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案例:环节一要求:请学生充分畅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环节一要求:请学生充分畅谈对《杞人忧天》寓意的理解,并在原文中找到可靠的依据。
环节二要求:拓展阅读,请学生思考长庐子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环节三要求:这篇文章选自《列子》,请学生再进行拓展阅读,看看列子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环节四要求:请学生课下为《杞人忧天》设定新的寓意,并根据自己设定的寓意改写这则寓言。
附:
环节一课文原文: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环节二增补内容:
长庐子闻而笑之日:“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环节三增补内容:
子列子闻而笑日:“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问题:
(1)请评析环节二和环节三在教学中的作用。(10分)
(2)请比较环节一和环节四的教学目的,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
(1)环节二、环节三,两个环节均为拓展类型的教学内容。两个环节的拓展阅读均以课文内容为原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课文寓意,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二与环节三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人——长庐子与列子对同一件事——“杞人忧天”的不『可看法,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因此,环节二、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杞人忧天》的相关背景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杞人忧天》进行分析,可谓一举多得。
(2)相同点:
环节一与环节四都围绕课文《杞人忧天》的寓意展开,两个环节的设置,均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杞人忧天》寓意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
不同点:
环节一要求学生从课文原文中寻找依据,充分畅谈自己对《杞人忧天》寓意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通过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与生动的故事情节,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要求学生在课下为课文《杞人忧天》设定新的寓意,并根据自己设定的寓意改写该寓言。学生在深入理解该寓言故事寓意的同时,通过发挥想象力表达多元观点,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