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天阁露玛(Tangalooma),人们开始将鱼投入水中供野生海豚食用。1998 年,海豚开始回报人类,它们将鱼扔上码头。在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丝乐趣。但动物是怎么想的呢?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是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他晚年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研究了鸟类、家畜、灵长类动物以及不同人的喜悦、爱和悲伤。达尔文对待动物的态度,尽管很容易被那些每天接触狗、马或老鼠的人所认同,但却违背了当时欧洲根深蒂固的理念一一动物完全没有思想。这种古老的理念源于 17 世纪伟大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学说:人是理智的生灵,与上帝的思想相连而动物只是肉体机器。他的追随者之一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十七世纪笛卡尔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样描述动物:“不因食物而快乐,不因痛苦而哭泣,成长而不自知;它们无欲无求,无所畏惧,一无所知。”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学界更忠于笛卡尔而非达尔文的学说,动物行为学的学生并没有排除动物具有思想的可能性,但是思考这个问题几乎无关紧要,因为它无法回答。人们可以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和环境)或输出行为。但动物本身仍然是一个黑盒子: 情绪或思想等不可观察的东西超越了客观调查的范围。一位“行为主义者”(behaviourist) 曾在 1992 年写到:“在任何试图了解动物行为的尝试中都应当极力避免认为动物具有意识思维,因为这是无法检测且空洞的……
然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狭隘想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1976 年,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唐纳德?格里芬(Donald Griffen)不畏阻碍,出版了动物的觉知问题《The Question of Animal Awareness》一书。他认为动物确实能够思考,而且这种能力应该受到适当的科学研究。在过去 40 年间,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推动了远离行为主义、接近达尔文观点的共识。然而研究进展仍然艰难而缓慢,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警告过的,这两种研究类型的证据都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是严谨的,但动物在实验室中的表现难免异于野外。野外观察则可能被认为是奇闻异事而不被接受。虽然有的野外观察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之久, 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缺乏严谨性的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并不多见。尽管如此,现在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有些动物确实以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 情。他们一致认为大鼠、小鼠、鹦鹉和座头鲸等动物有着复杂的思维能力;一些物种具有曾被认为只属于人类的特性,例如为物品命名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有少数动物,如灵长类动物、鸦科(乌鸦家族)和鲸类(鲸鱼和海豚)具有一些人类眼中接近于文化的东西,藉此它们形成了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人类心智特性,但是几乎所有单一的人类心智特性都存在于某种动物身上。
摘编自《动物有思想吗》翻译黄森
问题:
1、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性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2、文章认为现阶段应如何推进动物心智的研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 分)
(1)三个阶段: ①17 世纪到 20 世纪相当长的时间,人们更忠于哲学家笛卡尔学说,即动物完全没有思想;
②19 世纪,达尔文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
③1976 年后,美国学者唐纳德提出动物能够思考的观点,随后数十年间大量的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2)在现阶段,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的环境)或输出(行为),来对动物的心智特性进行研究。
①现阶段的研究应该将实验室与野外研究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不足,融合两者的优点。
②利用动物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的特点来对推动动物的心智特性的研究。如对灵长类动物善于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进行研究等。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中班的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筷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用筷子吃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园一般在中班开始让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观察发现,中班的幼儿,大部分会使用筷子,有少数不会使用筷子,在会使用筷子的幼儿中,也有很多姿势是不对的。
某幼儿园老师发现幼儿要在不断提醒下才会去喝水,所以老师和幼儿一起开展了“多喝水,身体棒”的活动。通过情境表演“小猴为什么生病”强调喝水的重要,通过开展“茶水店”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爱上喝水,生活区中教师引导幼儿喝水后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做标识。一段时间过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幼儿能主动去喝水了。
请结合“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原则”分析教师的做法。
东东因打了人,没有拿到小红花,而其他小朋友都拿到了。当天妈妈来接他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回家。经过说理,他明白了道理。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都要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极了。
请用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相关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
请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是角色游戏最核心的要素,它统率着其他结构要素。
()、围合、模式和构建表征等建构技能的出现标志着幼儿建构活动的发展。
3—6岁儿童使用的主要句型是()。
小龙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小涛在偷吃东西的时候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