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题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了严重的妨碍”。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过几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
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是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请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得多。 (2)如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兰兰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她先画了猫头、猫耳朵,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她在上面画了小草和小花,接着又画了一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呢像小火车。”这时她又突然说:“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于是又画了起来。
问题: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象的什么特点为什么
(2)简述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
中班的幼儿开始学习使用筷子。李老师发现幼儿对如何使用筷子很感兴趣,经常问有关筷子的问题。李老师就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不同材质、颜色,长短、粗细的筷子,并与幼儿一起探索筷子的玩法。李老师按幼儿的想法把多种筷子投放到不同区域:生活区的幼儿玩筷子夹珠子的游戏;数学区的幼儿玩配对的游戏;音乐区的幼儿把筷子当作鼓槌、指挥棒来演奏乐曲;建构区的幼儿用筷子搭建楼房;美术区的幼儿把筷子当作画笔。幼儿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2)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适宜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的结构材料。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下面不属于幼儿记忆特点的表述是( )。
幼儿园教师晨间接待幼儿入园工作的重点是( )。
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下列不适宜作为幼儿早操后活动场地的是( )。
幼儿每天睡眠应保证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左右。
以下不属于根据认知发展进行的游戏分类的是( )。
下列结束角色游戏的方式不适当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