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中医综合->考研《中医综合》点睛提分卷1

考研《中医综合》点睛提分卷1

卷面总分:180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80题 练习次数:104次
单选题 (共120题,共120分)
1.

八会穴中,脏会所在的经脉是

  • A. 脾经
  • B. 肝经
  • C. 胃经
  • D. 任脉
标记 纠错
2.

肾虚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

  • A. 河车大造丸
  • B. 补髓丹
  • C. 六味地黄丸
  • D. 青娥丸
标记 纠错
3.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起主宰作用的是

  • A. 五脏
  • B. 经络
  • C. 气血
  • D.
标记 纠错
4.

提出药物有寒热温凉的实践依据是

  • A. 《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 B. 《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C.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
  • D. 诸家本草之说
标记 纠错
5.

《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有

  • A. 28 种
  • B. 32 种
  • C. 24 种
  • D. 27 种
标记 纠错
6.

“形与神俱”中的“神”概括地讲是指

  • A. 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
  • B. 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
  • C. 人的精神意识
  • D. 自然界和人体的一切功能的概括
标记 纠错
7.

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

  • A. 语言
  • B. 动态
  • C. 目光
  • D. 表情
标记 纠错
8.

《察病指南》是一部诊断学专著,其作者是

  • A. 李时珍
  • B. 陈言
  • C. 李东垣
  • D. 施发
标记 纠错
9.

五行之间生克乘侮关系可用来阐释

  • A. 五脏的一切生理功能
  • B. 五脏的一切病理现象
  • C. 五脏之间生理病理方面的相互联系
  • D. 脏与腑之间生理病理方面的相互关系
标记 纠错
10.

柴胡、升麻都具有的功效是

  • A. 解表生津
  • B. 清热解毒
  • C. 疏肝解郁
  • D. 升举阳气
标记 纠错
11.

脏与腑最根本的区别是

  • A. 实质性脏器和非实质性脏器
  • B. 空腔性脏器和非空腔性脏器
  • C. 与水谷直接接触和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 D. 贮藏化生精气和传化水谷
标记 纠错
12.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最早的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 B. 《难经》
  • C. 《伤寒杂病论》
  • D. 《神农本草经》
标记 纠错
13.

将痹证分为五痹,并阐述了痹与五脏关系的医著是

  • A. 《金匮要略》
  • B. 《伤寒论》
  • C. 《内经》
  • D. 《诸病源候论》
标记 纠错
14.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其作者是

  • A. 王叔和
  • B. 李东垣
  • C. 巢元方
  • D. 陈言
标记 纠错
15.

确立辨证论治的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 B. 《伤寒杂病论》
  • C. 《诸病源候论》
  • D. 《金匮要略》
标记 纠错
16.

金元时期诊病重视症状鉴别诊断的医家是

  • A. 戴起宗
  • B. 张元素
  • C. 张从正
  • D. 朱丹溪
标记 纠错
17.

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世称作“寒凉派”的代表是

  • A. 张从正
  • B. 李东垣
  • C. 刘完素
  • D. 朱震亨
标记 纠错
18.

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 A. 《难经》
  • B. 《脉经》
  • C. 《中藏经》
  • D. 《脉神章》
标记 纠错
19.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的书是

  • A. 《神农本草经》
  • B. 《本草经集注》
  • C. 《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
标记 纠错
20.

首倡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 A. 叶天士
  • B. 吴鞠通
  • C. 张景岳
  • D. 巢元方
标记 纠错
21.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区别风寒和风热感冒的主要依据

  • A. 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 B. 渴与不渴
  • C. 咽喉疼痛与否
  • D. 头痛身疼与否
标记 纠错
22.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是

  • A. 气血
  • B. 精血
  • C. 营气
  • D. 阳气
标记 纠错
23.

“大抵腰痛,悉属肾虚,既挟邪气,必须祛邪。如无外邪,则惟补肾而已”,此由下列哪位医家所提出

  • A. 程国彭
  • B. 赵献可
  • C. 喻嘉言
  • D. 李中梓
标记 纠错
24.

肺主通调水道的概念是指

  • A. 肺为水之上源
  • B. 宣发津液
  • C. 肃降津液
  • D. 肺对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标记 纠错
25.

痿病与痹病的主要鉴别点,下列哪一项最为重要

  • A. 肌肉是否瘦削枯萎
  • B. 关节有无肿大变形
  • C. 肢体关节是否屈伸不利
  • D. 肌肉筋骨关节有无疼痛
标记 纠错
26.

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 A. 运化、温化水谷
  • B. 推动胃肠的蠕动
  • C. 腐熟水谷
  • D. 温煦四肢肌肉
标记 纠错
27.

据《灵枢?五色》的分法,面部称“明堂”的是

  • A. 眉间
  • B.
  • C.
  • D. 耳门
标记 纠错
28.

何人在何书中最早按病因病机把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类

  • A.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 B. 张从正的《三法六门》
  • C. 楼英的《医学纲目》
  • D.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标记 纠错
29.

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作用的是

  • A.
  • B. 皮毛
  • C. 肌肉
  • D.
标记 纠错
30.

下列何种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

  • A. 六经辨证
  • B. 卫气营血辨证
  • C. 三焦辨证
  • D. 脏腑辨证
标记 纠错
31.

望小儿指纹诊法始见于

  • A.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B. 王超《水镜图诀》
  • C. 陈复正《幼幼集成》
  • D. 汪宏《望诊遵经》
标记 纠错
32.

以下哪一项为寒湿腰痛的疼痛特点

  • A. 腰部憋胀疼痛
  • B. 腰部冷痛重着
  • C. 腰部酸痛
  • D. 腰痛如刺
标记 纠错
33.

外感热病中出现斑疹多由于

  • A. 热毒内盛
  • B. 营血热炽,透于肌表
  • C. 气虚不能摄血
  • D. 肝火动血
标记 纠错
34.

下列选项中除哪一项外,其余均属汤药的特点

  • A. 吸收快
  • B. 迅速发挥药效
  • C. 照顾到每一个病人的特殊性
  • D. 药效持久
标记 纠错
35.

肝胆郁热犯胃而致呕吐物的特点是

  • A. 呕吐物清稀
  • B. 呕吐物酸臭
  • C. 伴时红色血
  • D. 呕吐黄绿苦水
标记 纠错
36.

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 A.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B.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 C.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D.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标记 纠错
37.

脏腑病变可反映于舌面,舌两侧多反映以下哪一脏腑的病变

  • A. 上焦心肺
  • B. 中焦脾胃
  • C. 下焦肾
  • D. 肝胆
标记 纠错
38.

桃核承气汤的组成是

  • A. 小承气汤加桃仁、桂枝
  • B. 小承气汤加桃仁、肉桂
  • C. 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
  • D. 调胃承气汤加桃仁、肉桂
标记 纠错
39.

中药炮制中的“淬”法属于

  • A. 修制
  • B. 水制
  • C. 火制
  • D. 水火共制
标记 纠错
40.

脾胃气虚病人多见

  • A. 面色萎黄
  • B. 面黄虚浮
  • C. 面目一身倶黄
  • D. 面色青黄
标记 纠错
41.

黄芪配茯苳治疗脾虚水肿,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 A. 相须
  • B. 相使
  • C. 相杀
  • D. 相畏
标记 纠错
42.

证见: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荅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无力,应诊断为

  • A. 胃热证
  • B. 肺热证
  • C. 胆热证
  • D. 腑实证
标记 纠错
43.

来源于同一种植物的药物是

  • A. 桑叶与桑寄生
  • B. 柴胡与银柴胡
  • C. 肉桂与桂枝
  • D. 羌活与独活
标记 纠错
44.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最早出自于何书

  • A. 《素问?痿论》
  • B. 《灵枢?经筋》
  • C. 《素问?骨空论》
  • D. 《素问?阳明脉解》
标记 纠错
45.

湿浊中阻、恶心呕吐、舌苔浊腻者首选

  • A. 生姜
  • B. 藿香
  • C. 丁香
  • D. 黄连
标记 纠错
46.

治疗湿热浸淫所致痿病的首选方剂是

  • A. 薏苡仁汤
  • B. 白虎加桂枝汤
  • C. 三痹汤
  • D. 加味二妙散
标记 纠错
47.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的药物是

  • A. 菟丝子
  • B. 苎麻根
  • C. 桑寄生
  • D. 紫苏
标记 纠错
48.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

  • 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B. 《太平圣惠方》
  • C. 《伤寒杂病论》
  • D. 《药对》
标记 纠错
49.

甘遂人散剂的用量是

  • A. 5 -10g
  • B. 3?6g
  • C. 0.5?1g
  • D. 1?3g
标记 纠错
50.

最早对尸注(结核病)、癞(麻风病)、沙虱(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发病有深刻认识的医著是

  • A. 《千金要方》
  • B. 《肘后备急方》
  • C.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D. 《外台秘要》
标记 纠错
51.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的药物是

  • A. 蝉蜕
  • B. 地龙
  • C. 胆南星
  • D. 天麻
标记 纠错
52.

关于湿阻一病,在下列哪代著述中,始有大量记载

  • A. 金、元
  • B. 宋代
  • C. 两汉
  • D. 明、清
标记 纠错
53.

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 A. 阴阳学说
  • B. 五行学说
  • C. 气血津液学说
  • D. 脏腑经络学说
标记 纠错
54.

关于湿阻治则,提出“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的是

  • A. 《证治汇补》
  • B. 《临证指南医案》
  • C. 《温病条辨》
  • D. 《景岳全书》
标记 纠错
55.

平性药是指

  • A. 无毒之药
  • B. 毒性不显著的药物
  • C. 治疗作用广泛的药物
  • D. 寒热偏胜之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
标记 纠错
56.

综合分类法的提出者是

  • A. 孙思邈
  • B. 成无己
  • C. 张景岳
  • D. 汪昂
标记 纠错
57.

哪本医著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A. 《黄帝内经》
  • B. 《诸病源候论》
  • C. 《证治准绳》
  • D. 《伤寒杂病论》
标记 纠错
58.

阳和汤的功用是

  • A. 温阳散寒,祛瘀养血
  • B.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 C.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 D.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标记 纠错
59.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可成为但头汗出的病因病机

  • A. 上焦邪热循经上蒸
  • B. 中焦湿热循经上蒸
  • C. 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 D. 气血运行不畅
标记 纠错
60.

下列选项中除哪一项外,其余均是理中丸的主治证

  • A. 自利不渴
  • B. 阳虚失血
  • C. 腹痛呕吐
  • D. 咳嗽痰饮
标记 纠错
61.

明代的何人在何书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 A.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 B. 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 C. 王纶的《明医杂著》
  • D. 秦景明的《病因脉治》
标记 纠错
62.

补中益气汤与归脾汤共有的药物是

  • A. 黄芪、当归
  • B. 陈皮、甘草
  • C. 柴胡、白术
  • D. 丹参、人参
标记 纠错
63.

“夫时气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见于

  • A. 《类证治裁?伤风》
  • B. 《仁斋直指方?诸风》
  • C. 《诸病源候论》
  • D. 《丹溪心法?伤风》
标记 纠错
64.

既能润肺化痰止咳,又能杀虫灭虱的药物是

  • A. 榧子
  • B. 百部
  • C. 贯众
  • D. 鹤虱
标记 纠错
65.

血府逐瘀汤与参苓白术散共有的药物是

  • A. 当归
  • B. 人参
  • C. 白术
  • D. 桔梗
标记 纠错
66.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是

  • A. 《黄帝内经》
  • B. 《五十二病方》
  • C. 《药对》
  • D. 《伤寒杂病论》
标记 纠错
67.

普济消毒饮的功用是

  • A. 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 B.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 C.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 D.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标记 纠错
68.

治疗肝火犯胃咳血的首选方剂是

  • A. 百合固金汤
  • B. 养阴清肺汤
  • C. 咳血方
  • D. 泻白散
标记 纠错
69.

受暑感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腹痛吐泻,头重身痛,胸闷不舒,苔白腻,脉浮,首选方剂是

  • A. 竹叶石膏汤
  • B. 清暑益气汤
  • C. 白虎加人参汤
  • D. 香薷散
标记 纠错
70.

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 A. 皇甫谧
  • B. 王执中
  • C. 王惟一
  • D. 滑伯仁
标记 纠错
71.

迎随补泻法中的泻法是

  • A. 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
  • B. 针尖顺着经脉,逆经而刺
  • C. 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
  • D. 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
标记 纠错
72.

同时取面部、下腹部及足部穴位最适宜的体位是

  • A. 侧卧位
  • B. 俯卧位
  • C. 仰卧位
  • D. 仰靠坐位
标记 纠错
73.

治疗中风闭证昏迷的主要处方是

  • A. 内关、水沟、合谷、太冲及十二井穴
  • B. 下关、颊车、合谷、风池
  • C. 内关、中冲、太冲、丰隆、合谷
  • D. 合谷、百会、颊车、太冲
标记 纠错
74.

提插补泻法中的泻法是

  • A. 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慢
  • B. 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快
  • C. 重提轻插,幅度大,频率快
  • D. 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标记 纠错
75.

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及阿是穴可用于治疗

  • A. 头痛
  • B. 眩晕
  • C. 落枕
  • D. 漏肩风
标记 纠错
76.

腧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

  • A. 经穴、络穴、阿是穴
  • B. 经穴、奇穴、特定穴
  • C. 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 D. 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标记 纠错
77.

留针可起到

  • A. 得气作用
  • B. 行气作用
  • C. 催气作用
  • D. 候气作用
标记 纠错
78.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腰痛的致病因素

  • A. 感受寒湿
  • B. 肾亏体虚
  • C. 气滞血瘀
  • D. 气血不足
标记 纠错
79.

下列每组皆为井穴,其中哪一组井穴其五行属性皆为木

  • A. 厉兑、少商、至阴
  • B. 中冲、大敦、至阴
  • C. 涌泉、足窍阴、少泽
  • D. 涌泉、少商、少冲
标记 纠错
80.

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主要处方是

  • A. 风池、内关、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 B. 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 C. 风池、内关、百会、太冲、中脘、丰隆
  • D. 风池、大椎、水沟、内关、丰隆
标记 纠错
81.

“气之主”是

  • A.
  • B.
  • C.
  • D.
标记 纠错
82.

“气之根”是

  • A.
  • B.
  • C.
  • D.
标记 纠错
83.

痰饮水湿内停可见

  • A. 舌苔厚
  • B. 舌苔水滑
  • C. 舌苔黄厚腻
  • D. 舌苔剥
标记 纠错
84.

阴液耗损、胃气虚弱可见

  • A. 舌苔厚
  • B. 舌苔水滑
  • C. 舌苔黄厚腻
  • D. 舌苔剥
标记 纠错
85.

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

  • A. 刘完素
  • B. 朱丹溪
  • C. 李东垣
  • D. 张从正
标记 纠错
86.

以相火立论的医家是

  • A. 刘完素
  • B. 朱丹溪
  • C. 李东垣
  • D. 张从正
标记 纠错
87.

肺胃热毒壅盛可见

  • A. 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 B. 红肿色娇嫩,肿痛不甚
  • C. 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 D. 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多生
标记 纠错
88.

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

  • A. 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 B. 红肿色娇嫩,肿痛不甚
  • C. 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 D. 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多生
标记 纠错
89.

痿证的特征是

  • A.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 B. 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 C.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 D. 四肢震颤,头独动摇
标记 纠错
90.

痹证的特征是

  • A.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 B. 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 C.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 D. 四肢震颤,头独动摇
标记 纠错
91.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

  • A. 阴阳对立制约
  • B. 阴阳互根互用
  • C. 阴阳交感
  • D. 阴阳消长
标记 纠错
9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

  • A. 阴阳对立制约
  • B. 阴阳互根互用
  • C. 阴阳交感
  • D. 阴阳消长
标记 纠错
93.

首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医家是

  • A. 刘完素
  • B. 张从正
  • C. 李东垣
  • D. 朱丹溪
标记 纠错
94.

倡火热而主寒凉的医家是

  • A. 刘完素
  • B. 张从正
  • C. 李东垣
  • D. 朱丹溪
标记 纠错
95.

排出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咳痰称为

  • A. 痰涎
  • B. 痰核
  • C. 痰结
  • D. 痰证
标记 纠错
96.

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表现为痰象的称为

  • A. 痰涎
  • B. 痰核
  • C. 痰结
  • D. 痰证
标记 纠错
97.

外感表证的发热特征为

  • A. 恶寒发热
  • B. 身热夜甚
  • C. 寒热往来
  • D. 身热不扬
标记 纠错
98.

湿热遏表的发热特征为

  • A. 恶寒发热
  • B. 身热夜甚
  • C. 寒热往来
  • D. 身热不扬
标记 纠错
99.

血虚阳虚,寒客经脉,四肢厥逆,宜选方剂是

  • A. 当归四逆汤
  • B. 四逆散
  • C. 乌梅丸
  • D. 大承气汤
标记 纠错
100.

热与积滞互结于里,阴遏阳气不能外达而出现的厥逆,宜选方剂是

  • A. 当归四逆汤
  • B. 四逆散
  • C. 乌梅丸
  • D. 大承气汤
标记 纠错
101.

吴茱萸善治

  • A. 少阳头痛
  • B. 太阳头痛
  • C. 阳明头痛
  • D. 厥阴头痛
标记 纠错
102.

白芷善治

  • A. 少阳头痛
  • B. 太阳头痛
  • C. 阳明头痛
  • D. 厥阴头痛
标记 纠错
103.

普济消毒饮中升麻的作用是

  • A. 升胃中清阳,解毒透疹
  • B. 散火解毒,并为阳明引经药
  • C. 疏散风热,即“火郁发之”
  • D. 升阳举陷
标记 纠错
104.

清胃散中升麻的作用是

  • A. 升胃中清阳,解毒透疹
  • B. 散火解毒,并为阳明引经药
  • C. 疏散风热,即“火郁发之”
  • D. 升阳举陷
标记 纠错
105.

蒲公英的功效是

  • A.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 B.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C.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D. 清热解毒,利湿
标记 纠错
106.

板蓝根的功效是

  • A.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 B.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C.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D. 清热解毒,利湿
标记 纠错
107.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以病机命名的是

  • A. 中风
  • B. 痹证
  • C. 痰饮
  • D. 积聚
标记 纠错
108.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以主要体征命名的是

  • A. 中风
  • B. 痹证
  • C. 痰饮
  • D. 积聚
标记 纠错
109.

滑石具有的功效是

  • A. 通经下乳
  • B. 宁心安神
  • C. 清解热暑
  • D. 清肝明目
标记 纠错
110.

车前子具有的功效是

  • A. 通经下乳
  • B. 宁心安神
  • C. 清解热暑
  • D. 清肝明目
标记 纠错
111.

风痰阻络,筋脉痉挛而见抽搐,口眼埚斜,采用的治法是

  • A. 清热熄风
  • B. 镇肝熄风
  • C. 养血熄风
  • D. 祛风解痉
标记 纠错
112.

热邪炽盛,症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采用的治法是

  • A. 清热熄风
  • B. 镇肝熄风
  • C. 养血熄风
  • D. 祛风解痉
标记 纠错
113.

胆经络穴为

  • A. 支正
  • B. 光明
  • C. 通里
  • D. 飞扬
标记 纠错
114.

小肠经络穴为

  • A. 支正
  • B. 光明
  • C. 通里
  • D. 飞扬
标记 纠错
115.

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B.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 C. 温经散寒,养血怯疲
  • D.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标记 纠错
116.

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 A.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B.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 C. 温经散寒,养血怯疲
  • D.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标记 纠错
117.

用于治疗丹毒、扭伤时常用

  • A. 留罐法
  • B. 走罐法
  • C. 闪罐法
  • D. 刺血拔罐法
标记 纠错
118.

不宜于留罐处的拔罐可选用

  • A. 留罐法
  • B. 走罐法
  • C. 闪罐法
  • D. 刺血拔罐法
标记 纠错
119.

临床多选皮肤针治疗的疾病是

  • A. 面神经麻痹
  • B. 高热
  • C. 皮神经炎
  • D. 紫癜
标记 纠错
120.

临床多选皮内针治疗的疾病是

  • A. 面神经麻痹
  • B. 高热
  • C. 皮神经炎
  • D. 紫癜
标记 纠错
多选题 (共60题,共60分)
121.

独活寄生汤与败毒散共有的药物是

  • A. 人参、甘草
  • B. 羌活、枳壳
  • C. 茯苓、独活
  • D. 川芎
标记 纠错
122.

弄舌的临床意义是

  • A. 动风先兆
  • B. 疫毒攻心
  • C. 心脾有热
  • D. 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标记 纠错
123.

根据五行学说,下列哪些属于肝病的证候

  • A. 面色青
  • B. 脉弦
  • C. 易怒
  • D. 口苦
标记 纠错
124.

中医学中的辨证观有

  • A.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
  • B. 事物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 C. 人与自然界和人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是孤立的
  • D. 精神对机体的脏腑器官有作用
标记 纠错
125.

属于互根互用关系的有

  • A. 寒与热,上与下
  • B. 精化为气,气化生精
  • C.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 D.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标记 纠错
126.

精气学说中所说的人体的“气”是指

  • A. 肾气
  • B. 水谷精气
  • C. 自然界的清气
  • D. 营气
标记 纠错
127.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

  • A. 整体审察
  • B. 病证结合
  • C. 舍脉从症
  • D. 诊法合参
标记 纠错
128.

人体的“三气”是指

  • A. 先天之精气
  • B. 天之清气
  • C. 水谷之精气
  • D. 营气
标记 纠错
129.

牛黄的功效是

  • A. 息风止痉
  • B. 祛风止痛
  • C. 清热解毒
  • D. 化痰开窍
标记 纠错
130.

少阳又叫

  • A. 小阳
  • B. —阳
  • C. 二阳
  • D. 三阳
标记 纠错
131.

代赭石的主治证是

  • A. 阳亢眩晕
  • B. 血热吐衄
  • C. 气逆喘息
  • D. 呕吐噫气
标记 纠错
132.

舌体强硬的主病为

  • A. 热入心包
  • B. 风痰阻络
  • C. 中风先兆
  • D. 气血俱虚
标记 纠错
133.

麝香的功效是

  • A. 开窍醒神
  • B. 活血通经
  • C. 止痛
  • D. 催产
标记 纠错
134.

舌生芒刺的临床意义是

  • A. 心火亢盛
  • B. 胃脘食滞
  • C. 热入营血
  • D. 肝气郁结
标记 纠错
135.

“阳胜则阴病”,“阴病”是指

  • A. 伤津
  • B. 耗血
  • C. 伤精
  • D. 耗阴
标记 纠错
136.

祛湿剂的分类有

  • A. 利水渗湿
  • B. 利水通淋
  • C. 芳香化湿
  • D. 温化水湿
标记 纠错
137.

相生关系的病理传变有

  • A. 肝气郁结引起心神抑郁和心血不畅
  • B. 肝气郁结引起脾气呆滞
  • C. 肝火亢盛引起肾阴亏损
  • D. 肾阴虚引起肺阴虚
标记 纠错
138.

石菖蒲的功效是

  • A. 开窍
  • B. 宁神
  • C. 化湿
  • D. 止痛
标记 纠错
139.

色脉为相生关系的有

  • A. 面色青,脉洪
  • B. 面色黄,脉浮
  • C. 面色红,脉缓
  • D. 面色青,脉沉
标记 纠错
140.

痰闭引起昏迷的临床表现有

  • A. 苔腻而滑
  • B. 面色垢滞
  • C. 昏沉不清
  • D. 喉中痰声辘辘
标记 纠错
141.

肝火有余可引起

  • A. 目赤
  • B. 胆火
  • C. 乘脾
  • D. 侮肺
标记 纠错
142.

口渴不欲饮,可见于下列哪些病机

  • A. 阳虚气不化津
  • B. 湿郁内阻,津气不化
  • C. 邪热入营,营阴被灼
  • D. 胃热津泄
标记 纠错
14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

  • A. 司外揣内
  • B. 整体审察
  • C. 见微知著
  • D. 四诊并重
标记 纠错
144.

络脉与经脉的不同点是

  • A. 只行于四末,不走于胸腹
  • B. 循行部位浅,分支细小
  • C. 循行方向是从头面、躯干向四肢
  • D. 网络全身
标记 纠错
145.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

  • A. 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 B. 金疮有27种
  • C. 眼科有38种
  • D. 妇科有140多种
标记 纠错
146.

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

  • A. 纵行的
  • B. 横行的
  • C. 可深入体腔
  • D. 与脏腑直接联系
标记 纠错
147.

得神的表现为

  • A.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
  • B. 目光明亮,双目灵活
  • C. 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 D. 面红如妆,精神转佳
标记 纠错
148.

活血祛疲剂中适应的病证有

  • A. 瘀血阻滞,半身不遂
  • B. 经闭
  • C. 痛经
  • D. 手足麻木
标记 纠错
149.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可致

  • A. 四肢肿胀
  • B. 四肢抽搐
  • C. 手足颤动
  • D. 手足拘急
标记 纠错
150.

川芎茶调散中配伍薄荷的意义是

  • A. 疏散风热
  • B. 透瘆止痒
  • C. 清头目
  • D. 利咽喉
标记 纠错
151.

舌红绛而兼白滑腻苔的主证是

  • A. 真寒假热
  • B. 真热假寒
  • C. 营分有热,气分有湿
  • D. 阴虚火旺兼有痰浊食积
标记 纠错
152.

下列有关奇经八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为纵向循行
  • B.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 C. 无表里配合关系
  • D. 沟通十二经之间的联系
标记 纠错
153.

舌淡红、舌边有齿痕多提示

  • A. 血虚
  • B. 脾虚
  • C. 阴虚
  • D. 气虚
标记 纠错
154.

麦门冬汤主治病症有

  • A. 咳逆上气、咳痰不爽
  • B. 手足心热
  • C. 气逆呕吐
  • D. 口渴咽干
标记 纠错
155.

具有通络功效的药物是

  • A. 天麻
  • B. 钩藤
  • C. 全蝎
  • D. 蜈蚣
标记 纠错
156.

十四经的特点是

  • A. 均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和病候
  • B. 均具有所属腧穴
  • C. 与相关脏腑有相互络属关系
  • D. 均为纵向循行
标记 纠错
157.

既平肝又息风的药物是

  • A. 天麻
  • B. 地龙
  • C. 菊花
  • D. 羚羊角
标记 纠错
158.

下列哪些著作对我国针灸医学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 A. 《内经》
  • B. 《难经》
  • C. 《针灸甲乙经》
  • D. 《针灸大成》
标记 纠错
159.

食少纳呆可见于下列哪些病机

  • A. 脾胃气虚
  • B. 宿食停滞
  • C. 湿邪困脾
  • D. 肝胆湿热
标记 纠错
160.

刺蒺藜的主治证是

  • A. 胸胁胀痛
  • B. 乳闭胀痛
  • C. 目赤翳障
  • D. 壮热神昏
标记 纠错
161.

经络的作用为

  • A. 联系脏腑
  • B. 沟通内外
  • C.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 D. 抗御病邪
标记 纠错
162.

钩藤的功效是

  • A. 息风止痉
  • B. 清热解毒
  • C. 清热平肝
  • D. 化痰开窍
标记 纠错
163.

下列哪些是肺痈溃脓期的主症

  • A. 胸中烦满而痛
  • B. 咳吐脓血痰
  • C. 气喘不能卧
  • D. 身热面赤,烦渴多饮
标记 纠错
164.

牡蛎、龙骨共有的功效是

  • A. 收敛固涩
  • B. 制酸止痛
  • C. 软坚散结
  • D. 平肝潜阳
标记 纠错
165.

理中丸的主治证有

  • A. 畏寒肢冷
  • B. 咽干口燥
  • C. 腹痛喜温欲按
  • D. 神衰欲寐
标记 纠错
166.

不入汤剂的药物有

  • A. 苏合香
  • B. 麝香
  • C. 石菖蒲
  • D. 冰片
标记 纠错
167.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共有的药物是

  • A. 柴胡
  • B. 生姜
  • C. 人参
  • D. 半夏
标记 纠错
168.

忽视调摄护理,会出现下列哪些情况

  • A. 延误康复时间
  • B. 食复
  • C. 劳复
  • D. 病情反复
标记 纠错
169.

《针灸甲乙经》是由下列哪些书的针灸内容汇合而成

  • A. 《素问》
  • B. 《灵枢》
  • C. 《难经》
  • D.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标记 纠错
170.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有

  • A. 调节整体平衡
  • B. 审证求机论治
  • C. 明辨标本缓急
  • D. 把握动态变化
标记 纠错
171.

病邪因素对发病的影响是

  • A. 影响病证属性
  • B. 影响发病形式
  • C. 影响发病轻重
  • D. 影响发病部位
标记 纠错
172.

下列哪些方剂的组成中含有生地和当归

  • A. 龙胆泻肝汤
  • B. 清胃散
  • C. 一贯煎
  • D. 朱砂安神丸
标记 纠错
173.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
  • B. 痰黄而稠者属热
  • C. 疲白黏调者属寒
  • D. 痰呈粉红泡沫样者属阴虚
标记 纠错
174.

苏子降气汤中的臣药是

  • A. 紫苏子
  • B. 半夏
  • C. 肉桂
  • D. 厚朴
标记 纠错
175.

饮病属脾肾阳虚者,首选下列何方

  • A. 金匮肾气丸
  • B. 小陷胸汤
  • C. 己椒苈黄丸
  • D. 苓桂术甘汤
标记 纠错
176.

下列哪些情况适宜用银翘散治疗

  • A. 风热咳嗽
  • B. 风热感冒
  • C. 肺痈初期
  • D. 肺痈成痈期
标记 纠错
177.

外感咳嗽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一般不宜过早使用下列何药

  • A. 苦寒药
  • B. 镇咳药
  • C. 滋阴药
  • D. 收涩药
标记 纠错
178.

主治证有久泄久痢的方剂是

  • A. 真人养脏汤
  • B. 芍药汤
  • C. 四神丸
  • D. 补中益气汤
标记 纠错
179.

哮病缓解期常用的治法有

  • A. 补肺
  • B. 健脾
  • C. 养心
  • D. 益肾
标记 纠错
180.

小青龙汤的组成为

  • A. 麻黄、桂枝
  • B. 芍药、甘草
  • C. 茯苓、生姜
  • D. 半夏、干姜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多选题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