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 → 成考(专升本) → 大学语文(专升本)->2021年成人高等考试《大学语文》(专升本)模考试卷5
《长亭送别》中,表现莺莺对现实不满的最为强烈的曲词是(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 ).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体现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 )
《谈时间》的语言风格是( )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 )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出自( )
以下词人的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的是( )
《米龙老爹》在叙述方法上的特点是( )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国殇》选自( )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
《天净沙·秋思》的中心画面是( )
《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
《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故不我若也”一句从语法上看属于( )
《大同》选自( )
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
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 )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
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2.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阅读《灯下漫笔》中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2.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如何去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心?
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涘:____
(2)辩:____
(3)美:____
(4)望洋:____
2.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庄子描绘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其作用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财安之。
1.《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立论文章还是一篇驳论戈章?
2.这段文字是立论还是驳论?
3.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吾”与“子”分别代表了作者的哪两种心理状态?
2.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谈这种人生态度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阅读杜甫《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如何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
2.全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以“战胜自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