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自测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自测卷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自测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自测卷2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几种用笔又有哪些变化

(2)依据本课材料,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依据拟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焦墨、淡墨、浓墨、重墨、轻墨。 用笔由于含水量的不同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2)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练习法。

本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师通过示范法更加直观地把方法示范给学生,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运用练习法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讲述法则是贯穿在整堂课程之中,用语言传授本节课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角色转换,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西游记》片段,设问:师徒四人,你最想饰演哪个角色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以“齐天大圣”最多。

教师顺势提问:还能为孙悟空想出更多的招式吗

教师用毛笔作画展示并引出课题——水墨动物。

活动二:赏析作品,发散思维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握笔姿势,随机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毛笔表现出来。

学生尝试跟随节奏作画。

②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完成的作品,说一说宣纸上的笔触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墨色不一、笔触粗细不一。

活动三:名作赏析

教师展示齐白石的作品《群虾》,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大师是怎样用笔墨表现中国画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性的由粗渐细。

活动四:示范讲解,拓展提高

教师示范水墨猴子的画法:

①用铅笔在宣纸上画出草图。

②先画出头顶、颊、耳,再画出左上臂。然后以侧锋画出右臂与手背部,再用淡墨大笔触呈弓形运笔抹出背部。

③画出尾巴,墨线勾出猴的脸部表情及耳部,以焦墨点出手指甲与足趾甲。

④以淡花青色勒脸,以淡赭石染出猴身、猴脸、猴耳。

活动五:布置任务,巩固新知

①教师布置任务:画一种你喜欢的动物,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出主要特征。

作画要求:

a.巧妙运用中锋、侧锋,墨色要有浓淡变化。

b.适当添画背景,构图完整。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发现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③学生积极分享自己作品的创作思想。同学之间交流评议,从形态、线条、墨色等方面补充、评价。

④教师从用笔、用墨、作品氛围等方面总结评议。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活动六:感悟体验,课后延伸

①教师播放一段水墨画宣传视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水墨画的独有魅力。

②布置作业:请选择其他你喜欢的动物,用学到的水墨技法来创作,我们将选择优秀的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

更新时间:2021-09-22 06:59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

  • A.激发兴趣
  • B.引起注意
  • C.丰富想象力
  • D.分化概念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 A.推理论证能力
  • B.运算求解能力
  • C.数据处理能力
  • D.几何作图能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 A.参观法
  • B.演示法
  • C.情境教学法
  • D.欣赏教学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学生
  • B.教学内容
  • C.教师
  • D.教学环境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

  • A.统一了蒙古
  • B.建立了元朝
  • C.灭亡了南宋
  • D.创立了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 A.下棋
  • B.战场
  • C.戏台
  • D.房间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