D. 《天工开物》——天文学
标记 纠错
13.

下列与人类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尼安德特人化石最早发现于德国
  • B. 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 C. 直立人出现时间早于能人
  • D. 人类属于哺乳纲的灵长目动物
标记 纠错
14.

下列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能够流动是因为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
  • B. 词作者是南宋著名女词人
  • C. 植物落花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流失
  • D. “春去”后的第一个节气是夏至
标记 纠错
15.

关于我国三大平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 B. 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包括黄河、海河等
  • C. 岳阳楼和黄鹤楼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 D. 华北平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
标记 纠错
16.

关于抗生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
  • B. 微生物发酵法是其生产方法之一
  • C. 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的抗生素
  • D. 链霉素可以有效治疗结核类疾病
标记 纠错
17.

下列物质的含量会影响空气质量指数的是:

  • A. 二氧化碳
  • B. 氮气
  • C. 臭氧
  • D. 稀有气体
标记 纠错
18.

下列与火灾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夜间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
  • B. 油锅着火时应当迅速用自来水扑灭
  • C.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图书档案灭火
  • D. 火灾发生时要利用正常工作的电梯逃生
标记 纠错
19.

历史上有很多大规模______创新的实例,最突出的就是19世纪初的卢德运动。该运动的参与者认为创新减少了对低技术工人的需求,降低了他们的工资,增加了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此时,社会福利是否提高取决于如何______相对富裕者的收益和相对贫穷者的损失。

  • A. 抵制权衡
  • B. 攻击评价
  • C. 抗议判断
  • D. 谴责调节
标记 纠错
20.

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春节是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好______。春节期间各地的民间文艺演出、民俗节目走街等,让人______。借助互联网平台,剪纸、宫灯、年画、皮影等民风良俗让人们重新认识、感受到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 A. 契机目不暇接
  • B. 场合眼花缭乱
  • C. 载体流连忘返
  • D. 时机心潮澎湃
标记 纠错
21.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曝光效应,是指人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好感,会有“______”的感觉。曝光效应就是广告营销的心理学基础。不过______,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过度曝光”,研究发现,一个事物在被试面前连续呈现10到20次后会增加好感度,但是超过这个次数,反而会让被试产生厌烦感。

  • A. 似曾相识不言而喻
  • B. 情有独钟无独有偶
  • C. 心旷神怡如出一辙
  • D. 如沐春风物极必反
标记 纠错
22.

有人说,科技公司是吃数据饭的,与它们讨论数据隐私的保护是______。通俗地说,数据权利保护就是把缺乏监管的数据关进“笼子”,把“笼子”的钥匙还给用户,这需要民意、技术、立法机构多方。

  • A. 求全责备竞争
  • B. 与虎谋皮博弈
  • C. 缘木求鱼切磋
  • D. 水中捞月会商
标记 纠错
23.

相对于空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藏性和滞后性,一旦污染,将严重影响食物、水、空气和生态系统,从而威胁人类健康。______的发展潮流、日益增长的民众需求与刚性趋紧的资源约束之间的巨大矛盾,给世界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高强度______耕地的情况下守住质量“红线”,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

  • A. 前所未有开发
  • B. 浩浩荡荡消耗
  • C. 势不可挡利用
  • D. 波澜壮阔发展
标记 纠错
24.

走入耳蜗里的微观世界,用电子显微镜放大上千倍,可以看到不同毛细胞上的静纤毛,虽不是竖琴般次第整齐排列,却也和竖琴有着相似的发音原理,即能够与纤毛的形变产生共振声波,才会引发后续的细胞活动,进而产生脑电信号;不能共振的频率,将无法被为大脑可以识别的信号。

  • A. 鳞次栉比编码
  • B. 参差不齐解码
  • C. 长短不一转换
  • D. 错落有致转化
标记 纠错
25.

对一个临近的天体发射探测器进行近距离探测,听上去,但是相比于其他天体,对太阳进行近距离探测的困难;这个距离地球最近,也是人类唯一有可能探测的恒星无时无刻不在释放巨大的能量,不加地妄图接近,只会被烧成灰烬。

  • A. 理所当然不言自明控制
  • B. 顺理成章显而易见防范
  • C. 水到渠成一目了然限制
  • D. 唾手可得数不胜数戒备
标记 纠错
26.

中国自古是农耕国家,在农耕社会,农业经济收益周期较长,而且大自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长年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中国人就养成了______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细水长流,吃穿不愁”的文化观念,使我们习惯于平常______,将省下或富余的财富储蓄起来,为未来做打算。

  • A. 知足常乐开源节流
  • B. 随遇而安节衣缩食
  • C. 居安思危粗茶淡饭
  • D. 未雨绸缪量入为出
标记 纠错
27.

公共基础设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在设计、建造和运营中学会_______,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好管理”“好维护”,更不能做“甩手大掌柜”。公共服务要设身处地了解群众的感受,_______体会日常的生活,真心实意给人们带来便利。

  • A. 因地制宜全心全意
  • B.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 C. 随机应变推心置腹
  • D. 平易近人细致入微
标记 纠错
28.

虚拟性、交互性带来的无限故事的可能,在网络游戏里体现得非常明显。游戏可一次次重来,玩家成为“不朽之身”,但游戏的重来并非______,游戏故事是在玩家与系统、玩家与玩家的交互作用中______生成的,每次游戏体验都不尽相同,这也是网络游戏让人上瘾的原因之一。

  • A. 复制连续
  • B. 推倒随机
  • C. 继承不断
  • D. 重复偶然
标记 纠错
29.

从古至今,人类同病虫害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类大面积地驯化种植农作物以获取食物,病虫害也来凑热闹。直到上世纪40年代,人类发明了化学农药,这一状况才得到彻底改变。化学农药能迅速杀死病虫害,有效保护农作物。然而,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很快显现出来,病虫害的抗药能力也不断提高。于是,________________。其实,自然界本来就有“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例如,大棚菜容易产生叶螨,现在,科学家找到了叶螨的天生“死对头”捕食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病虫害防治开始转向绿色环保
  • B. 人们开始正视化学农药的危害性
  • C. 防治病虫害的化学方法逐渐被淘汰
  • D. 科学家开始在生物防治领域寻找新突破A项“绿色环保”话题范围过于笼统,没有D项更为明确具体,因此排除A项。B项和C项没有引出下文“生物防治”的话题,因此排除B项和C项。
标记 纠错
30.

①北极快速升温导致北冰洋海冰大量融化

②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快速后退,诱发太平洋携带“腐蚀性”的酸化海水大范围入侵

③过去20年,北极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温的6.7倍

④每年夏季,北极的开阔水域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容易入侵北极海水,导致其上层水体的酸度升高

⑤这也是导致北冰洋酸化海水快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

⑥与此同时,全球变化和北极变暖引起的北极海洋环流和大气模态异常,让北冰洋酸化雪上加霜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③①④⑥②⑤
  • B. ②⑥④①③⑤
  • C. ①③④⑤⑥②
  • D. ④⑥③①⑤②
标记 纠错
31.

①国际足联之所以下决心采用VAR技术,其目的是想让世界杯的每一场比赛、每一个进球都更加公平公正

②在历届世界杯上,裁判的误判、错判都有发生,VAR技术能有效减少主裁判的误判,当然这也有可能导致VAR的结论与主裁判的判断相违背

③VAR是指视频助理裁判,其实质是使用视频回放技术帮助主裁判作出正确的判罚决定

④直到2018年世界杯开赛前三个月,国际足联才决定将它应用在俄罗斯世界杯赛场

⑤针对这种情况,国际足联制定了一个应对的条款,最终判罚权依然归当值的主裁判

⑥因为足球比赛中的裁判相对拥有更大的权力,很多时候,主裁判更是可以主宰一场球赛最后的结果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③④①⑥②⑤
  • B. ①④③②⑥⑤
  • C. ③②④①⑤⑥
  • D. ①⑥②③⑤④
标记 纠错
32.

某单位采购一批文件夹,与供货商议价,若多购入50%,每个文件夹可便宜3元,这样总价仅增加20%。问文件夹单价原为多少元?

  • A. 12
  • B. 15
  • C. 18
  • D. 24
标记 纠错
33.

某事业单位共有98名员工,其中党员48人。女性员工65人,非党员的男性员工14人,问女性党员的数量为:

  • A. 26人
  • B. 29人
  • C. 33人
  • D. 37人
标记 纠错
34.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真题

  • A. ①⑤⑥,②③④
  • B. ①④⑤,②③⑥
  • C. ①②⑤,③④⑥
  • D. ①④⑥,②③⑤
标记 纠错
35.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真题

  • A. ①④⑥,②③⑤
  • B. ①③⑥,②④⑤
  • C. ①②④,③⑤⑥
  • D. ①③⑤,②④⑥
标记 纠错
36.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判作出让步的事项。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债务重组的是:

  • A. 甲企业由于扩大再生产需要资金,银行同意免除其到期债务的利息
  • B. 乙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偿还B银行到期债务,遂从A银行贷款偿还所欠B银行的全部本息
  • C. 丙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银行同意其用一套公允价值低于银行本息的厂房抵偿债务
  • D. 丁公司由于管理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银行按照协议以其抵押的财产拍卖所得折抵欠款
标记 纠错
37.

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即原来保守的趋向于更加保守,原来冒险的趋向于更加冒险。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群体极化的是:

  • A. 某班计划去颐和园或长城春游。颐和园交通便捷但探险性不强,长城交通不便但更具探险性。小柳本想去颐和园,但经全体投票,最终同学们决定去长城
  • B. 保守的刘先生考虑是否要跳槽到某新成立的公司,如果该公司创业成功的机会高于60%,他就愿意去。与家人协商后,他觉得如果机会高于80%才值得冒险
  • C. 患者秦女士原本想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案,但家人认为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在家人的劝说下,她选择了保守治疗的方案
  • D. 姜先生看完电影后觉得该片节奏紧凑,剧情合理,颇为感人。但身边的同事都认为这部电影特效、演员、服装一无是处。姜先生想了想,认为他们说的也有道理
标记 纠错
38.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或不动产的占有人,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这里的第三人被称为善意第三人。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欠乙50万元,将自己的别墅抵押给乙,后来甲又将该套别墅卖给丙,并办理了过户登记,乙作为善意第三人可以要求甲对自己进行赔偿
  • B. 王某花了100万元从李某处购买了一幅名画,后王某以150万元的价格将此画转卖给韩某,后证实该画为赝品,韩某属于被侵害利益的善意第三人
  • C. 魏某因欠张某十万元,将自己所有的一块高档手表交给张某作为担保,张某未经魏某同意,将手表卖给不知情的孙某,孙某属于善意第三人
  • D. 老吴典当了自家的祖传香炉,其妻以自己不知情且香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为名,要求典当行退还该香炉,老吴的妻子属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标记 纠错
39.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或线索对人的内心状态或外部行为表现推测原因的过程。如果将行为归因于人格、动机、情绪以及努力程度等这些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如果将行为归因于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景归因。

以下关于归因的判断里,正确的是:

  • A. 这次英语考试小王没考及格,他垂头丧气地说:“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这属于内归因
  • B. 小孙用一曲《满江红》在校园才艺大赛中一举夺魁,接受采访时说:“这首歌我练习了好久,付出真的会有回报!”这属于外归因
  • C. 小云对自己的丈夫非常不满意,婚后冲突不断,逢人就说:“我真是太倒霉了,遇上他这样的人间极品。”这属于内归因
  • D. 小菲参加明星选秀落败而归,心里特别遗憾,回到家却跟父母说:“我觉得这个事情特别不靠谱,我主动放弃比赛了。”这属于外归因
标记 纠错
40.

否认是一种简单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把那些已经发生的令人痛苦的事实变成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否认的是:

  • A. 孩子在车祸中丧生,妈妈无法接受,依然照常做饭、整理孩子房间,等孩子回来
  • B. 小琴因为室友太吵而无法专心复习考试,于是听起了音乐,她告诉妈妈考试前应该放松才能发挥好
  • C. 一位癌症患者不承认自己的病情,主动打电话告诉朋友自己身体很好
  • D. 张女士的丈夫向她提出离婚,她不愿意接受,依旧照常等丈夫下班,对丈夫很好
标记 纠错
41.

销售:购买

  • A. 分析:综合
  • B. 胜利:失败
  • C. 团结:分裂
  • D. 繁衍:消亡
标记 纠错
42.

咸菜烧豆腐:有言在先

  • A.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 B. 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
  • C. 桀犬吠尧:各为其主
  • D.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标记 纠错
43.

麦田:广袤:金色

  • A. 田野:丰收:绿色
  • B. 油画:水彩:绚丽
  • C. 海洋:浩瀚:蓝色
  • D. 梯田:肥沃:彩带
标记 纠错
44.

石头:墓碑:工艺品

  • A. 蜂蜜:蜂王浆:蜂胶
  • B. 高粱:米酒:醪糟
  • C. 树木:纸张:家具
  • D. 铁轨:高铁:地铁
标记 纠错
45.

编剧对于()相当于()对于报纸

  • A. 主演;作家
  • B. 电视剧;文章
  • C. 剧本;编辑
  • D. 导演;作者
标记 纠错
46.

小王决定用贷款购买一处房产。他认为,如果使用某银行提供的短期贷款可以无须支付首付,同时利息也较低,两年内的月利率不超过0.6%。另外,在过去的两年里,房价一直在上涨,所以这处房产一定会升值。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小王的决定?

  • A. 这种短期贷款的低息是暂时的,在两年之后其月利率将攀升到0.9%
  • B. 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持续走低,房价也可能随之大幅下降
  • C. 贷款买房后,小王每个月的还款金额高于目前租房的租金
  • D. 小王目前的住处距离单位只有10分钟的路程
标记 纠错
47.

在一项有关饮食与癌症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一些女性的饮食习惯做了调查。13年后,这些女性中有些人患了癌症。研究人员再次对这些女性进行饮食调查,结果发现在回忆自己13年前的饮食习惯时,患癌女性报告13年前的脂肪摄入量远远大于其当时报告的摄入量,而健康组女性报告的数据则和过去没有显著差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现象?

  • 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脂肪摄入量增加
  • B. 后续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个体对以前经历的回忆
  • C. 患癌症会导致个体的记忆力减退
  • D. 饮食习惯的不同会影响个体对既往信息的回忆
标记 纠错
48.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人员设计了A、B两套阅读方案。为了比较这两套方案的效果,研究人员将被试学生分为两组,甲组采用方案A,乙组采用方案B。在随后的阅读能力测试中,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的平均分高出很多。研究人员据此认为,采用阅读方案A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述结论的成立需要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 A. 甲组学生人数多于乙组
  • B. 两组学生的阅读能力均有所提高
  • C. 甲组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快于乙组
  • D. 两组学生在方案实施前的阅读能力基本相同
标记 纠错
49.

新入职教师因不熟悉学校教学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导致了较高的教学事故率。以S中学为例,尽管新入职教师占该校教师总数不足5%,但是在因教学事故给予处分的教师中,新入职教师占了25%。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除哪项外均能削弱上述结论?

  • A. 新入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不合理
  • B. 与老教师相比,新入职教师在工作中还比较散漫
  • C. 新入职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大多是平均分较低的班级
  • D. 新入职教师因忙于熟悉环境而没有对教学工作足够重视
标记 纠错
50.

在漫长的进化之路上,一些生物因为某几个基因突变,获得了较强的体温调控能力。以人体为例,当外界温度过低时,骨骼肌战栗产热,皮肤血管口径缩小,从而减少散热。如此一来,体温(不管是体表还是内部)就能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减少外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制约。也就是说,恒温动物,正是为了对抗严寒才出现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 A. 恒温动物是在地球出现严寒天气后才进化出来的
  • B.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毛发抵御严寒的功能越来越弱
  • C. 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类已经逐渐适应了严寒天气
  • D. 人体器官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后才逐渐形成
标记 纠错
51.

研究人员分析了68名59~84岁被试者的脑部扫描结果,发现心态比实际年龄年轻的被试者,其大脑认知功能比那些心态与实际年龄相同或更大者强。他们据此认为,保持年轻的心态是延缓大脑衰老的一剂良方。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A. 参与本次试验的75岁以上被试者,其大脑认知功能普遍强于其他被试者
  • B. 心态比实际年龄年轻的人,通常性格乐观、开朗,经常参加社交活动
  • C. 一些大脑认知功能强的百岁以上老人,其心态并不比实际年龄年轻
  • D. 大脑衰老速度慢者的脑灰质区域更大,脑灰质是决定认知功能的关键因素
标记 纠错
52.

“曹冲称象”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三国志》曾对这一事件有所记载:并赞曹冲“生五六岁,智意历及,有若成人之智”,但是,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对曹冲称象的历史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燕昭王时代已经有类似“浮舟而量”的故事。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在《寒柳堂集》里指出,曹冲称象故事其实“为外国输入者”,“有佛教故事,辗转因袭杂糅附会于其间”。因此有人认为,曹冲称象不足为信。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曹冲称象的真实性?

  • A. 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隋唐史方面,并享有盛誉
  • B. 作为史书的《三国志》的记载比后世学者的研究更具可信性
  • C. 后世学者的研究有时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
  • D. 除《三国志》外,有多部史书记载过曹冲这一历史人物
标记 纠错
53.

在教育改革中,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

由此可以推出

  • A. 只有教育改革真正惠及了每一名学生,才表明其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者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 B. 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没有其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者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 C. 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既没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也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 D. 如果教育改革真正惠及了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既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又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标记 纠错
54.

所有优秀的电影导演心里都装着观众,而所有心里装着观众的人都是不求回报的。所以,仅追求票房的电影导演不是优秀的导演。

上述结论的成立,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 A. 要求获得回报的电影导演心里都没有装着观众
  • B. 心里装着观众的电影导演并非仅追求票房
  • C. 仅追求票房的电影导演要求获得回报
  • D. 不求回报的都是优秀的电影导演
标记 纠错
55.

人工甜味剂主要有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糖精这几种。很多产品都在使用人工甜味剂来增强口感,不会像其他糖类一样给人们造成热量上的负担。但有研究人员认为,人工甜味剂会让人变胖。因为人工甜味剂能改变肠道菌群,有助于某些特定肠道菌群的生长,这些细菌可以高效提取食物中的能量,把能量转化为脂肪。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论证?

  • A. 摄入人工甜味剂变胖的小鼠,用广谱抗生素杀死其体内肠道细菌后,体重会恢复正常
  • B. 肥胖基因小鼠的肠道内会有一群细菌格外繁荣,人工甜味剂也会使小鼠肠道内的这种细菌格外繁荣
  • C. 研究人员把来自肥胖小鼠的肠道细菌转入正常体重的小鼠后,正常小鼠变胖了
  • D. 在肥胖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基因决定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不同
标记 纠错
56.

一、根据所给资料,回答86—90题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47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36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271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国际航线完成111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617.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99.0万吨,比上年增长5.8%);国际航线完成617.6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102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运输架次为87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0%)。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938.0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19.2万架次,比上年下降5.4%);国际航线完成86.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3%。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真题

2017年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以及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占同期我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比重:

  • A. 不到5%
  • B. 在5%~10%之间
  • C. 在10%~15%之间
  • D. 高于15%
标记 纠错
57.

下列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房玄龄是“二十四功臣”之一
  • B. 这些画像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绘制的
  • C.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作者是李贺
  • D. 这些画像是由画家吴道子绘制的
标记 纠错
58.

下列诗文中的“海”不是指代大海的是:

  • A.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C.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D.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标记 纠错
59.

①是由东汉杰出医学家、被誉为“医圣”的②撰写的医学著作。该书集秦汉以来医学之大成,系统的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第一部③方面的巨著。

  • A. 《千金要方》孙思邈药物学
  • B.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临床治疗学
  • C. 《千金要方》张仲景临床治疗学
  • D. 《伤寒杂病论》孙思邈药物学
标记 纠错
60.

“道法玄妙,参透阴阳之变;德行幽深,洞开乾坤之门。”这幅对联提到了一位古代思想家,下列哪项是他的观点?

  • A. 以天地为棺椁
  • B.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 C.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
  • D. 和曰常,知和曰明
标记 纠错
61.

下列描述与图示中的书法风格一致的是: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 A. 端庄肃穆,匀如铁线
  • B. 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 C. 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 D. 结体方整,顿挫分明
标记 纠错
62.

汉语的词缀本身没有实际含义,下列词语有词缀的是:

  • A. 父亲
  • B. 朋友
  • C. 老师
  • D. 同事
标记 纠错
63.

麦克斯威尔?铂金斯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编辑之一,他曾发掘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大作家。请问下列哪部作品不可能是铂金斯最初编辑出版的?

  • A. 《在人间》
  • B. 《太阳照常升起》
  • C. 《时间与河流》
  • D. 《了不起的盖茨比》
标记 纠错
64.

下列故事和丝绸之路无关的是:

  • A. 玄奘西天取经
  • B. 班超投笔从戎
  • C.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 D. 戚继光训练戚家军
标记 纠错
65.

关于经典戏剧作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奥德赛》是古希腊喜剧的经典之作
  • B. 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批判了腐败的官僚作风
  • C. 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塑造了阿巴贡这一典型形象
  • D.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代表作
标记 纠错
66.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河
  • B. 《申报》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 C. 《新民丛报》提出“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
  • D.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重要刊物
标记 纠错
67.

尽管有人对“语言帝国主义”口诛笔伐,但英语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______,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和通讯技术发达、政治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全球共通语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能。

  • A. 坚不可摧
  • B. 无出其右
  • C. 与日俱增
  • D. 不容置喙
标记 纠错
68.

传承文脉,既要做好乡村文物遗迹等实体建筑的保护,也要做好乡风乡俗等精神寄托的______,让乡村文脉不被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______历史痕迹,仍保有时间的色彩和人情的温度,让乡村振兴有“面子”也有“里子”。

  • A. 维系冲淡
  • B. 延续洗刷
  • C. 承接擦除
  • D. 流传弱化
标记 纠错
69.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______出各自独特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文明都______,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

  • A. 积淀自成一家
  • B. 孕育各有千秋
  • C. 衍生并行不悖
  • D. 创造别具一格
标记 纠错
70.

即使对可以吸纳和利用的外国思想学说,也要作辩证分析,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成分,而不能______、一体照搬。在那些“名气”不小的西方流派面前,尤其是在那些言伪而辩的理论面前,要增强理论自信,决不能把外国人的见解作为评价标准而丧失自我。对那些错误的见解,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仔细鉴别,______而又实事求是地作出批评。

  • A. 囫囵吞枣大义凛然
  • B. 买椟还珠一针见血
  • C. 邯郸学步理直气壮
  • D. 东施效颦鞭辟入里
标记 纠错
71.

国内不少纯文学的前卫趋向有加剧的趋势,在一些创作中,故事几乎______,就像绘画摆脱具象,音乐______调性,小说也几乎从现实的日常形态抽离。但从历史上看,小说本就是世俗的消费,《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狄更斯的小说莫不如是,故事是小说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

  • A. 形同虚设突破
  • B. 荡然无存囿于
  • C. 不名一钱丧失
  • D. 销声匿迹放弃
标记 纠错
72.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社会、政治、伦理、法律等领域的重大思想问题。在相关讨论中,我国古代法家的思想资源本应占有一席之位,然而却意外地缺席了。两千年来,:儒家站在“仁政”的立场上指责法家残暴冷酷;近现代学者站在“民主”的立场上指责法家“专制”;近年来传统文化呈现复兴之势,人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法家似乎天然属于“糟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法家向来被统治者所鄙弃
  • B. 法家基本上处于被否定的地位
  • C. 法家思想始终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 D. 法家思想一直游离于主流讨论之外
标记 纠错
73.

①随着元朝之后文人画的兴起,偏重于追求“形似”的人物画遭遇冷落

②作为中国最早成熟的绘画门类,人物画在画史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③很多文人画家开始寄情于山水、留连于花鸟

④于是,追求“得意忘形”的山水画、花鸟画成为文人们抒情达意、排解忧思的主要画题

⑤早期的人物画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大多带有传神写照的要求、辅佐教化的意义、祭祀纪念的功能,偏重于绘画的记录性,讲求人物造型的准确生动

⑥发展至唐代,人物画逐渐分科,肖像、仕女、道释、风俗、历史故事画等成为专门之学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②⑥③⑤④①
  • B. ⑤⑥③①④②
  • C. ②⑤⑥①③④
  • D. ⑤⑥①③④②
标记 纠错
74.

①张库商道南承京津,辐射湖广,北面一直延伸至俄国恰克图,影响直达欧洲

②张家口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陆路商埠

③张家口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内地行省与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中转站

④18世纪中期,经清政府允许,俄国开辟了经恰克图、库伦、张家口到北京的商队贸易路线——张库商道

⑤清初沿袭明制,以沿边定点互市作为对蒙贸易的主要形式

⑥在鸦片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条商道是中俄贸易的唯一通道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④⑤②③①⑥
  • B. ④⑤③⑥①②
  • C. ⑤②④③①⑥
  • D. ⑤③④①⑥②
标记 纠错
75.

①王国维发现了庙号与祭祀天干日的对应,即某王的庙号为某天干,则在该天干日祭祀该王

②有学者则提出,商王族分为以天干命名的十个“支派”,庙号标志的是商王所属支派

③如商王朝的建立者成汤庙号为大乙,对他的祭祀便都安排在乙日举行,王国维因此提出,庙号是根据各种情况确定的“祭名”

④商王均以天干为庙号,汉儒们曾认为是其生日的天干名,即所谓“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

⑤无论如何,天干地支计日法在商代的祭祀活动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形成60天循环的计日法在商代已经完备,主要用于安排仪式活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①③⑤⑥④②
  • B. ⑥④①③②⑤
  • C. ④⑤③①②⑥
  • D. ⑤①③②⑥④
标记 纠错
76.

解读作品是难事。古往今来,文学家、评论家、思想家甚至革命家,都对一部部经典作品有所解读。然而,这种现象更多的存在于“大作家”和“重头作品”上。因为“大”和“重”,文本所想要表达的信息就更多,生出的议论也就更多。?恐怕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本身才可能真正体会到。但是,阅读的主体总是千差万别,无论多么专业的评论者,都无法避免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带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要求,从自身感兴趣的点出发进行解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应该如何解读“小”和“轻”的作品呢
  • B. 但是作家真正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 C. 应该如何在诸多信息和议论中保持清醒呢
  • D. 那么选择从哪个角度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呢
标记 纠错
77.

在史前夏商时期,以鼎、觚、爵为代表的大型青铜礼器,以璧、圭、琮、璋等为代表的精美玉器,一般应为国王、贵族或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重器”,可作为判断遗址性质的参考标准。一个大型遗址一旦发现有使用此类物品的迹象,那么其性质很可能与都邑有密切关系。但由于青铜器、玉器具有可移动性和流动性,特定情况下可分散到都邑以外的地方,致使非都邑遗址也可能见到高规格的精美遗物。故高规格的遗物只能作为都邑遗址主要物化标准的补充,或作为主要物化标准有缺项情况下的重要参考。如果遗址不具备主要物化标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就难以断定高规格遗物的使用地点是否发生改变
  • B. 则需以此类“重器”为切入点来构建其它证据链
  • C. 单独的高规格遗物不能贸然作为都邑遗址的标志
  • D. 可从铸铜以及制玉手工作坊的存在推断都邑遗址
标记 纠错
78.

摄影就是用眼光、审美、勇气、技巧去捕捉完美的瞬间。相机是你的武器,双脚是你的坐骑,构思是你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为了追求艺术,你要像一名熟练的车工耐心打磨精密的模具,像一名高超的外科医生游刃有余地使用柳叶刀,像一名伯乐在千军万马中遴选真正的勇士。当作品确实产生时,你不必怀疑自己的才能。借用诗人所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B.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C.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D.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标记 纠错
79.

小王上山每分钟走50米,下山每分钟走80米。他从山脚出发到达山顶后立刻原路下山,出发30分钟内一共走了1680米。问他走到山脚还要多少分钟?

  • A. 10
  • B. 12
  • C. 8
  • D. 9
标记 纠错
80.

将外形一样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笔装进相同的礼盒。每个礼盒装5支,且同种颜色的笔每盒不超过两支。如任选3个装好的礼盒,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

  • A. 10
  • B. 14
  • C. 7
  • D. 9
标记 纠错
81.

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共70人,要求软件工程师的人数不少于硬件工程师人数的1/3,且不多于硬件工程师人数的1/2,问招聘的硬件工程师人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

  • A. 4
  • B. 5
  • C. 6
  • D. 7
标记 纠错
8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47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36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271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国际航线完成111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617.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99.0万吨,比上年增长5.8%);国际航线完成617.6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102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运输架次为87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0%)。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938.0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19.2万架次,比上年下降5.4%);国际航线完成86.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3%。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在我国机场的①旅客吞吐量、②货邮吞吐量、③飞机起降架次数中,2017年国内航线完成量占比高于2016年水平的为:

  • A. 仅②
  • B. 仅③
  • C. 仅①和②
  • D. 仅①和③
标记 纠错
83.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47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36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271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国际航线完成111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617.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99.0万吨,比上年增长5.8%);国际航线完成617.6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102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运输架次为87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0%)。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938.0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19.2万架次,比上年下降5.4%);国际航线完成86.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3%。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2018年1季度,书面投诉约占民航局和航空运输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的:

  • A. 30%~50%之间
  • B. 30%以下
  • C. 50%~70%之间
  • D. 70%以上
标记 纠错
84.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47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36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271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国际航线完成111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617.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99.0万吨,比上年增长5.8%);国际航线完成617.6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102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运输架次为87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0%)。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938.0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19.2万架次,比上年下降5.4%);国际航线完成86.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3%。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2018年1季度民航局和航空运输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最多的月份,当月平均每天受理机场投诉约多少件?

  • A. 4
  • B. 6
  • C. 49
  • D. 59
标记 纠错
85.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47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36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271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国际航线完成111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617.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0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99.0万吨,比上年增长5.8%);国际航线完成617.6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2017年我国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102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运输架次为87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0%)。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938.0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19.2万架次,比上年下降5.4%);国际航线完成86.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3%。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 A. 2017年飞机起降架次中,运输架次数占90%以上
  • B. 2018年3月民航局和航空运输协会受理书面投诉量环比增速高于电话投诉
  • C. 2018年1季度民航局和航空运输协会受理境内航空公司投诉超过4000件
  • D. 2017年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量不到10万吨
标记 纠错
86.

(一)

在东方周而复始的循环时间和欧洲中世纪宗教的神谕时间里,或历史稳定不变,或人类等待末日。进入近现代之后,资本、科学技术与时间的观念才开始向未来延伸,人类的兴趣和想象力开始由神魔鬼怪逐渐转至未来世界。我们把与生俱来的乌托邦欲望寄托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一度全然不去思考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

19世纪初,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述未来世界的科学怪人,这或许是人类痴迷于未来想象的滥觞。我们难以预知未来,却可以想象未来:凡尔纳想象中的潜艇与直升机,《星际迷航》想象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阿瑟克拉克想象的地球同步卫星和万维网,如今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科技。【①】科技虽然与科幻划清了界限,后者却常常给前者以灵感,就像今天,艾萨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尼尔·斯蒂芬森和金·斯坦利·罗宾逊仍然给予我们的未来以启示。

相信未来,痴迷于未来,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在愈演愈烈,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进步比经济进步更加值得信赖和期待,这是一种只可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愿意相信,技术进步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十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如此深入地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后,随着人类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算法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型运算能力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仿佛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了。【②】

科技发展的速度让我们一度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心:未来的人类将幸福和平,健康富裕,甚至在更高级的文明治下,进入乌托邦时代。【③】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文明、富足的温和乌托邦里,事情也不会圆满。人类在基础科学上不再有任何突破,因为“没有必要浪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那些更高级的文明早就发现了的秘密”;沉迷于新的自由和各种乐趣的人类,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无聊打败。伴随着乌托邦欲望和实践的,是人类对乌托邦的反思:技术进步是否真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安全的未来?这条线索一直贯穿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对外部世界认知能力的增强,人类同样不愿面对的,还有神秘莫测、被黑暗所填充、潜伏着不确定和各种危机的宇宙。宇宙中无数天体的诞生和死亡都发生于无声无息之中,却又以令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也随时可能以一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地球生物的再一次灭绝。66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恍如昨日,如今人类虽然已经能够蹒跚学步般到达月球,甚至向往着踏上火星,可是一旦有巨型陨石袭击地球,人类的生命力并不一定会比恐龙更顽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线生机。

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好奇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如孩童般睁开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宇宙和自身。【④】

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游戏性质:我们放飞想象力,为尚未出现的世界或文明体系(无论是银河帝国,还是智能高度发达的机器人)制定规则,然后让想象的角色像游戏玩家一样,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向时间轴上的“未来”演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也不断自我反省;永远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推动技术进步,也永远有人在怀疑这种进步的后果。也许,这些对未来的畅想和担忧,还需要科幻小说来解答:升级版的未来“乌托邦”,可能不应再被称为乌托邦,而应被直呼为“科幻”。

让我们共同走进未来。

下列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

就像阿瑟克拉克在《童年的终结》里所描述的,更智慧和程度更高的外星文明降临地球后,人类的无知、疾病、贫穷和恐惧消失了;战争随着“民族”“种族”与“国家”界限的消失而被人渐渐淡忘了,世界成为一体的;人们把所有的才能和资源都用来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机器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消费品,所有的日常消费品全部免费,人们只为奢侈品工作,否则完全不用工作;犯罪行为也因不必要而消失了。

  • A.
  • B.
  • C.
  • D.
标记 纠错
87.

在东方周而复始的循环时间和欧洲中世纪宗教的神谕时间里,或历史稳定不变,或人类等待末日。进入近现代之后,资本、科学技术与时间的观念才开始向未来延伸,人类的兴趣和想象力开始由神魔鬼怪逐渐转至未来世界。我们把与生俱来的乌托邦欲望寄托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一度全然不去思考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

19世纪初,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述未来世界的科学怪人,这或许是人类痴迷于未来想象的滥觞。我们难以预知未来,却可以想象未来:凡尔纳想象中的潜艇与直升机,《星际迷航》想象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阿瑟克拉克想象的地球同步卫星和万维网,如今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科技。【①】科技虽然与科幻划清了界限,后者却常常给前者以灵感,就像今天,艾萨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尼尔·斯蒂芬森和金·斯坦利·罗宾逊仍然给予我们的未来以启示。

相信未来,痴迷于未来,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在愈演愈烈,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进步比经济进步更加值得信赖和期待,这是一种只可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愿意相信,技术进步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十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如此深入地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后,随着人类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算法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型运算能力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仿佛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了。【②】

科技发展的速度让我们一度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心:未来的人类将幸福和平,健康富裕,甚至在更高级的文明治下,进入乌托邦时代。【③】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文明、富足的温和乌托邦里,事情也不会圆满。人类在基础科学上不再有任何突破,因为“没有必要浪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那些更高级的文明早就发现了的秘密”;沉迷于新的自由和各种乐趣的人类,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无聊打败。伴随着乌托邦欲望和实践的,是人类对乌托邦的反思:技术进步是否真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安全的未来?这条线索一直贯穿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对外部世界认知能力的增强,人类同样不愿面对的,还有神秘莫测、被黑暗所填充、潜伏着不确定和各种危机的宇宙。宇宙中无数天体的诞生和死亡都发生于无声无息之中,却又以令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也随时可能以一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地球生物的再一次灭绝。66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恍如昨日,如今人类虽然已经能够蹒跚学步般到达月球,甚至向往着踏上火星,可是一旦有巨型陨石袭击地球,人类的生命力并不一定会比恐龙更顽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线生机。

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好奇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如孩童般睁开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宇宙和自身。【④】

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游戏性质:我们放飞想象力,为尚未出现的世界或文明体系(无论是银河帝国,还是智能高度发达的机器人)制定规则,然后让想象的角色像游戏玩家一样,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向时间轴上的“未来”演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也不断自我反省;永远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推动技术进步,也永远有人在怀疑这种进步的后果。也许,这些对未来的畅想和担忧,还需要科幻小说来解答:升级版的未来“乌托邦”,可能不应再被称为乌托邦,而应被直呼为“科幻”。

让我们共同走进未来。

根据文章,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

  • A. 对神魔鬼怪充满好奇
  • B. 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
  • C. 形成非线性的时间观
  • D. 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标记 纠错
88.

在东方周而复始的循环时间和欧洲中世纪宗教的神谕时间里,或历史稳定不变,或人类等待末日。进入近现代之后,资本、科学技术与时间的观念才开始向未来延伸,人类的兴趣和想象力开始由神魔鬼怪逐渐转至未来世界。我们把与生俱来的乌托邦欲望寄托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一度全然不去思考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

19世纪初,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述未来世界的科学怪人,这或许是人类痴迷于未来想象的滥觞。我们难以预知未来,却可以想象未来:凡尔纳想象中的潜艇与直升机,《星际迷航》想象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阿瑟克拉克想象的地球同步卫星和万维网,如今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科技。【①】科技虽然与科幻划清了界限,后者却常常给前者以灵感,就像今天,艾萨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尼尔·斯蒂芬森和金·斯坦利·罗宾逊仍然给予我们的未来以启示。

相信未来,痴迷于未来,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在愈演愈烈,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进步比经济进步更加值得信赖和期待,这是一种只可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愿意相信,技术进步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十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如此深入地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后,随着人类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算法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型运算能力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仿佛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了。【②】

科技发展的速度让我们一度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心:未来的人类将幸福和平,健康富裕,甚至在更高级的文明治下,进入乌托邦时代。【③】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文明、富足的温和乌托邦里,事情也不会圆满。人类在基础科学上不再有任何突破,因为“没有必要浪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那些更高级的文明早就发现了的秘密”;沉迷于新的自由和各种乐趣的人类,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无聊打败。伴随着乌托邦欲望和实践的,是人类对乌托邦的反思:技术进步是否真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安全的未来?这条线索一直贯穿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对外部世界认知能力的增强,人类同样不愿面对的,还有神秘莫测、被黑暗所填充、潜伏着不确定和各种危机的宇宙。宇宙中无数天体的诞生和死亡都发生于无声无息之中,却又以令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也随时可能以一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地球生物的再一次灭绝。66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恍如昨日,如今人类虽然已经能够蹒跚学步般到达月球,甚至向往着踏上火星,可是一旦有巨型陨石袭击地球,人类的生命力并不一定会比恐龙更顽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线生机。

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好奇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如孩童般睁开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宇宙和自身。【④】

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游戏性质:我们放飞想象力,为尚未出现的世界或文明体系(无论是银河帝国,还是智能高度发达的机器人)制定规则,然后让想象的角色像游戏玩家一样,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向时间轴上的“未来”演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也不断自我反省;永远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推动技术进步,也永远有人在怀疑这种进步的后果。也许,这些对未来的畅想和担忧,还需要科幻小说来解答:升级版的未来“乌托邦”,可能不应再被称为乌托邦,而应被直呼为“科幻”。

让我们共同走进未来。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 A. 相比技术进步,经济进步更值得依赖
  • B. 人类的乌托邦欲望发端于科技的进步
  • C. 基础科学在乌托邦时代也许不再会取得突破
  • D. 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未来科幻小说的压倒性主题
标记 纠错
89.

在东方周而复始的循环时间和欧洲中世纪宗教的神谕时间里,或历史稳定不变,或人类等待末日。进入近现代之后,资本、科学技术与时间的观念才开始向未来延伸,人类的兴趣和想象力开始由神魔鬼怪逐渐转至未来世界。我们把与生俱来的乌托邦欲望寄托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一度全然不去思考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

19世纪初,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述未来世界的科学怪人,这或许是人类痴迷于未来想象的滥觞。我们难以预知未来,却可以想象未来:凡尔纳想象中的潜艇与直升机,《星际迷航》想象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阿瑟克拉克想象的地球同步卫星和万维网,如今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科技。【①】科技虽然与科幻划清了界限,后者却常常给前者以灵感,就像今天,艾萨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尼尔·斯蒂芬森和金·斯坦利·罗宾逊仍然给予我们的未来以启示。

相信未来,痴迷于未来,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在愈演愈烈,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进步比经济进步更加值得信赖和期待,这是一种只可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愿意相信,技术进步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十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如此深入地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后,随着人类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算法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型运算能力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仿佛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了。【②】

科技发展的速度让我们一度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心:未来的人类将幸福和平,健康富裕,甚至在更高级的文明治下,进入乌托邦时代。【③】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文明、富足的温和乌托邦里,事情也不会圆满。人类在基础科学上不再有任何突破,因为“没有必要浪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那些更高级的文明早就发现了的秘密”;沉迷于新的自由和各种乐趣的人类,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无聊打败。伴随着乌托邦欲望和实践的,是人类对乌托邦的反思:技术进步是否真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安全的未来?这条线索一直贯穿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对外部世界认知能力的增强,人类同样不愿面对的,还有神秘莫测、被黑暗所填充、潜伏着不确定和各种危机的宇宙。宇宙中无数天体的诞生和死亡都发生于无声无息之中,却又以令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也随时可能以一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地球生物的再一次灭绝。66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恍如昨日,如今人类虽然已经能够蹒跚学步般到达月球,甚至向往着踏上火星,可是一旦有巨型陨石袭击地球,人类的生命力并不一定会比恐龙更顽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线生机。

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好奇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如孩童般睁开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宇宙和自身。【④】

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游戏性质:我们放飞想象力,为尚未出现的世界或文明体系(无论是银河帝国,还是智能高度发达的机器人)制定规则,然后让想象的角色像游戏玩家一样,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向时间轴上的“未来”演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也不断自我反省;永远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推动技术进步,也永远有人在怀疑这种进步的后果。也许,这些对未来的畅想和担忧,还需要科幻小说来解答:升级版的未来“乌托邦”,可能不应再被称为乌托邦,而应被直呼为“科幻”。

让我们共同走进未来。

这篇文章的主题词是:

  • A. 技术进步科幻小说未来世界
  • B. 乌托邦人工智能科幻小说
  • C. 时间文明人工智能
  • D. 技术进步乌托邦文明
标记 纠错
90.

在东方周而复始的循环时间和欧洲中世纪宗教的神谕时间里,或历史稳定不变,或人类等待末日。进入近现代之后,资本、科学技术与时间的观念才开始向未来延伸,人类的兴趣和想象力开始由神魔鬼怪逐渐转至未来世界。我们把与生俱来的乌托邦欲望寄托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一度全然不去思考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

19世纪初,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述未来世界的科学怪人,这或许是人类痴迷于未来想象的滥觞。我们难以预知未来,却可以想象未来:凡尔纳想象中的潜艇与直升机,《星际迷航》想象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阿瑟克拉克想象的地球同步卫星和万维网,如今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科技。【①】科技虽然与科幻划清了界限,后者却常常给前者以灵感,就像今天,艾萨克·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尼尔·斯蒂芬森和金·斯坦利·罗宾逊仍然给予我们的未来以启示。

相信未来,痴迷于未来,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在愈演愈烈,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进步比经济进步更加值得信赖和期待,这是一种只可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愿意相信,技术进步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十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如此深入地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后,随着人类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算法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型运算能力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仿佛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了。【②】

科技发展的速度让我们一度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心:未来的人类将幸福和平,健康富裕,甚至在更高级的文明治下,进入乌托邦时代。【③】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文明、富足的温和乌托邦里,事情也不会圆满。人类在基础科学上不再有任何突破,因为“没有必要浪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那些更高级的文明早就发现了的秘密”;沉迷于新的自由和各种乐趣的人类,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无聊打败。伴随着乌托邦欲望和实践的,是人类对乌托邦的反思:技术进步是否真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安全的未来?这条线索一直贯穿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对外部世界认知能力的增强,人类同样不愿面对的,还有神秘莫测、被黑暗所填充、潜伏着不确定和各种危机的宇宙。宇宙中无数天体的诞生和死亡都发生于无声无息之中,却又以令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也随时可能以一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地球生物的再一次灭绝。66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恍如昨日,如今人类虽然已经能够蹒跚学步般到达月球,甚至向往着踏上火星,可是一旦有巨型陨石袭击地球,人类的生命力并不一定会比恐龙更顽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线生机。

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好奇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如孩童般睁开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宇宙和自身。【④】

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游戏性质:我们放飞想象力,为尚未出现的世界或文明体系(无论是银河帝国,还是智能高度发达的机器人)制定规则,然后让想象的角色像游戏玩家一样,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向时间轴上的“未来”演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也不断自我反省;永远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推动技术进步,也永远有人在怀疑这种进步的后果。也许,这些对未来的畅想和担忧,还需要科幻小说来解答:升级版的未来“乌托邦”,可能不应再被称为乌托邦,而应被直呼为“科幻”。

让我们共同走进未来。

下列哪项不符合作者对科幻小说的看法?

  • A. 科幻小说折射出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思考
  • B. 科幻小说的想象常常受时代发展水平的限制
  • C. 科幻小说在构建未来世界时与游戏有相似之处
  • D. 科幻小说力求解答人类对未来的畅想和担忧
标记 纠错
91.

(二)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岁)群体的网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73.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0%,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23.5%。

即使是青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蓝皮书》以青年人使用QQ的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16-25岁的青年人在QQ上的活跃度明显高于26-35岁人群,具体来看,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点是16-25岁青年人QQ使用上的两个突起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显示该群体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相反,在26-35岁人群中,这两个突起消失了,因为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生活节奏被职场制约。

二、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被访者全部使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且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限为11.2年,从连接网络的方式来看,青年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占比高达87.9%

青年人使用最多的手机APP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与资讯类,分别占比100%、69.19%和65%,排名后三位的是医疗类、健康类和教育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实质意义,相较于中年人,互联网对青年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找到更多老朋友、发现好的机会和增加工作收入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背井离乡,来到机会和选择更多的大城市,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青年很难与亲人、朋友保持亲密的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有了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53.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了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联络频率有所增加,30.9%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仅有2.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前疏远。

虽然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调查中,42.6%的青年人认为,自已在聊天语言的使用上和父母存在代沟,37.3%的人认为在网络表情的理解上存在代沟。另外,在关注的信息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也有一些青年人与父母存在代沟,占比分别是34.7%、27.9%和12.8%。

《蓝皮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两个群体原有的代际差异比较大,很难通过更换语言环境而彻底消除;二是因为在多元化的网络社会中,青年和中老年群体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相互制约、不断协调的动态代际关系

四、青年人网络参与的行为和态度

很多青年人表示在网络空间里,能更自由地发表言论,但其实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尤其表现在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数据表明,58.2%的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0%的青年人会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会转发并评论,还有4.4%的青年人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此,《蓝皮书》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对青年人的网络参与造成了影响。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霸凌现象的监控、防范与治理,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并激发青年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青年人也应该提高网络素养,不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来增强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地借助新技术参与公共生活,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这篇文章没有涉及《蓝皮书》哪方面的信息?

  • A. 调查目的
  • B. 关注群体
  • C. 发布机构
  • D. 调查途径
标记 纠错
92.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岁)群体的网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73.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0%,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23.5%。

即使是青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蓝皮书》以青年人使用QQ的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16-25岁的青年人在QQ上的活跃度明显高于26-35岁人群,具体来看,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点是16-25岁青年人QQ使用上的两个突起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显示该群体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相反,在26-35岁人群中,这两个突起消失了,因为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生活节奏被职场制约。

二、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被访者全部使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且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限为11.2年,从连接网络的方式来看,青年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占比高达87.9%

青年人使用最多的手机APP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与资讯类,分别占比100%、69.19%和65%,排名后三位的是医疗类、健康类和教育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实质意义,相较于中年人,互联网对青年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找到更多老朋友、发现好的机会和增加工作收入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背井离乡,来到机会和选择更多的大城市,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青年很难与亲人、朋友保持亲密的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有了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53.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了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联络频率有所增加,30.9%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仅有2.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前疏远。

虽然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调查中,42.6%的青年人认为,自已在聊天语言的使用上和父母存在代沟,37.3%的人认为在网络表情的理解上存在代沟。另外,在关注的信息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也有一些青年人与父母存在代沟,占比分别是34.7%、27.9%和12.8%。

《蓝皮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两个群体原有的代际差异比较大,很难通过更换语言环境而彻底消除;二是因为在多元化的网络社会中,青年和中老年群体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相互制约、不断协调的动态代际关系

四、青年人网络参与的行为和态度

很多青年人表示在网络空间里,能更自由地发表言论,但其实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尤其表现在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数据表明,58.2%的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0%的青年人会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会转发并评论,还有4.4%的青年人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此,《蓝皮书》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对青年人的网络参与造成了影响。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霸凌现象的监控、防范与治理,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并激发青年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青年人也应该提高网络素养,不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来增强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地借助新技术参与公共生活,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根据这段文字,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群体,最有可能:

  • A. 手机中普遍安装医疗类APP
  • B. 与父母对网络表情的理解比较一致
  • C. 主要通过智能手机上网
  • D. 热衷于对公共热点事件发表见解
标记 纠错
93.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岁)群体的网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73.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0%,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23.5%。

即使是青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蓝皮书》以青年人使用QQ的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16-25岁的青年人在QQ上的活跃度明显高于26-35岁人群,具体来看,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点是16-25岁青年人QQ使用上的两个突起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显示该群体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相反,在26-35岁人群中,这两个突起消失了,因为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生活节奏被职场制约。

二、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被访者全部使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且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限为11.2年,从连接网络的方式来看,青年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占比高达87.9%

青年人使用最多的手机APP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与资讯类,分别占比100%、69.19%和65%,排名后三位的是医疗类、健康类和教育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实质意义,相较于中年人,互联网对青年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找到更多老朋友、发现好的机会和增加工作收入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背井离乡,来到机会和选择更多的大城市,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青年很难与亲人、朋友保持亲密的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有了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53.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了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联络频率有所增加,30.9%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仅有2.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前疏远。

虽然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调查中,42.6%的青年人认为,自已在聊天语言的使用上和父母存在代沟,37.3%的人认为在网络表情的理解上存在代沟。另外,在关注的信息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也有一些青年人与父母存在代沟,占比分别是34.7%、27.9%和12.8%。

《蓝皮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两个群体原有的代际差异比较大,很难通过更换语言环境而彻底消除;二是因为在多元化的网络社会中,青年和中老年群体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相互制约、不断协调的动态代际关系

四、青年人网络参与的行为和态度

很多青年人表示在网络空间里,能更自由地发表言论,但其实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尤其表现在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数据表明,58.2%的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0%的青年人会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会转发并评论,还有4.4%的青年人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此,《蓝皮书》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对青年人的网络参与造成了影响。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霸凌现象的监控、防范与治理,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并激发青年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青年人也应该提高网络素养,不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来增强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地借助新技术参与公共生活,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下图展示了《蓝皮书》中青年人的哪一情况?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2019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

  • A. 不同年龄段网民的占比分布
  • B. 对公共热点事件的参与状况
  • C. 对不同类型手机APP的喜好程度
  • D. 通过社交网络与父母的联络频率
标记 纠错
94.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岁)群体的网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73.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0%,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23.5%。

即使是青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蓝皮书》以青年人使用QQ的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16-25岁的青年人在QQ上的活跃度明显高于26-35岁人群,具体来看,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点是16-25岁青年人QQ使用上的两个突起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显示该群体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相反,在26-35岁人群中,这两个突起消失了,因为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生活节奏被职场制约。

二、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被访者全部使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且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限为11.2年,从连接网络的方式来看,青年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占比高达87.9%

青年人使用最多的手机APP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与资讯类,分别占比100%、69.19%和65%,排名后三位的是医疗类、健康类和教育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实质意义,相较于中年人,互联网对青年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找到更多老朋友、发现好的机会和增加工作收入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背井离乡,来到机会和选择更多的大城市,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青年很难与亲人、朋友保持亲密的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有了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53.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了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联络频率有所增加,30.9%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仅有2.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前疏远。

虽然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调查中,42.6%的青年人认为,自已在聊天语言的使用上和父母存在代沟,37.3%的人认为在网络表情的理解上存在代沟。另外,在关注的信息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也有一些青年人与父母存在代沟,占比分别是34.7%、27.9%和12.8%。

《蓝皮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两个群体原有的代际差异比较大,很难通过更换语言环境而彻底消除;二是因为在多元化的网络社会中,青年和中老年群体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相互制约、不断协调的动态代际关系

四、青年人网络参与的行为和态度

很多青年人表示在网络空间里,能更自由地发表言论,但其实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尤其表现在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数据表明,58.2%的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0%的青年人会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会转发并评论,还有4.4%的青年人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此,《蓝皮书》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对青年人的网络参与造成了影响。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霸凌现象的监控、防范与治理,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并激发青年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青年人也应该提高网络素养,不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来增强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地借助新技术参与公共生活,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根据《蓝皮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超四成的青年人与父母对网格表情的理解有差异
  • B. 晚上八至九点是16-25岁青年人使用QQ的高峰期
  • C. 10-19岁的青年人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超过20%
  • D. 社交类手机APP是青年人使用最多的APP类型
标记 纠错
95.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岁)群体的网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73.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0%,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23.5%。

即使是青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蓝皮书》以青年人使用QQ的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16-25岁的青年人在QQ上的活跃度明显高于26-35岁人群,具体来看,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点是16-25岁青年人QQ使用上的两个突起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显示该群体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相反,在26-35岁人群中,这两个突起消失了,因为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生活节奏被职场制约。

二、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被访者全部使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且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限为11.2年,从连接网络的方式来看,青年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占比高达87.9%

青年人使用最多的手机APP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与资讯类,分别占比100%、69.19%和65%,排名后三位的是医疗类、健康类和教育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实质意义,相较于中年人,互联网对青年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找到更多老朋友、发现好的机会和增加工作收入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背井离乡,来到机会和选择更多的大城市,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青年很难与亲人、朋友保持亲密的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有了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53.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了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联络频率有所增加,30.9%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仅有2.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前疏远。

虽然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调查中,42.6%的青年人认为,自已在聊天语言的使用上和父母存在代沟,37.3%的人认为在网络表情的理解上存在代沟。另外,在关注的信息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也有一些青年人与父母存在代沟,占比分别是34.7%、27.9%和12.8%。

《蓝皮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两个群体原有的代际差异比较大,很难通过更换语言环境而彻底消除;二是因为在多元化的网络社会中,青年和中老年群体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相互制约、不断协调的动态代际关系

四、青年人网络参与的行为和态度

很多青年人表示在网络空间里,能更自由地发表言论,但其实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尤其表现在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数据表明,58.2%的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0%的青年人会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会转发并评论,还有4.4%的青年人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此,《蓝皮书》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对青年人的网络参与造成了影响。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霸凌现象的监控、防范与治理,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并激发青年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青年人也应该提高网络素养,不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来增强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地借助新技术参与公共生活,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最适合做第三部分标题的是:

  • A. 亲密关系的改善与新代沟的产生
  • B. 青年人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 C. 聊天工具出现后的新语言环境
  • D. 社交网络时代的“变”与“不变”
标记 纠错
96.

(三)

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身体内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癌症是疾病,外来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纯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伤当然也是疾病……那么,胖一些重一些,是疾病吗?这个问题判断起来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腿上多一点赘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唐朝人曾经以胖为美,直到现在,很多部族和国家也仍然是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依靠主观审美来理解肥胖,是不靠谱的。

那么,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对此进行积极于预,包括:提供关于肥胖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准确诊断肥胖的手段,投资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已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否会危害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这一思想也逐步演进并介入公众生活。

一旦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紧跟着需要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治疗肥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慢慢承认肥胖是件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肥胖都被认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胖人成为愚蠢、笨拙、没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软弱的象征,甚至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大众似乎倾向于认为,治疗肥胖需要的不是医学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要学会自我约束;是纪律性,克服懒惰并坚持定期锻炼;甚至还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因为健康饮食、定期锻炼乃至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知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来说,可能都是奢谈。这些原因导致肥胖的治疗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甚至有点儿敏感的话题。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须?

目前的科学证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肥胖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有个好胃口乃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把自已塞饱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生存优势,因为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仅仅是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感谢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技术发展和杀虫剂,人类才能从整体上开始摆脱饥饿的

困扰。而这种看到吃的就想饱餐一顿的巨大进化优势,放到美食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短短一两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实际受到“饱”信号和“饿”信号的双重控制,从而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下列事例不能支持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是:

  • A. 医药公司可以在美国市场开发销售治疗肥胖症的药物
  • B. 美国国税局可以对治疗肥胖的费用减免部分税款
  • C. 商业保险机构明确规定不把肥胖症纳入保险覆盖范围
  • D. 学校广泛开展关于肥胖与疾病的主题讲座与宣传
标记 纠错
97.

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身体内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癌症是疾病,外来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纯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伤当然也是疾病……那么,胖一些重一些,是疾病吗?这个问题判断起来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腿上多一点赘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唐朝人曾经以胖为美,直到现在,很多部族和国家也仍然是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依靠主观审美来理解肥胖,是不靠谱的。

那么,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对此进行积极于预,包括:提供关于肥胖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准确诊断肥胖的手段,投资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已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否会危害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这一思想也逐步演进并介入公众生活。

一旦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紧跟着需要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治疗肥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慢慢承认肥胖是件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肥胖都被认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胖人成为愚蠢、笨拙、没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软弱的象征,甚至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大众似乎倾向于认为,治疗肥胖需要的不是医学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要学会自我约束;是纪律性,克服懒惰并坚持定期锻炼;甚至还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因为健康饮食、定期锻炼乃至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知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来说,可能都是奢谈。这些原因导致肥胖的治疗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甚至有点儿敏感的话题。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须?

目前的科学证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肥胖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有个好胃口乃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把自已塞饱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生存优势,因为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仅仅是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感谢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技术发展和杀虫剂,人类才能从整体上开始摆脱饥饿的

困扰。而这种看到吃的就想饱餐一顿的巨大进化优势,放到美食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短短一两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实际受到“饱”信号和“饿”信号的双重控制,从而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文中加粗部分的“这些看法”,没有涉及哪个因素?

  • A. 纪律性
  • B. 健康知识
  • C. 经济地位
  • D. 主流审美观
标记 纠错
98.

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身体内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癌症是疾病,外来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纯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伤当然也是疾病……那么,胖一些重一些,是疾病吗?这个问题判断起来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腿上多一点赘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唐朝人曾经以胖为美,直到现在,很多部族和国家也仍然是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依靠主观审美来理解肥胖,是不靠谱的。

那么,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对此进行积极于预,包括:提供关于肥胖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准确诊断肥胖的手段,投资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已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否会危害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这一思想也逐步演进并介入公众生活。

一旦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紧跟着需要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治疗肥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慢慢承认肥胖是件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肥胖都被认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胖人成为愚蠢、笨拙、没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软弱的象征,甚至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大众似乎倾向于认为,治疗肥胖需要的不是医学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要学会自我约束;是纪律性,克服懒惰并坚持定期锻炼;甚至还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因为健康饮食、定期锻炼乃至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知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来说,可能都是奢谈。这些原因导致肥胖的治疗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甚至有点儿敏感的话题。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须?

目前的科学证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肥胖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有个好胃口乃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把自已塞饱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生存优势,因为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仅仅是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感谢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技术发展和杀虫剂,人类才能从整体上开始摆脱饥饿的

困扰。而这种看到吃的就想饱餐一顿的巨大进化优势,放到美食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短短一两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实际受到“饱”信号和“饿”信号的双重控制,从而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抵抗食物诱惑的本领与生俱来
  • B. 患有肥胖疾病的人更容易感到“饿”
  • C. 使用公共资源治疗个人肥胖是一种浪费
  • D. 肥胖困扰人类的历史已经超过两百年了
标记 纠错
99.

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身体内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癌症是疾病,外来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纯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伤当然也是疾病……那么,胖一些重一些,是疾病吗?这个问题判断起来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腿上多一点赘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唐朝人曾经以胖为美,直到现在,很多部族和国家也仍然是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依靠主观审美来理解肥胖,是不靠谱的。

那么,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对此进行积极于预,包括:提供关于肥胖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准确诊断肥胖的手段,投资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已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否会危害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这一思想也逐步演进并介入公众生活。

一旦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紧跟着需要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治疗肥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慢慢承认肥胖是件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肥胖都被认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胖人成为愚蠢、笨拙、没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软弱的象征,甚至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大众似乎倾向于认为,治疗肥胖需要的不是医学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要学会自我约束;是纪律性,克服懒惰并坚持定期锻炼;甚至还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因为健康饮食、定期锻炼乃至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知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来说,可能都是奢谈。这些原因导致肥胖的治疗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甚至有点儿敏感的话题。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须?

目前的科学证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肥胖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有个好胃口乃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把自已塞饱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生存优势,因为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仅仅是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感谢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技术发展和杀虫剂,人类才能从整体上开始摆脱饥饿的

困扰。而这种看到吃的就想饱餐一顿的巨大进化优势,放到美食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短短一两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实际受到“饱”信号和“饿”信号的双重控制,从而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 A. 肥胖其实是一种需要干预的疾病
  • B. 医学界应谨慎判定肥胖是否为疾病
  • C. 肥胖是个入选择与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 D. 审美标准不应被借用来定义疾病
标记 纠错
100.

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身体内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癌症是疾病,外来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纯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伤当然也是疾病……那么,胖一些重一些,是疾病吗?这个问题判断起来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腿上多一点赘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唐朝人曾经以胖为美,直到现在,很多部族和国家也仍然是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依靠主观审美来理解肥胖,是不靠谱的。

那么,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对此进行积极于预,包括:提供关于肥胖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准确诊断肥胖的手段,投资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已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否会危害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这一思想也逐步演进并介入公众生活。

一旦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紧跟着需要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治疗肥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慢慢承认肥胖是件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肥胖都被认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胖人成为愚蠢、笨拙、没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软弱的象征,甚至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大众似乎倾向于认为,治疗肥胖需要的不是医学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要学会自我约束;是纪律性,克服懒惰并坚持定期锻炼;甚至还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因为健康饮食、定期锻炼乃至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知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来说,可能都是奢谈。这些原因导致肥胖的治疗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甚至有点儿敏感的话题。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须?

目前的科学证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肥胖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有个好胃口乃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把自已塞饱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生存优势,因为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仅仅是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感谢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技术发展和杀虫剂,人类才能从整体上开始摆脱饥饿的

困扰。而这种看到吃的就想饱餐一顿的巨大进化优势,放到美食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短短一两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实际受到“饱”信号和“饿”信号的双重控制,从而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这篇文章回答了哪些问题?

①肥胖应该如何治疗?

②肥胖是否真会影响人类健康?

③肥胖是否仅仅因为自制力不足?

④预防肥胖是否比治疗更重要?

  • A. ①④
  • B. ①③④
  • C. ②③
  • D. ①②③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