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问题1][简答题]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四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问题2][简答题]
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1、第一段之所以描写各式各样的梦境,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第四段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物是人非、深沉凄凉而又伤感的气氛。
【解析】
分析文段可知,作者对家乡非常想念,以致夜有所梦,这种难以割舍的想念之情萦绕在意识深处,不断地形成梦境.这样写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第四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等的回忆,语言很朴素,但恰恰从朴素中体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以及此刻的凄凉之感。
2、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故乡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老屋终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老屋虽伤感而又理解的矛盾复杂心理。因此,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内心世界的矛盾。
【解析】 通读文章可知,作者对老家的情感比较复杂.如“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都可以体现。文中多次出现的“老屋”,其实是作者对家乡的寄托,证明自己曾经是村中的一户,但终会因家乡的变化而消失,虽理解但却止不住内心的伤感之情。
阅读下面的问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岳桦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项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相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问题: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某日上午,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张津津被黄老师叫到讲桌前,然后黄老师向全班下达任务:“每个人去打十棍,谁打得不狠就打谁”。结果,全班有36名学生,除了另外3个没有做完作业的学生外,其余32名学生全部动了手,共打了张津津320棍,黄老师也亲自动手打了两棍。挨打后,张津津疼痛难忍,还被要求坐着听课,直到放学。回家时,她走到家门口就瘫倒了。张母送她就医时发现其臀部大面积红肿,部分已经成了紫红色。几天后,张津津仍只能趴在病床上。张母说,女儿现在每天晚上只能趴着睡觉。“不趴着不中啊,屁股疼。晚上稍微碰着一点,都疼得喊‘妈啊,我屁股疼’。”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下列成语出处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呆若木鸡 道路以目 积毁销骨 钩心斗角 请君人瓮
23.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 )
李老师平时对于学生特别关心,每个同学有困难她都尽量帮助,李老师班里的学生成绩归显比其他班高。这说明在教师的人格中( )对教学有显著影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个学派的思想( )
2.对下面的软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
冬爷爷的胡子
冬爷爷的胡子:亮晶晶,硬邦邦。
挂在哪儿树枝、屋檐、山崖……
风娃娃,很喜欢冬爷爷的胡子,吹呀吹,荡呀荡,吹得胡子响叮当!
响叮当,叮当响,掉下一根粗又长,送给爷爷当拐杖……
请根据上述短文,设计中班活动,要求写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小班菲菲在纸上涂着涂着觉得像苹果,于是说自己画的是大苹果,又涂着涂着说是海波浪,过了一会儿,菲菲突然想起了妈妈织的毛衣,又把海波浪说成是毛线了,又涂着涂着,最后她把整个画面都涂没了。
(1)材料中体现了该小朋友的何种心理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该小朋友这种心理现象的特点。
学期过了一半,晨晨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小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小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晨晨觉得还是上幼儿园好……
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