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公务员(国考)申论->202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全真模拟试卷1

202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全真模拟试卷1

卷面总分: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题 练习次数:115次
问答题 (共1题,共1分)
1.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接受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强,即便来自偏远农村、很少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时间不长也能够在网络空间如鱼得水。相对来说,高校对网络空间的运用、监管有些滞后,未能与时俱进,意识形态工作在网络空间的开展就显得更为薄弱。一言以蔽之,高校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工作尚显薄弱。

一些高校的教育观念还比较保守,对新兴媒体的认识不够、支持也不够,驾驭网络空间的底气和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并大胆地拓展新的意识形态教育空间。部分高校在面对是否开通新媒体平台的问题上,要么受到领导层的制约,要么存在网络环境复杂、运行难度较大的顾虑,以致出现高校对网络空间的主导和监管处于疏离状态。

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着误区,以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宣传部门的工作。调研发现,只有校报、宣传栏和官方网站(官方新闻)普遍由宣传部来主管和运营,其他网络媒体要么由其他部门管理,要么由学生社团自行管理。在大宣传格局未能构建起来的情况下,宣传部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但是管理范围有限,其他部门和学生社团又往往把宣传重点放在反映学生课余生活及服务需求上,容易忽视意识形态的引领。因而,极大地限制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本身已经让一大批人跟不上时代了,后台操作和运营更是对技术和意识双重能力的考验。高校对传统媒体一板一眼的宣传手段和方法是熟悉的、依赖的,而对新媒体的启用和运营则是慎重的、忐忑的,宣传队伍自身的能力和观念的滞后,成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障碍。

在新兴媒体运用较好的学校,大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相应地得到增强。在网络空间开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能够比较顺畅地让学生接受。但是这样的学校目前还不多,还不足以对抗网络空间的杂音和噪音,需要更多的高校提高网络空间的驾驭能力,方能扭转目前意识形态教育薄弱的状态。

2.(标题)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种新兴媒体借助网络平台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主导性和垄断性,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空间因此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如何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导权、话语权,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标题一)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空间已经与传统校园媒体共同构成了他们重要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从入学到毕业,大学生几乎全部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很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就已经标明了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以及官方微信的二维码,以帮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大学生活。学生入学报到需要通过报到系统完成,以实现学籍认证;学生的选课需要依赖教务系统完成;学生学习所需的课程资源由网络提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校园媒体的空间界限,把象牙塔般的大学生活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舆论环境。

(小标题二)

网络空间是现代人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异常活跃和热衷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如何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是高校的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要乐观积极地推进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大力支持宣传部门组建团队,迎接网络空间迅速的、巨大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其次,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引领。网络技术只是途径和手段,内容为王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义。必须把意识形态教育理念贯穿于网络空间各个环节、各个角落。因此,高校必须通过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来吸引大学生。高校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势位引领,并以此来统摄网络空间的各种资源,明确监管责任,掌握话语权。

再次,高校要高度负责地配齐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仅仅是指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它应是大宣传格局中处在多个工作层面的、肩负共同的意识形态教育职责的一支队伍。高校领导一方面要明确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选拔和配备、培训和提高。

(小标题三)

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来看,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个教职员工、每个育人环节都肩负着教育的职责。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高校教师同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力军,他们既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形成重要的影响,在网络媒体中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可能源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师德魅力,也可能源于教师的学术魅力、思想魅力。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需要更广大的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发挥师德榜样的作用。因此,扎扎实实地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促进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增强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规范高校教师的网络行为,使广大高校教师能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形态教育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以灵活的、贴心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抢占舆论生成与传播的制高点,巩固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

3.互联网作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应当成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当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Q市某高校在建设网络阵地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而言,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载体、工具、手段、途径的变化,更影响到主体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交往环境、信息方式。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颠覆效应全方位凸显,也使得技术要素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各类网络技术媒介不断创新演化所形成、积淀和发展的信息和舆论环境。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WWW网站、校园BBS、QQ、人人、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媒介不断发展与变迁的挑战。新的媒介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交流场域,不同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特性、话语表现形式、思想意识影响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与方式。从“80后”、“90后”到“95后”,在校大学生的代际变化也体现在其网络媒介使用和信息方式的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识好、解决好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要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网络技术媒介创新发展的趋势,始终走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前列,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场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汇聚地。既是国家主流声音的发声地,也是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按照性质不同,这里可以大致分为红色地带、黑色地带和处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按照功能差异,可以分为基于主流网媒的国家场域、基于微信等社交网络的熟人社会场域和基于微博、公共论坛的陌生人社会场域。国家场域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网络主阵地,如学校新闻网站、思想理论教育网站、校务微博和微信公共账号等。在这一场域,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化交叉覆盖的全媒体阵地;要发挥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理论教育的深入性和说服力、正面舆论的导向性和凝聚力,实现主旋律的弘扬和正能量的传播。熟人社会场域是主体之间以熟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进行互动的网络空间,如大学生的校园网络互动社区、微信朋友圈等。在这一场域,网络主体彼此熟识,有着较为紧密的人际联系和互动交流,能够进行深入、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陌生人社会场域指的是网民规模大、流动性强、信息多样、众声喧哗的网络公共广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主动研判舆情、把握动态,发挥其“消息集散地”、“社会减压阀”、“思想晴雨表”的重要作用;勇于开展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在事关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增强阵地意识、斗争意识,勇于担当,敢于亮剑,打好舆论斗争的主动仗。

在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正视“话语鸿沟”的困境。作为“网络土著民”的当代大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网络话语形式,不仅仅是他们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使然,更是网络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变化的呈现。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大而空洞的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产生逆反效果。在2015年国家主席新年贺词中,“也是蛮拼的”“点赞”这样的网络语言亲切清新,显示出自信从容。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以“接地气”的文风推动党风、政风的转变。

创新话语方式、消除话语差异是当前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紧迫任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真正地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真切地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生活、娱乐,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语言以及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做到转换自身角色,进入网络生活,与青年学生共境,伴青年学生同行;要加强理论研究,转换表达方式,改进文风作风,提升话语能力,把握网络话语权,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

4.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的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

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尤其是在高校,网络道德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还需大力加强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视与实践。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校应不断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5.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已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关注舆论、表达意见、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缴费等等。在媒介研究中,“话语权”一词被多次使用,但是,当前关于网络媒体话语权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也提出了一些网络传播时代民众在表达话语时存在的问题。但是,网络传播时代,是否真的大部分人拥有了话语权?我们看到的是精英的意见还是大部分民众(草根)的意见?草根阶层是否真实而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葛兰西的“领导权”和福柯的“权力话语”都为今天的话语权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从新闻学的角度曾经这样定义“话语权”,指公民运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从广义看,话语权是新闻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新闻自由权利中的“表达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一项不可让予和剥夺的民主权利。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被其他团体认识,是社会公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话语权一直是媒介研究者讨论的热点。在我国,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有的提出了一些网络传播时代民众在表达话语时存在的问题,等等。

喻国明教授曾说:“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但就其社会声音的表达而言,社会层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大,比如他掌握着某种权力,操纵着某种国家机器,拥有某种财产;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小,因为一没有权、二没有势、三没有财”。对于后者,就不能说他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因此网络这个平台,并不意味着广大受众真正有了网络话语权,谁在说,代表谁的言论和利益,这些话又是缘何说出才体现了话语权实现方式。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已超过3000家,报纸的数量增至2000多种,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大众媒体中,真正把目光扫向中国最广大的受众——农民的却很少。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面对大众媒体的时候,在精英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权力话语权乃至城市平民话语权的强势攻击下,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那些几乎与农民切身利益和兴趣丝毫不相关的各种信息。农民群体无法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话语的公共空间受到限制,话语长期被扭曲、误解和掩盖,甚至存在被社会主流思想边缘化的危险。网络上体现的是拥有互联网使用权的人的意见,是社会精英的意见,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真实想法并没有在互联网中体现出来,我们能说是广大受众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了吗?我们还有理由沉溺于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增加的幻觉中吗?

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弊端,通过自由、平等的交流,通过跟帖、参与论坛讨论等方式使得公众的观点、意见得以更好的表达、得到及时反馈。以往许多禁忌的领域或者敏感话题也有了合适的渠道可以谈论,以往不能形成群体意见的话题也有了公开展开的可能性。网络的这一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仍然要问一句:“最广大受众的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了?”

互联网网民相较于传统媒介更关注于“平民层的利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旦发现“平民层”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并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就会自发地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去支援、去批判、去声讨,网络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容量很大、限制较少的交流信息的平台,让各群体之间更加了解,产生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话语数量和分量。然而,网络的核心群体并不是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下岗工人、老人等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是非常小的,他们也很少靠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中国最广大受众的话语权能否在互联网中得以真正实现,值得我们思考。

网络是一个公共意见的平台,但是交流不一定是平等的。以论坛为例,论坛的版主拥有管理页面的一切权力,版主审查也是各大论坛对贴文进行管理的通用方式。他们以个性化的执法者形象出现在论坛,通过删除和管理有害或不良信息,对相对弱势的发言者行使舆论控制,履行管理论坛的职责,它的影响是网友的言论并不能被全部表达。

6.几年前,于丹女士在一次昆曲演出会上发表演说时,被观众轰下了台。此事引发互联网上热切的议论,大多数言论倾向于“倒于”。这一状况,与通常所得到的舆情反差强烈。此前,于丹经常在主流媒体上抛头露面,也常常出没于各种各样的公共场合,给人的印象是: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我想,她的自我感觉也是这样。然而,这一次,公众却不待见她,甚至在互联网上毫不留情地羞辱她。真是世态炎凉。莫非这位“女孔子”也须得遭遇二千多年前圣人的那种栖皇的命运?

传统媒体所传达的舆情,造成了于丹的误判,以致惨遭羞辱。可见,互联网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实体空间,几乎是两个世界。以微博和社交网站为主的互联网舆论平台,有着强大的舆论生产能力,而且,一般而言,其自发性甚强,相对比较能够传达民间社会较为真实的想法,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太多的外在力量和利益的左右。

互联网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介中的“权力”结构。同一平面上的点状播散,使得文化精英阶层话语权力的垄断性被打破。虽然有网站私下“加粉”,让一些文化达人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但有头脑的网民并不真正在意那些“大V”们,倘若他们的言论没有什么价值的话。而普通网民在“匿名性”的掩护下,变得更具攻击性。互联网上唾沫横飞、粗话喧嚣的舌战场面,让那些惯于谆谆教导的文化导师们不寒而栗。名流精英在互联网平台上常常显得弱不禁风。被攻击得关闭博客和微博的评论功能,乃至干脆就关门大吉之事,也时有发生。

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形态,正在模拟一个现代市民社会的模型。中国网民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言论开放的状态。互联网技术突破了言论禁锢的坚硬藩篱。尽管互联网上的自由依然是有限的,但与致密的平面媒体的言论容器相比,巨大的网络总会泄漏出许多真相,传达真实的信息。互联网言论以种种奇妙的构词法、造句法和修辞手段,避开关键词过滤的禁令,把现代汉语的表达力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正是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初级形态的清晰镜像。然而,面对这样一种言论状况的变化,主流文化的掌控者(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知识精英),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准备。他们遭遇袭击,或“躺着中枪”,也就在所难免。

三、作答要求

(一)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高校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工作尚显薄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

(2)不超过150字。

(二)阅读“给定资料2”,在横线处填入这则资料的标题和三个部分的小标题。(15分)

要求:(1)准确、精练;

(2)标题和三个小标题须分条写,小标题要标注序号;

(3)每条不超过2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网络话语权”的理解。(20分)

要求:(1)准确、简明;

(2)条理清楚;

(3)不超过250字。

(四)Q市某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假如你是该高校干部,要向其他市高校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3”,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25分)

要求:(1)全面准确,符合实际;

(2)语言得体,有感染力;

(3)不超过500字。

(五)为了消除社会上对“网络文化”的疑虑,某报特邀市科协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假如你是受邀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该报写一篇题为“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短文。(30分)

要求:(1)观点明确,简洁有力;

(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六)“给定资料6”中画线句子写道:“互联网技术突破了言论禁锢的坚硬藩篱。”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问答题
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