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卷面总分:10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0题 练习次数:125次
单选题 (共7题,共7分)
1.

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 A. 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 B. 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 C. 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体的意境
  • D. 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标记 纠错
2.

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段关于中秋节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秋节。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学活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对能力
  • B. 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特点
  • C. 资料整理不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条件
  • D. 教学活动没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标记 纠错
3.

学生设计“祖国北方名山大川文化之旅”活动手册,适合的是( )。

  • A. 《泊秦淮》
  • B. 《小石潭记》
  • C. 《望岳》
  •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标记 纠错
4.

与《背影》相同情感的文章是( )。

  • A. 《灯笼》《昆明的雨》
  • B. 《散步》《金色花》
  • C. 《秋天的怀念》《济南的冬天》
  • D. 《荷叶·母亲》《植树的牧羊人》
标记 纠错
5.

下列句中“乃”字运用手法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一句用法相同的是( )。

  • A.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B.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 蒙乃始就学
标记 纠错
6.

学习“家国情怀",下列适合的是( ) 。

  • A. 艾青《艾青诗选》
  • B.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 C. 老舍《骆驼祥子》
  • D. 鲁迅《朝花夕拾》
标记 纠错
7.

阅读关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研究者甲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发现,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上到位,行动上缺位;主观重兴趣,客观趋功利;阅读缺方法,成效未显现。研究者乙则指出了目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三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重“单篇阅读”轻“整本阅读”、重“阅读活动开展”轻“阅读课程开发”、重“知识检测",轻“读法指导”。从研究范围来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

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实践层面的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比较笼统,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而缺少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从研究重点来看,多数研究者在阅读指导策略的时间研究上,集中于指导实践操作层面,课程构建方面有明显欠缺。此外,整本书阅读中还存在“性质定位偏于狭窄、教学内容偏于随意、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测量评价偏于僵化”等偏向。另有研究者丙指出:整本书阅读不靠“热",靠理性的“韧”。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阅读活动的设计
  • B.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小学阶段的研究
  • C.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丰富评价与检测的研究
  • D.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突出方法和原则的研究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3题,共3分)
8.

17.请从第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标记 纠错
9.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分)

标记 纠错
10.

蒹葭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溯洄从之⑤,道阻且长⑥。溯游从之⑦,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蒹葭(jian ja),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⑤[溯洄(sù hui)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回,逆流而上。回,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⑦[溯游]从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缺无法接近。⑨[萋萋]茂盛的样子。⑩[晞(xi)]干。?[湄(méi)]岸边。?[跻(ji)](路)高而陡。?[采采]茂盛的样子。?[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涘(si)]水边。?[右]向右迂曲。?[沚(zhi)]水中的小块陆地。

预习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经》的语言特点。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首诗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别的事物,引出吟咏的对象。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指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阐释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问答题
8 9 10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