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预测试卷1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预测试卷1

卷面总分:120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20题 练习次数:107次
单选题 (共90题,共90分)
1.

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的()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 A. 有害物质和因素
  • B. 控制标准
  • C. 环境监测
  • D. 检测方法
标记 纠错
2.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环境中的()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 A. 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
  • B. 有害物质和因素
  • C. 有害因素和产生污染物的来源
  • D. 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物的来源
标记 纠错
3.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要()国家排放标准,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 A. 优于
  • B. 严于
  • C. 低于
  • D. 较低于
标记 纠错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由()和()组成的。

  • A.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B.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建设项目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导则
  • C. 规划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D. 环境影响污染物排放评价建设项目环境样品标准评价技术导则
标记 纠错
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

  • A. 行业规划
  • B. 地方标准
  • C. 行业标准
  • D. 区域标准
标记 纠错
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技术导则构成。

  • A. 专题
  • B. 专项
  • C. 总则
  • D. 区域功能
标记 纠错
7.

因采用不同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所得监测数据发生争议时,由()裁定,或者指定采用一种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复测。

  • A. 省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 B. 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 C.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标记 纠错
8.

排污口和污染物处理、处置场所的图形标志,执行()。

  • A. 统一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 B. 国家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 C. 法定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 D. 常用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标记 纠错
9.

进行生态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时,执行有关()。

  • A.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
  • B.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
  • C.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 D.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总纲
标记 纠错
10.

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 A. 国家
  • B. 地区
  • C. 省级
  • D. 市级
标记 纠错
11.

不属于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基本要求的是()。

  • A.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性质
  • B. 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
  • C. 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
  • D.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标记 纠错
1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方法不包括()。

  • A. 类比分析
  • B. 实测法
  • C. 实验法
  • D. 现场调研
标记 纠错
1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内容的是()。

  • A. 工程基本数据
  • B. 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 C. 交通运输
  • D. 重大危险源分析
标记 纠错
14.

不属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常见方法是()。

  • A. 数学模型法
  • B. 收集资料法
  • C. 现场调查法
  • D.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标记 纠错
15.

不属于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的是()。

  • A. 数学模式法
  • B. 化学模型法
  • C. 类比分析法
  • D. 专业判断法
标记 纠错
16.

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应考虑()。

  • A. 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评价因子的变化
  • B. 定量分析评价因子的影响因素
  • C. 定性分析评价因子的影响因素
  • D. 定性分析评价因子的变化
标记 纠错
17.

公众参与应遵循()原则。

  • A. 公平
  • B. 全过程参与
  • C. 公正
  • D. 依法评价
标记 纠错
1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和体现()的战略防御手段,在建设项目选址、合理布局、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的控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A. 预防为主
  • B. 环境保护
  • C. 安全第一
  • D. 经济效益
标记 纠错
19.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 A. 30
  • B. 40
  • C. 50
  • D. 60
标记 纠错
20.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个月以上。

  • A. 1年,1
  • B. 1年,2
  • C. 2年,1
  • D. 2年,2
标记 纠错
21.

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单独统计。

  • A. 强风频率
  • B. 静风频率
  • C. 弱风频率
  • D. 台风频率
标记 纠错
22.

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 A. 10
  • B. 15
  • C. 20
  • D. 30
标记 纠错
23.

在模式计算中,若给静风风速赋一固定值,应同时分配静风一个()。

  • A. 风速
  • B. 风量
  • C. 风向
  • D. 风频
标记 纠错
24.

在主导风向中,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左右,对于以()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 A. 30°,16
  • B. 30°,14
  • C. 45°,14
  • D. 45°,16
标记 纠错
25.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 A. 小于30%
  • B. 大于等于30%
  • C. 大于30%
  • D. 等于30%
标记 纠错
26.

在大气环境评价中,预测因子应根据()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 A. 气象条件
  • B. 气候条件
  • C. 环境因素
  • D. 评价因子
标记 纠错
27.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需要考虑因素是()。

  • A. 污染源的排放高度
  • B. 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
  • C. 地理环境
  • D. 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
标记 纠错
28.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的计算点不包括()。

  • A. 环境空气敏感区
  • B. 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 C.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 D. 环境气象条件范围值
标记 纠错
29.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

  • A. 分辨率
  • B. 清晰度
  • C. 面积点
  • D. 精确度
标记 纠错
30.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m。

  • A. 40
  • B. 45
  • C. 50
  • D. 55
标记 纠错
31.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计算。

  • A. 逐时或逐次
  • B. 逐日或逐次
  • C. 逐日
  • D. 逐日或逐时
标记 纠错
32.

选择()(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 A. 污染最严重的,各环境污染值最大
  • B. 污染最严重的,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
  • C. 污染源最大,各环境污染值最大
  • D. 污染源最大,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
标记 纠错
33.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进行合理选择。

  • A. 评价方法
  • B. 预测网格点的设置
  • C. 评价对象
  • D. 预测网格点的规划
标记 纠错
34.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时,对于施工期超过()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 A. 半年
  • B. 1年
  • C. 2年
  • D. 3年
标记 纠错
35.

排放方案分()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

  • A. 工程设计报告
  • B. 可行性设计研究
  • C. 环境评价报告
  • D. 环境推荐报告
标记 纠错
36.

选择预测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和()进行合理选择。

  • A. 适用范围,对参数的要求
  • B. 适用范围,评价因子
  • C. 评价范围,对参数的要求
  • D. 评价范围,评价因子
标记 纠错
37.

推荐模式清单不包括()。

  • A. 估算模式
  • B. 进一步预测模式
  • C.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 D. 大气环境气象分析
标记 纠错
38.

自然通风锅炉是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将空气吸入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一种通风方式。

  • A. 风力梯度
  • B. 风力差
  • C. 温度差
  • D. 压力差
标记 纠错
39.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分()规定了锅炉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

  • A. 年限
  • B. 月限
  • C. 期限
  • D. 时长
标记 纠错
40.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类区、二类区和三类区相应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所规定的()。

  • A. 环境气候功能区
  • B. 环境污染有害因素功能区
  • C. 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
  • D.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标记 纠错
41.

新建的燃煤、燃油(燃轻柴油、煤油除外)锅炉房只能设()根烟囱,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装机总容量进行设计。

  • A. 1
  • B. 2
  • C. 3
  • D. 4
标记 纠错
42.

锅炉房装机总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m。

  • A. 30
  • B. 40
  • C. 45
  • D. 50
标记 纠错
43.

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m。

  • A. 6
  • B. 8
  • C. 10
  • D. 12
标记 纠错
44.

各种锅炉烟囱高度如果达不到以上任何一项规定时,其烟尘、SO2、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按相应区域和时段排放标准值的()执行。

  • A. 20%
  • B. 25%
  • C. 40%
  • D. 50%
标记 纠错
45.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 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个。

  • A. 1
  • B. 2
  • C. 3
  • D. 4
标记 纠错
46.

在湖泊、水库中取样位置的布设上,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布设的方法。

  • A. 放射线
  • B. 直线
  • C. 断面方向
  • D. 断面垂线方向
标记 纠错
47.

大、中型湖泊与水库,其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在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m处,但距湖库底不应<0.5m。

  • A. 0.2
  • B. 0.5
  • C. 0.8
  • D. 1
标记 纠错
48.

海湾水质取样位置的设置主要考虑()、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

  • A. 污水排放地域
  • B. 污水排放量
  • C. 污水排方式
  • D. 污水排放频率
标记 纠错
49.

在海湾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相应()的调查范围,并且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

  • A. 评价方法
  • B. 评价等级
  • C. 水域
  • D. 水域污染物
标记 纠错
50.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方法不包括()。

  • A. 数学模式法
  • B. 物理模型法
  • C. 类比分析法
  • D. 非专业判断法
标记 纠错
51.

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几个阶段,但不包括()。

  • A. 施工期
  • B. 建设期
  • C. 运行期
  • D. 服务期满后
标记 纠错
52.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和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 A. 服务期满后
  • B. 建设期
  • C. 运行期
  • D. 施工期
标记 纠错
53.

预测水质参数筛选原则是按照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确定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 A. 当地环境影响要求筛选
  • B. 当地环保要求筛选
  • C. 当地大气环境条件筛选
  • D. 当地气象条件筛选
标记 纠错
54.

水质参数选择原则不包括()。

  • A.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
  • B. 水域类别
  • C. 评价范围
  • D. 评价等级
标记 纠错
55.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时,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不需要预测的内容是()。

  • A.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B. 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
  • C. 环境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 D. 环境评价范围内的最大日平均气温
标记 纠错
56.

环境标准体系不包括()。

  • A. 国家环境标准
  • B. 地方环境标准
  • C. 环境保护部标准
  • D. 环境基础标准
标记 纠错
57.

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方法中不包括()。

  • A. 分析法
  • B. 测定法
  • C. 采样法
  • D. 检测法
标记 纠错
5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对于异地搬迁建设项目,在工程分析时,需说明的内容中不包括()。

  • A. 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
  • B. 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
  • C. 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 D. 异地搬迁的原因及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标记 纠错
59.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分析,但不需要分析()。

  • A. 逆温层出现的频率
  • B. 逆温层出现的平均高度范围
  • C. 逆温层出现的高度
  • D. 逆温层出现的强度
标记 纠错
60.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时,预测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时不包括()。

  • A.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B. 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
  • C. 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 D. 环境空气质量
标记 纠错
61.

取样断面上水质取样垂线设置时,若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应结合(),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 A. 主流线的方向
  • B. 主流线的位置
  • C. 侧流线的位置
  • D. 侧流线的方向
标记 纠错
62.

在对地下水污染源调查过程中,对已有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地区,一般可通过( )解决。

  • A. 现场调研
  • B. 数学分析
  • C. 群众参与
  • D. 搜集现有资料
标记 纠错
63.

对改、扩建Ⅰ类建设项目,包气带污染调查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即可。

  • A. 15~70cm
  • B. 35~70cm
  • C. 25~80cm
  • D. 35~80cm
标记 纠错
64.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选定。

  • A. 污染特征
  • B. 污染源性质
  • C. 污染半径
  • D. 污染物种类
标记 纠错
65.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时,对于Ⅱ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涉及可能造成()的Ⅱ类建设项目,也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

  • A. 土壤盐渍化,水质指标
  • B. 土壤盐渍化,水污染半径
  • C. 土壤沙化,污染源种类
  • D. 土壤沙化,水质指标
标记 纠错
66.

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为主。

  • A. 地表水
  • B. 含水层
  • C. 水质指标
  • D. 水文气候
标记 纠错
67.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的监测井点布设中,对于Ⅰ类和Ⅲ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

  • A. 现状监测井
  • B. 现状观测点
  • C. 临时监测井
  • D. 临时观测点
标记 纠错
68.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倍以上。

  • A. 1
  • B. 2
  • C. 3
  • D. 4
标记 纠错
69.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时,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km2时,每增加()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个点/层。

  • A. 7,100,15,1
  • B. 7,100,10,2
  • C. 8,90,15,1
  • D. 8,90,10,2
标记 纠错
70.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时,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个点/层。

  • A. 1,3
  • B. 1,4
  • C. 2,3
  • D. 2,4
标记 纠错
71.

评价级别为一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监测井(孔)点应进行()取样。

  • A. 水质
  • B. 定深水质
  • C. 潜水层水质
  • D. 地表水
标记 纠错
72.

评价级别为一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时,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m时,取3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m之内, 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1/2处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 3/4处。

  • A. 20,1
  • B. 20,2
  • C. 25,1
  • D. 25,2
标记 纠错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 A. 1
  • B. 2
  • C. 3
  • D. 4
标记 纠错
74.

地下水水质样品应采用()或人工活塞闭合式与敞口式定深采样器进行采集。

  • A. 半自动式采样泵
  • B. 自动式采样泵
  • C. 手动式采样泵
  • D. 人工采样
标记 纠错
75.

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

  • A. 现有声源影响
  • B. 其他声源影响
  • C. 无规则声源影响
  • D. 远距离影响
标记 纠错
76.

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

  • A. 声源种类
  • B. 声源强度
  • C. 声源起源
  • D. 声源数量
标记 纠错
77.

建设项目噪声预测应掌握的基础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和()、室外声波传播条件、气象参数及有关资料等。

  • A. 建设布局
  • B. 建筑布局
  • C. 声环境传播
  • D. 声源种类
标记 纠错
78.

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

  • A. 传播速度
  • B. 噪声强度
  • C. 噪声类型
  • D. 超标状况
标记 纠错
79.

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有: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包括反射体引起的修正)、()、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绿化林带以及气象条件引起的附加衰减等。

  • A. 对流辐射的衰减
  • B. 热辐射衰减
  • C. 屏障引起的衰减
  • D. 障碍物的屏蔽
标记 纠错
8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 A. 收集资料法
  • B. 现场调查法
  • C. 现场测量法
  • D. 类比法
标记 纠错
81.

在已有图件资料选择时,只有当图件资料的精度()评价精度要求时,才能在本项目中直接引用。

  • A. 高于或相当于
  • B. 低于
  • C. 近似于
  • D. 较高于
标记 纠错
82.

在遥感信息源选择中,下列不属于图像分别率主要指标的是()。

  • A. 空间分辨率
  • B. 波谱分辨率
  • C. 时间分辨率
  • D. 波形分辨率
标记 纠错
83.

制图比例决定着图上量测的精度和表示()的详略程度。

  • A. 评价对象
  • B. 评价范围
  • C. 评价程度
  • D. 评价内容
标记 纠错
8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色彩设置原则的是()。

  • A. 天然色原则
  • B. 象征、涵义原则
  • C. 协调性原则
  • D. 互补性原则
标记 纠错
8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为()级。

  • A. 1
  • B. 2
  • C. 3
  • D. 4
标记 纠错
86.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粒径()也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 A. 大于15μm
  • B. 小于15μm
  • C. 等于15μm
  • D. 小于等于15μm
标记 纠错
87.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适用于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是()。

  • A.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B.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 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 D.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标记 纠错
88.

开发区的规划方案一般是由()作出的,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对规划方案从环境影响的角度作出分析和评价。

  • A. 建设单位委托规划设计部门
  • B. 环保部门规划设计
  • C. 国家环境保护规划部门
  • D.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标记 纠错
89.

土壤微生物数量或土壤酶活性强度历来被视为()或肥力的主要依据。

  • A. 分析土壤活性
  • B. 评价土壤活性
  • C. 土地活性高低
  • D. 土壤指数
标记 纠错
90.

环境问题的识别应根据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并结合()进行。

  • A. 区域环境现状
  • B. 环境评价结果
  • C. 环境有害因素分析
  • D. 环境评价报告书
标记 纠错
多选题 (共30题,共30分)
91.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

  • A.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 B.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 C. 国家环境检测方法标准
  • D.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标记 纠错
92.

地方环境标准包括()。

  • A. 地方检测方法标准
  • B.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 C.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 D. 地方环境基础标准
标记 纠错
93.

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等分析其适用性。

  • A. 性质
  • B. 特征
  • C. 评价范围
  • D. 影响性质
标记 纠错
94.

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一般采用()。

  • A. 数学分析法
  • B. 单项评价法
  • C. 模型构造法
  • D. 多项评价法
标记 纠错
9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体现了()三方面的统一。

  • A. 公众效益
  • B. 环境效益
  • C. 经济效益
  • D. 社会效益
标记 纠错
9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

  • A. 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
  • B. 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
  • C. 建设项目的常规因子
  • D. 评价区质量状况的特性因子
标记 纠错
97.

结合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从()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

  • A. 保护
  • B. 恢复
  • C. 补偿
  • D. 建设
标记 纠错
98.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必要提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措施与建议,为预防、降低、避免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 A. 建设期
  • B. 服务期
  • C. 施工期
  • D. 运营期
标记 纠错
9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应根据()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情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

  • A. 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
  • B. 区域总量控制
  • C.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 D. 危险有害因素的总量控制
标记 纠错
100.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中,环境可行性结论应从与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一致性、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达标排放()等方面分析得出。

  • A. 强制性
  • B. 达标排放稳定性
  • C. 公众参与
  • D. 接受性
标记 纠错
101.

预测情景根据预测内容设定,一般考虑的内容是()。

  • A. 污染源类别
  • B. 排放方案
  • C. 预测因子
  • D. 气象条件
标记 纠错
102.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污染源类别分为()。

  • A. 新增加污染源
  • B. 削减污染源
  • C. 被取代污染源
  • D. 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标记 纠错
103.

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

  • A. 风压图
  • B. 风流量图
  • C. 各季风向玫瑰图
  • D. 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标记 纠错
104.

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 A. 气象条件
  • B. 地形条件
  • C. 气候条件
  • D. 地理环境
标记 纠错
105.

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 A. 极坐标网格
  • B. 布点法
  • C. 直角坐标网格
  • D. 网格状
标记 纠错
106.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会有一定的影响。

  • A. 传播
  • B. 积聚
  • C. 传输
  • D. 扩散
标记 纠错
107.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而定。

  • A. 项目建设的性质
  • B. 评价工作范围
  • C. 评价工作等级
  • D. 项目的特点
标记 纠错
108.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时,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需要预测的内容是()。

  • A.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 B. 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 C.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日均浓度
  • D. 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日照时间
标记 纠错
109.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等参数进行说明。

  • A. 有关模型选项
  • B. 化学转化
  • C. 模型预选原则
  • D. 化学分析模式
标记 纠错
110.

水质取样断面设置原则是()。

  • A.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
  • B.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
  • C. 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
  • D. 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标记 纠错
111.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同河流。

  • A. 面积
  • B. 数目
  • C. 位置
  • D. 长度
标记 纠错
112.

地面水环境预测中的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 A. 枯水期
  • B. 最小
  • C. 一般
  • D. 丰水期
标记 纠错
113.

对排污渠和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水库等,除按地表水监测的有关规定进行流量、水质等调查外,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渠(河)段进行()调查。

  • A. 流量
  • B. 渗漏量
  • C. 影响范围
  • D. 水质
标记 纠错
11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相结合的布设原则。

  • A. 收集资料
  • B. 控制性布点
  • C. 功能性布点
  • D. 现场调研
标记 纠错
115.

监测井点应主要布设在()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

  • A. 建设项目场地
  • B. 周围环境敏感点
  • C. 地下水污染源
  • D. 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标记 纠错
116.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建设项目()而确定。

  • A. 行业污水特点
  • B. 评价等级
  • C. 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 D. 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环境水质问题
标记 纠错
117.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基本内容包括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包括()等。

  • A. 年平均风速
  • B. 主导风向
  • C. 年平均气温
  • D. 年平均相对湿度
标记 纠错
118.

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随距离衰减的特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

  • A. 分布状况
  • B. 工程特点
  • C. 线声源噪声影响
  • D. 点声源噪声影响
标记 纠错
119.

获得噪声源数据途径有()。

  • A. 类比测量法
  • B. 引用已有的数据
  • C. 现场调研
  • D. 收集资料
标记 纠错
120.

声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是()。

  • A. 声源的类别
  • B. 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功能区
  • C. 声源种类
  • D. 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的地域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多选题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