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成人高考语文->2019年专科成人高等考试《语文》(高起专)真题

2019年专科成人高等考试《语文》(高起专)真题

卷面总分:20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0题 练习次数:133次
单选题 (共10题,共10分)
1.

下列词语中相同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当众 当真 当务之急
  • B. 哄骗 起哄 哄堂大笑
  • C. 启蒙 蒙蔽 蒙头转向
  • D. 折合 折腾 百折不挠
标记 纠错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届时 银幕 运筹帷幄
  • B. 描摹 深谙 责无代贷
  • C. 决裂 教唆 文过是非
  • D. 熬战 跨度 铤而走险
标记 纠错
3.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_______的骑士,骑在一匹_______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_______。

  • A. 技艺高超【横行无忌】一往无前
  • B. 英勇无畏横冲直撞【如虎添翼】
  • C. 勇往直前【狂放不羁】绝不妥协
  • D. 身怀绝技【桀骜不驯】泰然自若
标记 纠错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大剧院、科技馆、会展中心、金融城……一座座大楼在这里【拔地而起】。
  • B. 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
  • C. 在当下的中国,电子商务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双重风口”,可谓【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 D. 由于“微信运动”特有的社交属性,人们越来越看重自己的运动步数,逐渐走出家门,【无所不至】地进行锻炼。
标记 纠错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却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 B. 各级财政部门要增添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 C. 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 D. 这些牧民长期生活在马背上,他们随身携带的精美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做餐具。
标记 纠错
6.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树木的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_______,而且由于林内、林外的气温差,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_______,_______,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而在冬季,由于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大,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小,_______,所以在树木较多的小环境中,_______。

①能够降低皮肤的温度

②气温要比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高一些

③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

④可以形成对流的微风

⑤空气流动大、散热快

  • A. ①③④②⑤
  • B. ③④①⑤②
  • C. ④②⑤①③
  • D. ②③⑤④①
标记 纠错
7.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7-10题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瘠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树或者小草。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塞》

对苔藓“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变水性”是指苔藓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增加体内水分的贮存。
  • B. 苔藓的根是假根,它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只能起到固定作用。
  • C. 苔藓的茎没长出足够多的维管束,所以它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
  • D. 苔藓的叶由于缺少角质层保护,使得它对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
标记 纠错
8.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7-10题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瘠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树或者小草。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塞》

对文中有关苔藓“之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演化最成功”,主要指苔藓演化历史之长、适应陆生能力之强。
  • B. “最早登陆”,是指苔藓最早实现了水生植物过渡到陆生的演化。
  • C. “最早的定居者”,是指苔藓可最早生长在城市中混凝土斜坡上。
  • D. “反应最明显”,是指苔藓在水分充足时可以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标记 纠错
9.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7-10题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瘠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树或者小草。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塞》

根据文意,下列对苔藓功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苔藓是陆生植物的急先锋,是“大自然拓荒者”。
  • B. 苔藓是环境演替的先行者,是生态系统的开发者。
  • C. 苔藓可以固沙,维持沙漠地表的稳定,保护环境。
  • D. 苔藓可以制作微景观,为现代城市家居节省空间。
标记 纠错
10.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7-10题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瘠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树或者小草。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塞》

下列文中语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
  • B. 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
  • C. 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
  • D. 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10题,共10分)
11.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11-14题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因为乘车时间大都在晚上,去北营站的小路又偏僻,所以来往其间的大多是男生。出于安全原因,女生很少走北营站,偶尔有女同学出现,也是结伴搭伙而行,但只有一个女生“DNA”除外。

我跟“DNA”认识纯属偶然。因为车站小,候车的学生大都挤在仅有的几条长椅上。慢慢地,经常出没于此的学生就熟了起来。“DNA”的与众不同,不是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她学习的劲头太大。她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车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 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

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

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作者称女孩“DNA”,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标记 纠错
12.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11-14题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因为乘车时间大都在晚上,去北营站的小路又偏僻,所以来往其间的大多是男生。出于安全原因,女生很少走北营站,偶尔有女同学出现,也是结伴搭伙而行,但只有一个女生“DNA”除外。

我跟“DNA”认识纯属偶然。因为车站小,候车的学生大都挤在仅有的几条长椅上。慢慢地,经常出没于此的学生就熟了起来。“DNA”的与众不同,不是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她学习的劲头太大。她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车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 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

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

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在文中,作者对女孩表现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标记 纠错
13.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11-14题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因为乘车时间大都在晚上,去北营站的小路又偏僻,所以来往其间的大多是男生。出于安全原因,女生很少走北营站,偶尔有女同学出现,也是结伴搭伙而行,但只有一个女生“DNA”除外。

我跟“DNA”认识纯属偶然。因为车站小,候车的学生大都挤在仅有的几条长椅上。慢慢地,经常出没于此的学生就熟了起来。“DNA”的与众不同,不是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她学习的劲头太大。她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车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 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

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

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女孩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

标记 纠错
14.

根据下面资料,回答11-14题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因为乘车时间大都在晚上,去北营站的小路又偏僻,所以来往其间的大多是男生。出于安全原因,女生很少走北营站,偶尔有女同学出现,也是结伴搭伙而行,但只有一个女生“DNA”除外。

我跟“DNA”认识纯属偶然。因为车站小,候车的学生大都挤在仅有的几条长椅上。慢慢地,经常出没于此的学生就熟了起来。“DNA”的与众不同,不是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她学习的劲头太大。她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车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 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

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

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如何理解文中的“小站”的含意

标记 纠错
15.

阅读下面的问答题,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标记 纠错
16.

阅读下面的问答题,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结合原文,分析“用国者”应该如何治国。

标记 纠错
17.

阅读下面的问答题,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标记 纠错
1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明]徐渭

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取根丛作雨声。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竹子怎样的形态特征“叶叶枝枝”“高高下下”等叠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标记 纠错
1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明]徐渭

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取根丛作雨声。

诗的后两句写竹,突出了竹怎样的神韵

标记 纠错
20.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问答题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