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公务员省考行测->①历史学家曾经纠结于是否将采集狩猎时代写进历史,因为他们大多

①历史学家曾经纠结于是否将采集狩猎时代写进历史,因为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研究技术,无法了解一个没有文字证据的时代。通常来说,研究采集狩猎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史前历史学家。

②在缺乏文字证据的情况下,学者们常常采用三种截然不同的证据来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第一种是远古社会留下的物质遗迹。考古学家解读人类骨骼、石器和其他历史遗迹,研究远古人类及其猎物的遗骸,或者某些物品的残留物,如石器、制作品或者食物残渣。此外,自然环境中的一些研究证据,也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气候和环境变化。我们没有发现多少人类历史最早时期的骨骼遗迹,能够确认属于现代人类的骨骼遗迹,最早只能追溯至16万年前。尽管如此,考古学家仍能从支离破碎的骨骼遗迹中读取大量令人震惊的消息。比如,通过研究从海床和数万年前形成的冰盖中提取的花粉和果核样本,考古学家们已经成功地重构了当时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模型,而且准确度越来越高。此外,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改进的年代测定技术,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推算年代,从而为整部人类历史编纂更加准确的大事年表。

③第二种用来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主要证据,来自于对现代采集狩猎部落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必须_______,因为现代采集狩猎者毕竟来自现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如此,通过研究现代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古代小型采集狩猎部落的基本生活方式。这种研究可以帮助史前历史学家更好地解读为数不多的史前考古证物。

④近年来,基于现代基因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的新方法,成为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第三种途径。基因研究可以测定现代族群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帮助我们推测自己族群的历史,以及确定远古人口迁移时,不同族群分散的时间。

⑤要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证据整合进一部世界历史并不简单:首先,大多数历史学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训练;其次,考古遗迹、人类学成果和基因研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和大多数专业历史学家视为首要研究基础的文字记载是截然不同的。来自于采集狩猎时代的考古证据,无法像书面材料一样记载个性化的细节,但它可以揭示许多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信息。整合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真知洞见,是世界历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在研究采集狩猎时代时,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

最适合填入文中第③段画线处的是:

  • A.谨慎使用
  • B.不断完善
  • C.与时俱进
  • D.推而广之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A
本题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填入的词语是对第二种研究方法的描述,根据横线后的原因解释强调现代采集狩猎受到现代社会影响,也就是用它来研究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可能会有不适合不匹配的地方,因此对待这个方法不应过度迷信,而是要小心审慎、有所注意地使用。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谨慎使用”符合语境要求,当选。B项“不断完善”强调这个研究方法还有缺陷,语境未体现这一点,且用“必须”修饰程度过重,故排除B项。C项“与时俱进”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语境中解释说明的部分并未体现这个研究方法陈旧,需要随时代发展之意,故排除C项。D项“推而广之”指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词义和语境无关,排除D项。

因此,选择A选项。

更新时间:2021-08-21 22:4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

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充分挖掘上海方言这个丰富的宝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排外、不尊重外地人,并依赖语言设置交流障碍的“罪魁”之一。曾任教小学的退休教师谢阿姨回忆当年校园沪语“禁令”,对一条标语印象深刻:“不说脏话、不说方言、做文明的好孩子”。从小生长在上海的谢阿姨对此深表忧虑,“上小学的孙子虽然听得懂上海话,却说不好”,心痛之余,她得空就教孩子念老上海童谣。

时至今日,沪语的生存状态十分严峻。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上海人所说的沪语已略微走样。“90后”口中的沪语,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已接近普通话了。至于“00后”的孩子们,情形更糟糕。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面前,家长大部分选择了用普通话或英语与孩子交流,鲜有说上海话的。

某杂志就上海方言、建筑、文化、教育等核心竞争优势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只有31.4%的中学生表示会说上海话,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说。莫沪语专家表示,近年出生的幼儿们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上海方言的生命。

多元的娱乐消费使地方戏剧的观众日趋老龄、小众。而今,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方言。为留存沪语的血脉,上海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栏目大受读者好评;沪语输入法业已问世;2012年6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试播沪语版后,反响热烈,观众猛增三成。不少网友表示:“沪语播报每周一次太少,最好每天都有”;“能不能每天用上海话讲啊?我保证天天看”。

新学期伊始,沪语兴趣班走进学校。虽然是选修的拓展课程,但很受学生喜爱,报名者众多。不久前上架的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旨在从称呼和习俗等方面教孩子讲上海话,该教材已进入小学课堂,不少家长和师生点赞。

材料3: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2013年7月,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为我国沿海最大开放城市的新课题。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变化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50多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下海庙-----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在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下降。“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 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儿媳不肯住在这里,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很多条件好的住户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出租。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某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工建设,一家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着“现代化”。

提篮桥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监狱成了上海北外滩地区发展的“绊脚石”。附近居委会的马书记介绍,这里的商店不上档次,吸引不了人,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数不多的游客来参观时不会在此消费,不会增加地区的收入。“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应该更全面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讲保护的投入会是个无底洞”。此外,当地有些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三代蜗居很普遍。随着上海房价的飙升,政府的拆迁、疏散成本也在节节攀高。

根据上海虹口区公布的规划,提篮桥地块将以提篮桥监狱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整合临近的摩西会堂、舟山路—霍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轨道12号线提篮桥站点、海门路55号等周边地块联动,打造大型综合性区域。在地产商眼里,历史文化保护区旁边的地块,容积率必然严格限制,付出高昂的拆迁成本去建低容积率的房子,何况旁边还有个大监狱,谁愿意?

为什么很多居民不愿意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据复旦大学专项课题调研,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房子年久失修,但现在没人维修。第二,超负荷使用,原来是一家一户,现在要住七八户人家。第三,这些老房子都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很难厘清权属关系。提篮桥监狱需要保护,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实施,看法就众说纷纭了。专家们既不同意政府卖地、大规模重新开发,也不同意居民全搬走,留下空荡荡的展览馆。

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增补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二战期间,其附近的摩西会馆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两万多名犹太人逃难到上海时主要就居住在这里,现在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许多犹太游客访沪的必到之处。区域内德文招聘的商店和奥地利式露天咖啡馆鳞次栉比,令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称。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表示,除了提篮桥地区,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在二战中聚集过的地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展示的都是扭曲和杀戮,只有提篮桥展示的是友谊、阳光、生命。犹太人聚居地纪念活动中,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虽然已经92岁高龄,到了故地,无需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他动情地告诉周围人:瞧这间房,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边说着,眼泪掉了下来:“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

与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是曾经被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和邹容。他们因为《苏报》案被囚禁在此,章太炎得以出狱,邹容却病死狱中。任弼时、张爱萍、江上青(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革命先辈也都曾被秘密关押在提篮桥监狱。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包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香港“总督”田中久一、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人。1946年初,盟军在提篮桥监狱设立军事法庭,审判了47名日本战犯,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的战犯审判场所。

材料4:

旧城区的复兴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抢救、延续。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街区则是城市的年轮,深深地镌刻着城市的记忆。旧城区的老屋旧居虽然承载了城市的文化基因,但在现代化的机器面前却十分脆弱。旧城一旦坍塌将无法重建,这不仅是建筑的坍塌,更是城市文化的断层。一个只有摩天大楼丛林,没有厚重、深沉的老街区的城市无疑是乏味的,同时也会因缺乏底蕴而变得浮躁。

旧城区的复兴不仅是回复它的活力,还要考虑复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旧城区的老屋旧居对抗的最可怕的不是建筑的衰老,而是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旧城区现在一般都处于城市较好的地段,寸土寸金,被各种利益集团盯上是在所难免的,利益的博弈可想而知。

当外国游客询问街头上的上海路人,“到哪里寻找老上海”,答案是田子坊或新天地的概率基本一样。1998年12月,田子坊艺术街在泰康路揭开序幕;1999年2月,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上海新天地”工程开工。两者差不多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的,间距只有约3公里;两者在上海城市的更新模式上都具有“由拆到留”转折点的意义,两种新的改造模式从此建立,更掀起了沪上怀旧风潮。

新天地所处太平桥的地区是位于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南、马当路东和黄陂南路西的一个独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街区。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石库门最早是富商、地主、官绅的居住之处,随着城市的变迁,逐渐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住所。石库门承载了太多关于上海的记忆,对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0世纪90年代末,卢湾区政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署《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实施改造,美国SOM公司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整个改造计划占地52公顷,分为新天地、翠湖天地、企业天地三部分。新天地为首期工程,已于2001年6月竣工,次年全面开业。

新天地是政府和开发商联合进行的大规模旧城区开发,其中原住居民不参与开发建设。瑞安集团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获取开发权,并与卢湾区政府采用“市场运作、政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建设,项目耗资14亿。高昂成本使改造后的“新天地”注定要将原住居民“置之度外”。新天地建成后在运营中不断调整定位,转变功能,每次转变都是一次飞跃。新天地的改造无疑是旧城区复兴的一个典型。

当石库门蜘蛛网般的电线、厚厚的灰尘被清理掉时,石库门的上海符号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穿梭于新天地朴素而宁静的里弄中,看到江南传统石头门框、乌漆门、坡屋顶与西式阳台、老虎窗相得益彰时,不得不赞叹石库门的魅力,也不由得畅想一番当年石库门中的生活场景。

旧城区本来就是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保护旧城区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复它的活力,在城市中重新发挥其功能。新天地重新对石库门的功能进行定位,将石库门从居住空间转变成了商业空间。石库门深厚的老上海文化底蕴为其向商业功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而现代人对老上海生活场景的向往为石库门的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奠定了市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新天地是文化与商业嫁接的一个典范。新天地弄堂里的人头攒动,加上屋内的灯火阑珊,令人陶醉的爵士乐,可见其活力不减当年。当黄昏临近,与三五好友坐在店外遮阳伞下,痛快地喝上一杯德国生啤,或者吃上几块法式面包,旁边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服务生……好像这一切天然就属于石库门,属于上海。

田子坊是位于上海思南路东、瑞金二路西,建国中路南、泰康路北的一片民国时建造的街区。田子坊给人的感觉非常朴素,甚至有些破旧,但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气息,完全就是一个鲜活的上海生活博物馆。在田子坊,楼下是别致的小店,抬头一望,空中还晾着衣服,蜘蛛网般的电线随处可见,厚重的铸铁下水管强烈地冲击着视觉……一切都很朴实,没有遮掩,但却很和谐。相比新天地,田子坊在复兴中进行了另一种探索。

田子坊的发展主要源于民间资本推动。开始并不被政府重视,发展中几经拆除危机,最终民间力量获胜,得到政府认可。田子坊并没有像其他旧城区改造一样将原住居民搬迁出去,而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场景,引进了都市休闲功能,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人士、都市潮人、私营业者等新阶层的进驻,创造了一种新型邻里关系。新阶层的进驻不仅优化了原来的阶层结构,而且引进了现代都市文明,为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原住居民也分享到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成果。田子坊的一些居民将底层楼面出租,穿梭在田子坊的里弄中,工艺品店、饰品店、服装店、酒吧、咖啡店……琳琅满目,这无疑增加了原住居民的经济来源,增强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保障。同时,这种对原住居民利益的关照,也减轻了街区改造的阻力。

田子坊厚重的砖墙、浓烈的色彩、暴露的管道与电线……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幅暖色调的油画。田子坊虽然处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但却闹中取静,深深的弄堂阻挡了都市的喧嚣,正好为艺术家构筑起一个清静精神家园。也许田子坊天然就是艺术的,是艺术家抒发灵感之地,知名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的工作室相继进驻。众多艺术家的聚集,一方面在田子坊吹起了一股文化艺术之风,增加了田子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凭借艺术家这个精英团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田子坊也名扬海内外,吸引着全球众多文化、艺术名人和观光者的到来。

如果说新天地“重构”了石库门的街区功能,创造了一片新天地,那么田子坊则是“保留”,包括建筑、街区的保留,最重要的是将生活在这个街区中的阶层保留了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阶层在某个空间所发生的事,田子坊这种创造式的保留,才使得这个阶层在这个街区中的故事得以继续延续,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才得以在现代都市空间中绵延。也许正是田子坊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光顾。

2005年4月,田子坊被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形成保护历史风貌、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和谐共存新模式。

材料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诗句怎会如此诗情画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诗句怎会如此含意隽永?遗憾的是,一些曾曾孕育无数文人墨客深情诗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渐渐消失。如果我们的后人,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我们何以向历史交代?旧城改造,必然意味着推倒重来吗?如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今年来始终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这些年的大拆大建、大兴土木,使太多城市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我到外地出差,不论身在何处,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某委员表示。现在的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条高度同质化、缺少独特性的道路。2003年10位院士专家,曾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旧城改造”的政策建议。十多年过去了,“千城一面”还是让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机。许多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标志,寄希望于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变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有委员在不同城市见过数个版本的“山寨白宫”后感慨:“这实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剧”。某建筑学家感慨,在欧洲很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有代表委员认为,在许多大城市,旧城区一般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多位于房地产商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旧城改造变成了大拆大建。一些代表委员将之归为某些领导者热衷政绩工程,而将文化遗产视为城市规划的包袱和障碍。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已超5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攀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此种状况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的和谐共生?

面对城市的快速进程,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危险而紧迫的关键历史阶段。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应关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创造城市文化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排斥对齐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恰好是最好的保护。2007年9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在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观点。“积极保护”,即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和环境,新的建筑可以并且也需要创新,但应遵从建设的新秩序,而不是“就建筑论建筑”、“就保护论保护”。“整体创造”,即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调节,追求城市组成分之间成长中的整体秩序,把各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化建筑的个别处理为整体性创造,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风范,又使新建筑赋有时代风貌,实现有机更新。

材料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题、五、阅读给定资料,以“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40分)

要求:

赋分说明

1、分档分等赋分。

一类文:(33-40),结合主题要点指出并论证;中心明确;恰当联系实际,说理充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二类文:(24-32),紧扣主题,观点比较鲜明,说理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文:(15-23),与主题相关,但观点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或不完整(叙述过多,论证不足,论证逻辑不清),结构基本合理,语言不够通顺。

四类文:(0-14),文章与材料有关,但偏离主题;体裁错误;大段抄材料;立场错误;观点不明;思路混乱;结构严重不完整;语言表达差。

无标题,扣2分;不足800字,或超过1000自,扣2分。

2、为了阅卷方便,制作简表如下:

公务员申论,历年真题,2015年上海公务员《申论》真题B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

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充分挖掘上海方言这个丰富的宝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排外、不尊重外地人,并依赖语言设置交流障碍的“罪魁”之一。曾任教小学的退休教师谢阿姨回忆当年校园沪语“禁令”,对一条标语印象深刻:“不说脏话、不说方言、做文明的好孩子”。从小生长在上海的谢阿姨对此深表忧虑,“上小学的孙子虽然听得懂上海话,却说不好”,心痛之余,她得空就教孩子念老上海童谣。

时至今日,沪语的生存状态十分严峻。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上海人所说的沪语已略微走样。“90后”口中的沪语,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已接近普通话了。至于“00后”的孩子们,情形更糟糕。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面前,家长大部分选择了用普通话或英语与孩子交流,鲜有说上海话的。

某杂志就上海方言、建筑、文化、教育等核心竞争优势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只有31.4%的中学生表示会说上海话,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说。莫沪语专家表示,近年出生的幼儿们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上海方言的生命。

多元的娱乐消费使地方戏剧的观众日趋老龄、小众。而今,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方言。为留存沪语的血脉,上海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栏目大受读者好评;沪语输入法业已问世;2012年6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试播沪语版后,反响热烈,观众猛增三成。不少网友表示:“沪语播报每周一次太少,最好每天都有”;“能不能每天用上海话讲啊?我保证天天看”。

新学期伊始,沪语兴趣班走进学校。虽然是选修的拓展课程,但很受学生喜爱,报名者众多。不久前上架的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旨在从称呼和习俗等方面教孩子讲上海话,该教材已进入小学课堂,不少家长和师生点赞。

材料3: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2013年7月,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为我国沿海最大开放城市的新课题。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变化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50多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下海庙-----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在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下降。“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 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儿媳不肯住在这里,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很多条件好的住户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出租。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某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工建设,一家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着“现代化”。

提篮桥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监狱成了上海北外滩地区发展的“绊脚石”。附近居委会的马书记介绍,这里的商店不上档次,吸引不了人,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数不多的游客来参观时不会在此消费,不会增加地区的收入。“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应该更全面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讲保护的投入会是个无底洞”。此外,当地有些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三代蜗居很普遍。随着上海房价的飙升,政府的拆迁、疏散成本也在节节攀高。

根据上海虹口区公布的规划,提篮桥地块将以提篮桥监狱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整合临近的摩西会堂、舟山路—霍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轨道12号线提篮桥站点、海门路55号等周边地块联动,打造大型综合性区域。在地产商眼里,历史文化保护区旁边的地块,容积率必然严格限制,付出高昂的拆迁成本去建低容积率的房子,何况旁边还有个大监狱,谁愿意?

为什么很多居民不愿意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据复旦大学专项课题调研,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房子年久失修,但现在没人维修。第二,超负荷使用,原来是一家一户,现在要住七八户人家。第三,这些老房子都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很难厘清权属关系。提篮桥监狱需要保护,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实施,看法就众说纷纭了。专家们既不同意政府卖地、大规模重新开发,也不同意居民全搬走,留下空荡荡的展览馆。

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增补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二战期间,其附近的摩西会馆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两万多名犹太人逃难到上海时主要就居住在这里,现在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许多犹太游客访沪的必到之处。区域内德文招聘的商店和奥地利式露天咖啡馆鳞次栉比,令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称。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表示,除了提篮桥地区,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在二战中聚集过的地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展示的都是扭曲和杀戮,只有提篮桥展示的是友谊、阳光、生命。犹太人聚居地纪念活动中,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虽然已经92岁高龄,到了故地,无需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他动情地告诉周围人:瞧这间房,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边说着,眼泪掉了下来:“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

与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是曾经被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和邹容。他们因为《苏报》案被囚禁在此,章太炎得以出狱,邹容却病死狱中。任弼时、张爱萍、江上青(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革命先辈也都曾被秘密关押在提篮桥监狱。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包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香港“总督”田中久一、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人。1946年初,盟军在提篮桥监狱设立军事法庭,审判了47名日本战犯,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的战犯审判场所。

材料4:

旧城区的复兴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抢救、延续。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街区则是城市的年轮,深深地镌刻着城市的记忆。旧城区的老屋旧居虽然承载了城市的文化基因,但在现代化的机器面前却十分脆弱。旧城一旦坍塌将无法重建,这不仅是建筑的坍塌,更是城市文化的断层。一个只有摩天大楼丛林,没有厚重、深沉的老街区的城市无疑是乏味的,同时也会因缺乏底蕴而变得浮躁。

旧城区的复兴不仅是回复它的活力,还要考虑复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旧城区的老屋旧居对抗的最可怕的不是建筑的衰老,而是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旧城区现在一般都处于城市较好的地段,寸土寸金,被各种利益集团盯上是在所难免的,利益的博弈可想而知。

当外国游客询问街头上的上海路人,“到哪里寻找老上海”,答案是田子坊或新天地的概率基本一样。1998年12月,田子坊艺术街在泰康路揭开序幕;1999年2月,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上海新天地”工程开工。两者差不多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的,间距只有约3公里;两者在上海城市的更新模式上都具有“由拆到留”转折点的意义,两种新的改造模式从此建立,更掀起了沪上怀旧风潮。

新天地所处太平桥的地区是位于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南、马当路东和黄陂南路西的一个独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街区。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石库门最早是富商、地主、官绅的居住之处,随着城市的变迁,逐渐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住所。石库门承载了太多关于上海的记忆,对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0世纪90年代末,卢湾区政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署《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实施改造,美国SOM公司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整个改造计划占地52公顷,分为新天地、翠湖天地、企业天地三部分。新天地为首期工程,已于2001年6月竣工,次年全面开业。

新天地是政府和开发商联合进行的大规模旧城区开发,其中原住居民不参与开发建设。瑞安集团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获取开发权,并与卢湾区政府采用“市场运作、政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建设,项目耗资14亿。高昂成本使改造后的“新天地”注定要将原住居民“置之度外”。新天地建成后在运营中不断调整定位,转变功能,每次转变都是一次飞跃。新天地的改造无疑是旧城区复兴的一个典型。

当石库门蜘蛛网般的电线、厚厚的灰尘被清理掉时,石库门的上海符号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穿梭于新天地朴素而宁静的里弄中,看到江南传统石头门框、乌漆门、坡屋顶与西式阳台、老虎窗相得益彰时,不得不赞叹石库门的魅力,也不由得畅想一番当年石库门中的生活场景。

旧城区本来就是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保护旧城区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复它的活力,在城市中重新发挥其功能。新天地重新对石库门的功能进行定位,将石库门从居住空间转变成了商业空间。石库门深厚的老上海文化底蕴为其向商业功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而现代人对老上海生活场景的向往为石库门的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奠定了市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新天地是文化与商业嫁接的一个典范。新天地弄堂里的人头攒动,加上屋内的灯火阑珊,令人陶醉的爵士乐,可见其活力不减当年。当黄昏临近,与三五好友坐在店外遮阳伞下,痛快地喝上一杯德国生啤,或者吃上几块法式面包,旁边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服务生……好像这一切天然就属于石库门,属于上海。

田子坊是位于上海思南路东、瑞金二路西,建国中路南、泰康路北的一片民国时建造的街区。田子坊给人的感觉非常朴素,甚至有些破旧,但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气息,完全就是一个鲜活的上海生活博物馆。在田子坊,楼下是别致的小店,抬头一望,空中还晾着衣服,蜘蛛网般的电线随处可见,厚重的铸铁下水管强烈地冲击着视觉……一切都很朴实,没有遮掩,但却很和谐。相比新天地,田子坊在复兴中进行了另一种探索。

田子坊的发展主要源于民间资本推动。开始并不被政府重视,发展中几经拆除危机,最终民间力量获胜,得到政府认可。田子坊并没有像其他旧城区改造一样将原住居民搬迁出去,而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场景,引进了都市休闲功能,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人士、都市潮人、私营业者等新阶层的进驻,创造了一种新型邻里关系。新阶层的进驻不仅优化了原来的阶层结构,而且引进了现代都市文明,为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原住居民也分享到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成果。田子坊的一些居民将底层楼面出租,穿梭在田子坊的里弄中,工艺品店、饰品店、服装店、酒吧、咖啡店……琳琅满目,这无疑增加了原住居民的经济来源,增强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保障。同时,这种对原住居民利益的关照,也减轻了街区改造的阻力。

田子坊厚重的砖墙、浓烈的色彩、暴露的管道与电线……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幅暖色调的油画。田子坊虽然处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但却闹中取静,深深的弄堂阻挡了都市的喧嚣,正好为艺术家构筑起一个清静精神家园。也许田子坊天然就是艺术的,是艺术家抒发灵感之地,知名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的工作室相继进驻。众多艺术家的聚集,一方面在田子坊吹起了一股文化艺术之风,增加了田子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凭借艺术家这个精英团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田子坊也名扬海内外,吸引着全球众多文化、艺术名人和观光者的到来。

如果说新天地“重构”了石库门的街区功能,创造了一片新天地,那么田子坊则是“保留”,包括建筑、街区的保留,最重要的是将生活在这个街区中的阶层保留了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阶层在某个空间所发生的事,田子坊这种创造式的保留,才使得这个阶层在这个街区中的故事得以继续延续,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才得以在现代都市空间中绵延。也许正是田子坊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光顾。

2005年4月,田子坊被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形成保护历史风貌、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和谐共存新模式。

材料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诗句怎会如此诗情画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诗句怎会如此含意隽永?遗憾的是,一些曾曾孕育无数文人墨客深情诗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渐渐消失。如果我们的后人,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我们何以向历史交代?旧城改造,必然意味着推倒重来吗?如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今年来始终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这些年的大拆大建、大兴土木,使太多城市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我到外地出差,不论身在何处,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某委员表示。现在的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条高度同质化、缺少独特性的道路。2003年10位院士专家,曾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旧城改造”的政策建议。十多年过去了,“千城一面”还是让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机。许多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标志,寄希望于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变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有委员在不同城市见过数个版本的“山寨白宫”后感慨:“这实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剧”。某建筑学家感慨,在欧洲很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有代表委员认为,在许多大城市,旧城区一般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多位于房地产商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旧城改造变成了大拆大建。一些代表委员将之归为某些领导者热衷政绩工程,而将文化遗产视为城市规划的包袱和障碍。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已超5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攀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此种状况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的和谐共生?

面对城市的快速进程,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危险而紧迫的关键历史阶段。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应关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创造城市文化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排斥对齐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恰好是最好的保护。2007年9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在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观点。“积极保护”,即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和环境,新的建筑可以并且也需要创新,但应遵从建设的新秩序,而不是“就建筑论建筑”、“就保护论保护”。“整体创造”,即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调节,追求城市组成分之间成长中的整体秩序,把各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化建筑的个别处理为整体性创造,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风范,又使新建筑赋有时代风貌,实现有机更新。

材料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题、四、结合给定资料,比较并说明新天地与田子坊地块改造模式的共性与差异,阐述如何进行旧城区的改造与更新。(2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例清晰,观点明确,语言精炼,字数不超过350字。 (20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

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充分挖掘上海方言这个丰富的宝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排外、不尊重外地人,并依赖语言设置交流障碍的“罪魁”之一。曾任教小学的退休教师谢阿姨回忆当年校园沪语“禁令”,对一条标语印象深刻:“不说脏话、不说方言、做文明的好孩子”。从小生长在上海的谢阿姨对此深表忧虑,“上小学的孙子虽然听得懂上海话,却说不好”,心痛之余,她得空就教孩子念老上海童谣。

时至今日,沪语的生存状态十分严峻。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上海人所说的沪语已略微走样。“90后”口中的沪语,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已接近普通话了。至于“00后”的孩子们,情形更糟糕。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面前,家长大部分选择了用普通话或英语与孩子交流,鲜有说上海话的。

某杂志就上海方言、建筑、文化、教育等核心竞争优势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只有31.4%的中学生表示会说上海话,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说。莫沪语专家表示,近年出生的幼儿们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上海方言的生命。

多元的娱乐消费使地方戏剧的观众日趋老龄、小众。而今,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方言。为留存沪语的血脉,上海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栏目大受读者好评;沪语输入法业已问世;2012年6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试播沪语版后,反响热烈,观众猛增三成。不少网友表示:“沪语播报每周一次太少,最好每天都有”;“能不能每天用上海话讲啊?我保证天天看”。

新学期伊始,沪语兴趣班走进学校。虽然是选修的拓展课程,但很受学生喜爱,报名者众多。不久前上架的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旨在从称呼和习俗等方面教孩子讲上海话,该教材已进入小学课堂,不少家长和师生点赞。

材料3: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2013年7月,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为我国沿海最大开放城市的新课题。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变化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50多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下海庙-----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在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下降。“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 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儿媳不肯住在这里,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很多条件好的住户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出租。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某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工建设,一家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着“现代化”。

提篮桥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监狱成了上海北外滩地区发展的“绊脚石”。附近居委会的马书记介绍,这里的商店不上档次,吸引不了人,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数不多的游客来参观时不会在此消费,不会增加地区的收入。“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应该更全面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讲保护的投入会是个无底洞”。此外,当地有些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三代蜗居很普遍。随着上海房价的飙升,政府的拆迁、疏散成本也在节节攀高。

根据上海虹口区公布的规划,提篮桥地块将以提篮桥监狱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整合临近的摩西会堂、舟山路—霍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轨道12号线提篮桥站点、海门路55号等周边地块联动,打造大型综合性区域。在地产商眼里,历史文化保护区旁边的地块,容积率必然严格限制,付出高昂的拆迁成本去建低容积率的房子,何况旁边还有个大监狱,谁愿意?

为什么很多居民不愿意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据复旦大学专项课题调研,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房子年久失修,但现在没人维修。第二,超负荷使用,原来是一家一户,现在要住七八户人家。第三,这些老房子都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很难厘清权属关系。提篮桥监狱需要保护,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实施,看法就众说纷纭了。专家们既不同意政府卖地、大规模重新开发,也不同意居民全搬走,留下空荡荡的展览馆。

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增补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二战期间,其附近的摩西会馆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两万多名犹太人逃难到上海时主要就居住在这里,现在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许多犹太游客访沪的必到之处。区域内德文招聘的商店和奥地利式露天咖啡馆鳞次栉比,令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称。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表示,除了提篮桥地区,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在二战中聚集过的地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展示的都是扭曲和杀戮,只有提篮桥展示的是友谊、阳光、生命。犹太人聚居地纪念活动中,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虽然已经92岁高龄,到了故地,无需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他动情地告诉周围人:瞧这间房,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边说着,眼泪掉了下来:“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

与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是曾经被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和邹容。他们因为《苏报》案被囚禁在此,章太炎得以出狱,邹容却病死狱中。任弼时、张爱萍、江上青(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革命先辈也都曾被秘密关押在提篮桥监狱。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包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香港“总督”田中久一、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人。1946年初,盟军在提篮桥监狱设立军事法庭,审判了47名日本战犯,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的战犯审判场所。

材料4:

旧城区的复兴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抢救、延续。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街区则是城市的年轮,深深地镌刻着城市的记忆。旧城区的老屋旧居虽然承载了城市的文化基因,但在现代化的机器面前却十分脆弱。旧城一旦坍塌将无法重建,这不仅是建筑的坍塌,更是城市文化的断层。一个只有摩天大楼丛林,没有厚重、深沉的老街区的城市无疑是乏味的,同时也会因缺乏底蕴而变得浮躁。

旧城区的复兴不仅是回复它的活力,还要考虑复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旧城区的老屋旧居对抗的最可怕的不是建筑的衰老,而是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旧城区现在一般都处于城市较好的地段,寸土寸金,被各种利益集团盯上是在所难免的,利益的博弈可想而知。

当外国游客询问街头上的上海路人,“到哪里寻找老上海”,答案是田子坊或新天地的概率基本一样。1998年12月,田子坊艺术街在泰康路揭开序幕;1999年2月,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上海新天地”工程开工。两者差不多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的,间距只有约3公里;两者在上海城市的更新模式上都具有“由拆到留”转折点的意义,两种新的改造模式从此建立,更掀起了沪上怀旧风潮。

新天地所处太平桥的地区是位于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南、马当路东和黄陂南路西的一个独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街区。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石库门最早是富商、地主、官绅的居住之处,随着城市的变迁,逐渐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住所。石库门承载了太多关于上海的记忆,对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0世纪90年代末,卢湾区政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署《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实施改造,美国SOM公司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整个改造计划占地52公顷,分为新天地、翠湖天地、企业天地三部分。新天地为首期工程,已于2001年6月竣工,次年全面开业。

新天地是政府和开发商联合进行的大规模旧城区开发,其中原住居民不参与开发建设。瑞安集团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获取开发权,并与卢湾区政府采用“市场运作、政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建设,项目耗资14亿。高昂成本使改造后的“新天地”注定要将原住居民“置之度外”。新天地建成后在运营中不断调整定位,转变功能,每次转变都是一次飞跃。新天地的改造无疑是旧城区复兴的一个典型。

当石库门蜘蛛网般的电线、厚厚的灰尘被清理掉时,石库门的上海符号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穿梭于新天地朴素而宁静的里弄中,看到江南传统石头门框、乌漆门、坡屋顶与西式阳台、老虎窗相得益彰时,不得不赞叹石库门的魅力,也不由得畅想一番当年石库门中的生活场景。

旧城区本来就是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保护旧城区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复它的活力,在城市中重新发挥其功能。新天地重新对石库门的功能进行定位,将石库门从居住空间转变成了商业空间。石库门深厚的老上海文化底蕴为其向商业功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而现代人对老上海生活场景的向往为石库门的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奠定了市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新天地是文化与商业嫁接的一个典范。新天地弄堂里的人头攒动,加上屋内的灯火阑珊,令人陶醉的爵士乐,可见其活力不减当年。当黄昏临近,与三五好友坐在店外遮阳伞下,痛快地喝上一杯德国生啤,或者吃上几块法式面包,旁边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服务生……好像这一切天然就属于石库门,属于上海。

田子坊是位于上海思南路东、瑞金二路西,建国中路南、泰康路北的一片民国时建造的街区。田子坊给人的感觉非常朴素,甚至有些破旧,但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气息,完全就是一个鲜活的上海生活博物馆。在田子坊,楼下是别致的小店,抬头一望,空中还晾着衣服,蜘蛛网般的电线随处可见,厚重的铸铁下水管强烈地冲击着视觉……一切都很朴实,没有遮掩,但却很和谐。相比新天地,田子坊在复兴中进行了另一种探索。

田子坊的发展主要源于民间资本推动。开始并不被政府重视,发展中几经拆除危机,最终民间力量获胜,得到政府认可。田子坊并没有像其他旧城区改造一样将原住居民搬迁出去,而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场景,引进了都市休闲功能,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人士、都市潮人、私营业者等新阶层的进驻,创造了一种新型邻里关系。新阶层的进驻不仅优化了原来的阶层结构,而且引进了现代都市文明,为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原住居民也分享到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成果。田子坊的一些居民将底层楼面出租,穿梭在田子坊的里弄中,工艺品店、饰品店、服装店、酒吧、咖啡店……琳琅满目,这无疑增加了原住居民的经济来源,增强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保障。同时,这种对原住居民利益的关照,也减轻了街区改造的阻力。

田子坊厚重的砖墙、浓烈的色彩、暴露的管道与电线……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幅暖色调的油画。田子坊虽然处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但却闹中取静,深深的弄堂阻挡了都市的喧嚣,正好为艺术家构筑起一个清静精神家园。也许田子坊天然就是艺术的,是艺术家抒发灵感之地,知名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的工作室相继进驻。众多艺术家的聚集,一方面在田子坊吹起了一股文化艺术之风,增加了田子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凭借艺术家这个精英团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田子坊也名扬海内外,吸引着全球众多文化、艺术名人和观光者的到来。

如果说新天地“重构”了石库门的街区功能,创造了一片新天地,那么田子坊则是“保留”,包括建筑、街区的保留,最重要的是将生活在这个街区中的阶层保留了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阶层在某个空间所发生的事,田子坊这种创造式的保留,才使得这个阶层在这个街区中的故事得以继续延续,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才得以在现代都市空间中绵延。也许正是田子坊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光顾。

2005年4月,田子坊被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形成保护历史风貌、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和谐共存新模式。

材料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诗句怎会如此诗情画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诗句怎会如此含意隽永?遗憾的是,一些曾曾孕育无数文人墨客深情诗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渐渐消失。如果我们的后人,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我们何以向历史交代?旧城改造,必然意味着推倒重来吗?如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今年来始终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这些年的大拆大建、大兴土木,使太多城市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我到外地出差,不论身在何处,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某委员表示。现在的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条高度同质化、缺少独特性的道路。2003年10位院士专家,曾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旧城改造”的政策建议。十多年过去了,“千城一面”还是让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机。许多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标志,寄希望于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变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有委员在不同城市见过数个版本的“山寨白宫”后感慨:“这实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剧”。某建筑学家感慨,在欧洲很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有代表委员认为,在许多大城市,旧城区一般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多位于房地产商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旧城改造变成了大拆大建。一些代表委员将之归为某些领导者热衷政绩工程,而将文化遗产视为城市规划的包袱和障碍。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已超5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攀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此种状况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的和谐共生?

面对城市的快速进程,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危险而紧迫的关键历史阶段。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应关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创造城市文化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排斥对齐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恰好是最好的保护。2007年9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在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观点。“积极保护”,即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和环境,新的建筑可以并且也需要创新,但应遵从建设的新秩序,而不是“就建筑论建筑”、“就保护论保护”。“整体创造”,即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调节,追求城市组成分之间成长中的整体秩序,把各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化建筑的个别处理为整体性创造,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风范,又使新建筑赋有时代风貌,实现有机更新。

材料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题、二、结合给定资料,简要论述“沪语”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15分) 要求:表述准确到位,语言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300字。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

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充分挖掘上海方言这个丰富的宝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排外、不尊重外地人,并依赖语言设置交流障碍的“罪魁”之一。曾任教小学的退休教师谢阿姨回忆当年校园沪语“禁令”,对一条标语印象深刻:“不说脏话、不说方言、做文明的好孩子”。从小生长在上海的谢阿姨对此深表忧虑,“上小学的孙子虽然听得懂上海话,却说不好”,心痛之余,她得空就教孩子念老上海童谣。

时至今日,沪语的生存状态十分严峻。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上海人所说的沪语已略微走样。“90后”口中的沪语,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已接近普通话了。至于“00后”的孩子们,情形更糟糕。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面前,家长大部分选择了用普通话或英语与孩子交流,鲜有说上海话的。

某杂志就上海方言、建筑、文化、教育等核心竞争优势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只有31.4%的中学生表示会说上海话,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说。莫沪语专家表示,近年出生的幼儿们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上海方言的生命。

多元的娱乐消费使地方戏剧的观众日趋老龄、小众。而今,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方言。为留存沪语的血脉,上海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栏目大受读者好评;沪语输入法业已问世;2012年6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试播沪语版后,反响热烈,观众猛增三成。不少网友表示:“沪语播报每周一次太少,最好每天都有”;“能不能每天用上海话讲啊?我保证天天看”。

新学期伊始,沪语兴趣班走进学校。虽然是选修的拓展课程,但很受学生喜爱,报名者众多。不久前上架的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旨在从称呼和习俗等方面教孩子讲上海话,该教材已进入小学课堂,不少家长和师生点赞。

材料3: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2013年7月,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为我国沿海最大开放城市的新课题。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变化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50多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下海庙-----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在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下降。“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 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儿媳不肯住在这里,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很多条件好的住户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出租。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某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工建设,一家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着“现代化”。

提篮桥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监狱成了上海北外滩地区发展的“绊脚石”。附近居委会的马书记介绍,这里的商店不上档次,吸引不了人,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数不多的游客来参观时不会在此消费,不会增加地区的收入。“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应该更全面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讲保护的投入会是个无底洞”。此外,当地有些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三代蜗居很普遍。随着上海房价的飙升,政府的拆迁、疏散成本也在节节攀高。

根据上海虹口区公布的规划,提篮桥地块将以提篮桥监狱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整合临近的摩西会堂、舟山路—霍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轨道12号线提篮桥站点、海门路55号等周边地块联动,打造大型综合性区域。在地产商眼里,历史文化保护区旁边的地块,容积率必然严格限制,付出高昂的拆迁成本去建低容积率的房子,何况旁边还有个大监狱,谁愿意?

为什么很多居民不愿意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据复旦大学专项课题调研,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房子年久失修,但现在没人维修。第二,超负荷使用,原来是一家一户,现在要住七八户人家。第三,这些老房子都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很难厘清权属关系。提篮桥监狱需要保护,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实施,看法就众说纷纭了。专家们既不同意政府卖地、大规模重新开发,也不同意居民全搬走,留下空荡荡的展览馆。

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增补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二战期间,其附近的摩西会馆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两万多名犹太人逃难到上海时主要就居住在这里,现在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许多犹太游客访沪的必到之处。区域内德文招聘的商店和奥地利式露天咖啡馆鳞次栉比,令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称。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表示,除了提篮桥地区,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在二战中聚集过的地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展示的都是扭曲和杀戮,只有提篮桥展示的是友谊、阳光、生命。犹太人聚居地纪念活动中,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虽然已经92岁高龄,到了故地,无需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他动情地告诉周围人:瞧这间房,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边说着,眼泪掉了下来:“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

与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是曾经被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和邹容。他们因为《苏报》案被囚禁在此,章太炎得以出狱,邹容却病死狱中。任弼时、张爱萍、江上青(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革命先辈也都曾被秘密关押在提篮桥监狱。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包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香港“总督”田中久一、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人。1946年初,盟军在提篮桥监狱设立军事法庭,审判了47名日本战犯,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的战犯审判场所。

材料4:

旧城区的复兴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抢救、延续。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街区则是城市的年轮,深深地镌刻着城市的记忆。旧城区的老屋旧居虽然承载了城市的文化基因,但在现代化的机器面前却十分脆弱。旧城一旦坍塌将无法重建,这不仅是建筑的坍塌,更是城市文化的断层。一个只有摩天大楼丛林,没有厚重、深沉的老街区的城市无疑是乏味的,同时也会因缺乏底蕴而变得浮躁。

旧城区的复兴不仅是回复它的活力,还要考虑复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旧城区的老屋旧居对抗的最可怕的不是建筑的衰老,而是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旧城区现在一般都处于城市较好的地段,寸土寸金,被各种利益集团盯上是在所难免的,利益的博弈可想而知。

当外国游客询问街头上的上海路人,“到哪里寻找老上海”,答案是田子坊或新天地的概率基本一样。1998年12月,田子坊艺术街在泰康路揭开序幕;1999年2月,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上海新天地”工程开工。两者差不多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的,间距只有约3公里;两者在上海城市的更新模式上都具有“由拆到留”转折点的意义,两种新的改造模式从此建立,更掀起了沪上怀旧风潮。

新天地所处太平桥的地区是位于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南、马当路东和黄陂南路西的一个独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街区。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石库门最早是富商、地主、官绅的居住之处,随着城市的变迁,逐渐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住所。石库门承载了太多关于上海的记忆,对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0世纪90年代末,卢湾区政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署《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实施改造,美国SOM公司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整个改造计划占地52公顷,分为新天地、翠湖天地、企业天地三部分。新天地为首期工程,已于2001年6月竣工,次年全面开业。

新天地是政府和开发商联合进行的大规模旧城区开发,其中原住居民不参与开发建设。瑞安集团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获取开发权,并与卢湾区政府采用“市场运作、政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建设,项目耗资14亿。高昂成本使改造后的“新天地”注定要将原住居民“置之度外”。新天地建成后在运营中不断调整定位,转变功能,每次转变都是一次飞跃。新天地的改造无疑是旧城区复兴的一个典型。

当石库门蜘蛛网般的电线、厚厚的灰尘被清理掉时,石库门的上海符号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穿梭于新天地朴素而宁静的里弄中,看到江南传统石头门框、乌漆门、坡屋顶与西式阳台、老虎窗相得益彰时,不得不赞叹石库门的魅力,也不由得畅想一番当年石库门中的生活场景。

旧城区本来就是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保护旧城区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复它的活力,在城市中重新发挥其功能。新天地重新对石库门的功能进行定位,将石库门从居住空间转变成了商业空间。石库门深厚的老上海文化底蕴为其向商业功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而现代人对老上海生活场景的向往为石库门的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奠定了市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新天地是文化与商业嫁接的一个典范。新天地弄堂里的人头攒动,加上屋内的灯火阑珊,令人陶醉的爵士乐,可见其活力不减当年。当黄昏临近,与三五好友坐在店外遮阳伞下,痛快地喝上一杯德国生啤,或者吃上几块法式面包,旁边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服务生……好像这一切天然就属于石库门,属于上海。

田子坊是位于上海思南路东、瑞金二路西,建国中路南、泰康路北的一片民国时建造的街区。田子坊给人的感觉非常朴素,甚至有些破旧,但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气息,完全就是一个鲜活的上海生活博物馆。在田子坊,楼下是别致的小店,抬头一望,空中还晾着衣服,蜘蛛网般的电线随处可见,厚重的铸铁下水管强烈地冲击着视觉……一切都很朴实,没有遮掩,但却很和谐。相比新天地,田子坊在复兴中进行了另一种探索。

田子坊的发展主要源于民间资本推动。开始并不被政府重视,发展中几经拆除危机,最终民间力量获胜,得到政府认可。田子坊并没有像其他旧城区改造一样将原住居民搬迁出去,而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场景,引进了都市休闲功能,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人士、都市潮人、私营业者等新阶层的进驻,创造了一种新型邻里关系。新阶层的进驻不仅优化了原来的阶层结构,而且引进了现代都市文明,为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原住居民也分享到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成果。田子坊的一些居民将底层楼面出租,穿梭在田子坊的里弄中,工艺品店、饰品店、服装店、酒吧、咖啡店……琳琅满目,这无疑增加了原住居民的经济来源,增强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保障。同时,这种对原住居民利益的关照,也减轻了街区改造的阻力。

田子坊厚重的砖墙、浓烈的色彩、暴露的管道与电线……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幅暖色调的油画。田子坊虽然处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但却闹中取静,深深的弄堂阻挡了都市的喧嚣,正好为艺术家构筑起一个清静精神家园。也许田子坊天然就是艺术的,是艺术家抒发灵感之地,知名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的工作室相继进驻。众多艺术家的聚集,一方面在田子坊吹起了一股文化艺术之风,增加了田子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凭借艺术家这个精英团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田子坊也名扬海内外,吸引着全球众多文化、艺术名人和观光者的到来。

如果说新天地“重构”了石库门的街区功能,创造了一片新天地,那么田子坊则是“保留”,包括建筑、街区的保留,最重要的是将生活在这个街区中的阶层保留了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阶层在某个空间所发生的事,田子坊这种创造式的保留,才使得这个阶层在这个街区中的故事得以继续延续,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才得以在现代都市空间中绵延。也许正是田子坊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光顾。

2005年4月,田子坊被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形成保护历史风貌、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和谐共存新模式。

材料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诗句怎会如此诗情画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诗句怎会如此含意隽永?遗憾的是,一些曾曾孕育无数文人墨客深情诗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渐渐消失。如果我们的后人,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我们何以向历史交代?旧城改造,必然意味着推倒重来吗?如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今年来始终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这些年的大拆大建、大兴土木,使太多城市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我到外地出差,不论身在何处,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某委员表示。现在的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条高度同质化、缺少独特性的道路。2003年10位院士专家,曾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旧城改造”的政策建议。十多年过去了,“千城一面”还是让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机。许多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标志,寄希望于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变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有委员在不同城市见过数个版本的“山寨白宫”后感慨:“这实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剧”。某建筑学家感慨,在欧洲很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有代表委员认为,在许多大城市,旧城区一般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多位于房地产商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旧城改造变成了大拆大建。一些代表委员将之归为某些领导者热衷政绩工程,而将文化遗产视为城市规划的包袱和障碍。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已超5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攀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此种状况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的和谐共生?

面对城市的快速进程,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危险而紧迫的关键历史阶段。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应关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创造城市文化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排斥对齐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恰好是最好的保护。2007年9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在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观点。“积极保护”,即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和环境,新的建筑可以并且也需要创新,但应遵从建设的新秩序,而不是“就建筑论建筑”、“就保护论保护”。“整体创造”,即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调节,追求城市组成分之间成长中的整体秩序,把各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化建筑的个别处理为整体性创造,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风范,又使新建筑赋有时代风貌,实现有机更新。

材料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一题、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10分) 要求:语言精炼,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10分)

查看答案
问答题

2015年上海公务员《申论》 真题A

注意事项

【考生须知】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

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谢谢你的合作。祝你成功!

给定材料

材料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公众愿望不断升级,社会诉求不断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难度也更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十分迫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依法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导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

2014年,上海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础建设”列为头号调研课题、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础建设”是事关上海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大事,要集中力量、扎实调研,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摸清情况、理顺思路,拿出政策举措,真正解决基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课题调研组足迹遍及全市,把社会各界的目光引入位于社会架构最底座的“基层”,也把社会治理推到“全民议题”的高度,让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公众参与讨论——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材料2:

2014年的上半年,“85后”居委干部小卫发觉她这个行业的“风向”变了,“最近想来社区工作的人不少,打招呼的、探路的都有。”小卫所在的“基层”,对年轻人来说不再是不可接受的择业方向。

小卫是沪上较早上岗的大学生居委干部,他们当年的选择曾引发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今年,随着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调研组深入社区,一批长年奉献社区的“小巷总理”和社区工作资历已经不算浅的“小卫们”纷纷进入公众视线。5年前,居住在徐汇区某街道××苑的小卫,以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身份投身小区居委岗位。每月拿着1200元左右的津贴,小卫开始了远比想象中艰难的职业生涯,“一开始负责调解工作,经常上居民家劝架,看着居民在眼前骂来骂去,呆若木鸡。我年纪小、人头生、脸面薄,居民根本不买账,被甩耳光的事也遇到过。”

社区工作有难度、有压力,收入微薄、职业前景不明。最早的那几批大学生居委干部留下来的不多,小卫坚守岗位,不断摸索实践,慢慢在社区站稳脚跟。小卫的坚守换来了居民的信任,她先是被选为居委会主任,后来又被调任到规模更大的梅陇×村任居民区书记。随着居委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年轻居委干部的雇用、培育和留任问题被提上台面,市委一号课题调研组也曾向小卫征询意见,了解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涨薪水、给编制、开拓晋升空间、创造社会认同,提各种建议的都有。虽然调研还在进行中,最终的‘留人方案’还没出台,但社会对居委干部的态度已经不同了。这个行业和所有行业一样,有前景,不怕没人气。”小卫说。

2014年7月以来,闸北区拆违办拆除违法建筑的平均周期从15天下降到3天至5天。区拆违办负责人说,拆违部门最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原因是不久前上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一线工作者从中找到了“法律保障”,破解了很多一直困扰拆违的瓶颈。

“违法建筑拆不完,最大原因是新的违法建筑生生不息。根据《行政强制法》,强拆违法建筑要按法定流程进行,处理一桩违建拆除案件至少要半年。等这么久,违法建筑早成型了,而一旦投入使用,拆除成本会直线上升。”区拆违办负责人介绍,没有一套快速拆除在建违法建筑的执法流程,拆违工作就跳不出“还旧债,欠新债”的循环。《实施意见》以《城乡规划法》、《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上位法为依据,明确提出依法立即制止正在搭建的违法行为,快速查处拆除正在搭建的违法建筑。一线执法人员因此可以“挺直腰杆”,“以前没有保障,不敢作为;现在,心态完全不同,敢主动作为了。”《实施意见》还要求整合其他执法力量,用多种手段治理违法建筑。“据我了解,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操作细则出台。比如,对利用违法建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拆违部门可以通知供水、供电、供气单位停止提供服务,其中所涉及的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将会明确。”

为中学生做职业生涯培训、帮居民区创建特色楼道、为“失独家庭”做心理慰藉、打捞黄浦江垃圾、组织社区居民创作戏剧、在动拆迁小区组建居民议事厅……在闵行区W镇,做这些事的不是政府和居委,而是社会组织。深入社区,基于现实需求开发“贴地气”的服务,已经成为沪上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

2013年,闵行区W镇“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镇政府签约,受后者委托,引进、培育、管理和运营该镇的各类社会组织。现在,“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经为W镇引进和培育了12家“草根组社会服务组织”,这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全部由W镇的社会组织开展,办得有声有色。

2014年4月1日起,上海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放开直接登记。这四类组织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必像从前一样寻找业务主管单位,也就是俗称的“婆家”。W镇“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肖的感受是:“免找‘婆家’,流程上方便了很多,今后这几类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活跃度一定会大大提升。”

材料3:

上海市嘉定区T村是全国农村治理的先进村,2008 年被授予“全国农村民主管理第一村”的光荣称号,2010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T村是个典型的上海城郊村,全村375户,有8个村民小组,本村户籍人员1314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T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兴起,外的农民和其他务工人员纷至沓来,外来流动人员近4500人,远远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在全国优秀党支部书记老苏的带领下,近年来T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推进、完善、丰富农村基层民主,探索出一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村提高村域治理的有效性,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村民幸福的新路。他们在基层党建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尝试。

为实现“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目标。T村党总支在外来人员中建立了“新村民党支部”。2012年又提出“把党的组织建在百姓家门口,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突破了过去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做法,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并注重优化组织结构,如“老中青”党小组的创立,即以村民小组为阵地,把村委干部、老龄党员、年轻党员三支队伍,优化组合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党小组,实现了年轻党员和老龄党员、村党总支和企业党支部、本村党员和新村民党员之间的联动,较好地发挥了各个年龄层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T村党总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建设和谐幸福城郊村为目标,先后建立了党员学习、群众走访、党内监督、党支部评级等24项党建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员学习、党务公开、党员亮牌等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T村党总支对下属支部实施分类管理工作,即根据党支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星级”的评定,分别设立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五星级党支部。主要评定标准是按照党支部工作制度健全规范、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学习宣传阵地作用的体现、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监督考核机制的完善、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群众的满意等几个方面的实效和业绩。此外,还出了“五个平台”,即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党员议事平台(党员议事会)、党员管理平台、联系群众平台、廉洁自律平台。设立了“五个先锋岗”,即“社区服务先锋岗”、“群众联系先锋岗”、“形象展示先锋岗”、“卫生监督先锋岗”、“文明宣传先锋岗”,把抽象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标准。这些创先为提高T村的社会治理绩效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材料4:

上海浦东新区B镇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城郊结合镇,居民的来源比较复杂,需求多元,无论是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还是从生活服务到文化娱乐,或是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居民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紧靠政府的人、财、物已难以满足居民需求。近年来,B镇大力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机制,形成了“政府牵线、社会参与、群众评价”的公共服务格局。作为政府服务的补充和完善,目前引入的服务内容包括老年人助餐服务、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家政服务。未来,政府还将扩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通过搭建更广泛、更全面的平台,运用市场机制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生活家政等多方位的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B镇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实现社区自治与共治的结合,将“1+3”社区管理机制,即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单位组织、区单位党组织和居民区党组织相结合,逐步向“1+5”社区管理机制转变,即将社区事务工作分站和社区警务站吸收进来。目前,又拓展至“1+X”社区共商共议机制,将社区单位和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扩大基层组织的参与面,提高构建和谐社区的能力。通过近几年卓有成效的探索,B镇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网格化综合管理之路。以群众需求为直接服务导向,以”全覆盖、全参与、全气候、零距离、马上办“为基本要求,建立起”一个平台、一支队伍、四级管理“的工作架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一个平台,即社会网格化综合管理指挥平台,是一个信息收集、中转、下派的枢纽指挥平台,指导、协调、督查、考核网格工作,指挥重大事件的处置。一支队伍,即在全镇范围内组建一直由公安、城管、交警、工商、安检、消防、食药监、房管、规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综合管理队伍,并将人员力量下沉到网格,实施实体化运作,负责网格区域内的执法管理和各类问题的处置。四级管理,即镇级(领导小组,指导指挥中心工作,研处重大事件、保障网格管理的人财物)、中心级(包括网格内的综合管理队伍,对网格内重点人、事、物、场所实施管理,努力将隐患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单元级网格(网格内的村居委、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及时掌握小区内重点人、事、突发事件、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将情况报送网格或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属地化发现优势,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单元级网格)。通过单元级网格发现优势与三大网格力量支撑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实现社区自治与共治的结合,使之成为现代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材料5: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并具有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当前社区管理服务任务重、难题多,在居委会组织推动下,一些居民小区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群众用民主协商自行解决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社区宠物犬扰民的问题由来已久,2011年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该条例对于市民饲养宠物犬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对饲养的犬只实施狂犬病强制免疫,禁止个人饲养藏獒、罗威拿犬、法国狼犬、德国牧羊犬、英国斗牛犬和土佐犬等烈性犬以及具有上述犬种血统的杂交犬只;城市每户限养一犬;犬只外出必须挂牌束带;即时清除犬只排泄的粪便;禁止携带犬只进入办公楼、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候车(机、船)室、餐饮场所、商场、宾馆等场所或者乘坐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等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条例实施以来,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治理效果。上海市民饲养宠物犬的行为习惯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宠物犬随地大小便、犬吠扰民、遛狗不栓绳等现象依然随处可见。

本市某小区居民养狗较多,扰民问题比较突出。小区路面上随处可见的狗粪引起居民的不满,甚至有一户居民把死亡的狗偷偷地埋在小区的大树下,清明节给亡犬祭奠烧纸。这一举动被居民发现后到居委会举报,要求迁出安葬。居民区书记在反复做工作后事件总算得以平息。事后他一直思考如何化解因养犬导致的居民矛盾。他首先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了小区居民养狗的总数。在宣传文明养犬的基础上,他精心准备了一次“狗狗家长会”,通过楼组长请养犬的主人参加,80%的“家长”出席,大家相互认识,交流养狗、保持环境卫生和减少扰民的经验。同事居民委员会准备了如狗粮、清理粪便的小铲等“礼物”,赠送给“狗狗家长”。会上行程一致意见,每年3月、11月召开“狗狗家长会”进行交流,举办狗狗跑步比赛等活动。半年后,“狗狗家长会”形成了《文明养犬公约》,倡议“遛犬注意环境卫生,随身携带方便袋,及时清除犬只排泄粪便;遛犬时间避开居民早晚出行高峰,小区主干道不能遛犬”。最终,养犬扰民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材料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大量导入,上海出现了一些发展规模达到中小城市水平的新市镇。这些镇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财政收入、地域面积、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需求等方面均已达到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也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管理重心下移”、“属地化管理”的推动下,大量事务性工作被下放到街镇。责任明确分解在基层。特别是大型居住区建设后,城市化管理区域迅速扩大,人口大量导入,社会治安管理、道路河道保洁、小区物业监管、生产安全监管等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科普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以某区G镇为例,目前有10个村、69个居委会,公共服务受理工作主要由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承担,“一门式”服务的内容扩展到了16个大类,190个受理项目,对应20多个上级主管单位。此外,该中心还承担着全镇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城镇失业人数控制,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和就业安置、公益性劳动组织的管理、征地农民落实社会保障等职能。但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大多未达能按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有效配备,仍停留在过去较低的镇域规模水平,导致基层力量短缺现象较为突出,与辖区内大量服务人口的需求产生严重的供需矛盾。区政府部门和镇政府即条与块在执法问题上责、权不统一。条线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分工明确,但地区治理尤其是大型居住区社会治理的综合性很强,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大力配合。目前,条线在块上的单位有司法所、规土所、房管所、派出所、工商、税务、食药监、卫监所等区级单位派出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的条块关系、政事关系、事权与财权关系,最终都会落实到块上,但镇政府对这部分工作大多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的匹配。基层政府在整合各条线部门力量做好本地区的综合治理方面缺乏抓手。在执法方面,块上无执法权但需承担主要责任,造成目前基层执法难问题日益突出,主体执法部门难作为现象比较明显,对综合执法依赖性较大,执法部门独立执法的力量薄弱。在综合执法过程中,相应的专业人员较少,如安全生产、城市建设管理、食品安全的专业人员在镇政府部门中所占比例很少,甚至缺位;此外,作为条上的执法单位,派出所警力常常缺乏,造成镇协管员补充警力共同执法的现状。由于行政执法条块联系不紧密、责权不对等,区下派的执法部门虽有执法权,但管不到边;镇的小站(所)没有执法权,却要承担管理责任。在决策方面,镇政府决策协调权力有限,项目审批程序多、周期长、流转慢,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随着大型居住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居委会数量剧增,目前主要负责社区管理的机构是镇政府的内设机构“社区办”,人员配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常管理的对接需求。基层单位在推进各类工作过程中,协调相关部门是最为耗费精力的环节之一,而镇域委办局的沟通和协调缺少一个有力的“中间者”、“牵头人”,出现了协调问题没有人接、工作没有人牵、机制没有人推的情况。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由于没有编制,窗口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是各条线派遣人员,业务由涉及的各条线分头落实,所以给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都带来难度。目前解决基层机构管理职能与人员配置结构性矛盾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政法购买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主要有年薪制人员、协管人员、合同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聘用人员以及借调人员等。这部分编外人员数量相当庞大,各乡镇、不同部门对其管理也没有相对统一的规范,没有适当的制度约束,管理主体不明确。在人员招录、薪酬、考核等方面也缺乏统一标准,存在进人随意性大、同工不同酬、人员队伍老化、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以及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材料7: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络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确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疾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第五题、阅读给定资料,以“创新社会治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赋分说明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给定资料】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人口的集聚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地拉近了,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的同时,不但造成土地价格髙企、社会成本高昂、债务风险高悬的“三高”现象,而且出现房地产入住率过低、人城农民待遇过低、被征农村土地补偿过低的“三低”现象。如何在城镇化推进中降“三髙”提“三低”,既需要城镇化顶层设计,也要求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化。2013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这样形容新一轮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全国人大常委认为:新型城镇化要避免“房地产化”和农民“被上楼”,新型城镇化必须强调人的城镇化。

3.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向周边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也势必引发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但这并不代表城镇化就是不要乡村——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若没有了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与城镇、农业与工业必须而且必将长期共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日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一个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热议和关注。“乡愁是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工业化勿忘美丽中国,城镇化勿割断乡愁。要高楼大厦更要青山绿水,看得见过去才能摸得着未来,乡愁是真正营养。”希望在城镇化的同时呵护记忆:“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曰新月异。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定只是缺乏传统延续的街区。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

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0多个提出要打造“国际大都市”,由此造成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尤其缺少小城镇,致使城乡脱节,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受限。同时,为顺应建设“大都市”的需要而掀起大规模的“扩城”和“旧城改造运动”深刻地改变了城镇的面貌、功能与生态,很多大城市沉醉于修建“地标性建筑”如摩天大楼、大广场、大草坪以及宽阔的景观大道等等,追求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在很多城镇,看到的几乎是“同一张面孔”,即商业化的街区、时髦华丽的外表、现代化的建筑设施,以至于当下,如果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置身某个城镇,真的很可能睁眼与闭眼同样迷茫——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像是在A城,也像是B城,或是C城、D城、E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2012年2月24日在深圳举行的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上呼吁,在未来20至30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注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立即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那么可能在20年,或者在30年之后我们将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度。

4.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城市以其更大的聚拢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流人其中,使小城市规模难以扩大,从而形成难以解释的“两极分化”趋向。“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人口以特大城市为主,城市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巨型城市和中等城市。以北京市为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8%,相当于新增了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人口。

随着大城市人口膨胀,我国“城市病”综合症候群巳经显现,成为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各大城市“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城市病”将成为影响城市和谐稳定的关键隐患,加强城市治理刻不容缓。

5.我国城市住房需求持续增加,高房价问题甚至已向小城市、小城镇蔓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郑州市房价一路上升,虽然在国家宏面调控政策的干预下,房价上涨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房价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上半年,郑州市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7845元,其中,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6269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184元,同比涨幅23.28%。

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城市是消耗能源资源的最大主体。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却消耗着全球75%的资源。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一个阶段。近年来,水荒、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城市还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低以及城市开发建设随意性大、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城市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不足也令人担忧。寒潮袭来,便有不少城市水表冻裂、水管冻爆。到了夏天,又有许多城市遇雨即淹、逢雨必涝。许多城市地上、地下管线网络高负荷运转,部分设备设施老化,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次生、衍生灾害。

6.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污水、废气等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其中,机动车污染尤为严重,酸雨状况也不容乐观。近期,各地雾霾情况增多。与雾霾天气相伴的是交通拥堵和打车难。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空气不好,打车的人多;能见度低,造成交通拥堵,出租车司机不愿意上路,空车拒载成了家常便饭,更有上万辆出租车窝在路边“躲活儿”;这种情况促使人们想买车……结果车越来越多,排放物越来越多,雾霾天气也就越来越多。

我国城市交通堵塞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全国各大城市主干道往往车满为患,寸步难行。据北京市车管所统计,北京市机动车不仅保有量惊人,近几年增长速度也异常迅猛。在2003年8月、2007年5月和2009年12月,北京市汽车保有量相继突破200万、300万和400万辆大关。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道路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凸显。同时,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停车位缺口也越发明显,停车越来越难,停车难加剧了乱停乱放、乱停乱放直接导致“稀缺”的道路资源被进一步占用,交通堵塞也越发严重。交通拥堵给市民丁作、生活和出行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7.联合国人居署和亚太经社理事会《亚洲城市状况2010~2011》调查报告称,还将有1.5亿中国人在未来10年间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转换、身份转换。这提示我们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引领经济增长的门槛节点,未来10年是中国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在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几亿农民走出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这些人虽然走进城市,却并没有真正融人城市。”某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表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进步,这一矛盾越发明显。一方面,新一代农民工在思想意识上更加青睐于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候鸟式”的迁徙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大量的农民工选择了在城市扎根,将家庭带到城市。然而,城市对农民工持经济吸纳和社会拒人的双重态度,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截至2012年,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五项基本社会保险的比例仅为14.3%、24.0%、16.9%、8.4%和6.1%,参保率仍较低。农民工基本不能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也没有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

8.最早的城市病出现在200年前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大量“农民工”聚集在贫民窟里,排放的污水使经过曼彻斯特的艾尔克河变成臭水沟。法国学者保尔*芒图注意到,“蒸汽机使无穷的烟云飞翔在这些黝黑的工业城市上空”。狄更斯更把浓浓的黄烟形容为“伦敦特色”。当时英国政府的调查报告显示,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居住在贫民窟的大批“农民工”体弱多病,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嗜好,社会极不和谐。

英国的政治家们逐渐重视环境问题。1843年,议会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10年后的195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更为全面的《大气清洁法》,禁止排放黑烟。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把英国城市病的根源看做是“市场失灵”的结果,那就是“城市为工业利益集闭所支配,企业家生产与赚钱的内在驱动使得他们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问题”,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政府从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1831年英闰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不仅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治理贫民窟、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职责。如今,伦敦已经彻底摘掉了“雾都”的帽子,成为环保的领先者。

那么治理“城市病”是否一定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严厉管制呢?2012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数学家埃尔文*罗斯与罗伊德*沙普利。他们提出有趣的理论“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就是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调整游戏规则,可以使市场机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模式发挥作用。这种经过“精算”后的市场机制同样也适用于城市治理。

1907年,纽约率先给65号汽油驱动的出租车安装了计价器,这是第一个“设计好的出租车市场机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由于出租车门槛低,失业人员一窝蜂涌向这个行业,导致恶性竞争。于是1937年纽约市颁布法令,将出租车数量控制在13566辆,并一直保持到现在。由于汽车数量固定’纽约出租车也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拒载”现象。而如今,又有两项新规则出台’使市场机制更能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一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叫车公司”的出现。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了一家典型的名为“乌博”的叫车公司。它主要由统计学家和T程师组成,他们研发了移动叫车软件,从乘客处收集数据,开发出能预测需求的精确算法,不断满足乘客和司机供需双方的要求。在用车高峰时段提高价格,直到供需平衡为止,以保证客人任何时候都能租到车;而只要你愿意付费,出租车可拉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二是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在美国,出租车可以直接使用信用卡支付。到达目的地后,如果乘客选择信用,司机在仪器上操作一下,刷卡机上就会显示并扣除路费。2004年,纽约出租车和轿车委员会决定,任何在纽约行驶的车辆必须安装车载GPS系统和信用卡系统。一开始,这一做法遭到出租车司机的强烈抵制,但经过多年实践后,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司机们终于认识到,所谓“打车难”并不总是出租车司机的“卖方市场”。一旦经济萧条,没人愿意打车才是最糟糕的,而一个好的、公平的市场规则才能真正保证司机的稳定收益。

9.2013年8月30日,李克强总理邀请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大家座谈。座谈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事实上,突出统筹城乡,保护农民利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漠视统筹城乡发展,盲目追求高速城镇化,不仅造成日益严峻的“城市病”,也会带来日趋严重的“乡村病”。大城市近郊的一些农村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污染严重,致使河流与农田污染事件频发,一些地方“癌症村”涌现,已经危及百姓健康甚至生命。“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背离了城镇化的本意。

10.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某课题组首次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完成对山东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的调查。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约2.48亿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户均近1亩,人均220多平方米。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宅基地、街巷用地、空闲地等有巨大的整治潜力。测算表明,像山东禹城市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在46%~54%,可净增耕地率13%~15%。经综合估算,在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下,全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达1.14亿亩,大约相当于5个北京城面积。有专家指出,在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特殊的用益物权,以保障农民居者有其屋。大量宅基地随老人去世或人口转移进城后长年废弃,致使“有名无益”。农村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拆旧、不占内不占等情况,导致空心村问题突出。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针下,亟须深化土地制度创新,探寻盘活存量之策。

11.农村留守老人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而产生的一批群体,这部分群体,因家中子女进入城镇经商、务工,晚年养老比较困难。《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年)》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巳接近50%,2013年将突破1亿人。农村“空巢留守老人”规模庞大,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而这些老龄化的人口大多是以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份存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他们当中许多人存在孤独、苦闷、抑郁甚至厌世等心理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丧失从事高强度工作的能力,农村留守老人从生产劳动上获得的收人有限,他们从种菜、养鸡等劳动强度低、收人少的劳动中获得日常生活费用。在劳作之余,还要照料留守在家孙辈的日常起居,监督孙辈们的学习,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留守老人在经济上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收人和子女供养维持生活,但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一般都不多,留守老人的总体收人较少。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达到农村居民的人均水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的纯收入低于我国2011年确定的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最新贫困线标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普遍保留着家庭养老的习俗,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中主要的养老形式。然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青年人离开父母进城务工,常年在外不能冋家,对留守在家的老人的照料严重缺位。农村存在的“敬老院”和“五保户”的养老形式’由于财力的问题,所能容纳的养老人数有限。虽然,从2009年起,国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较低,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步履艰辛,效果不尽人意。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平时靠电话和子女联系,闲暇时主要靠聊天、看电视、玩棋牌、蹲商店等方式打发时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需要,留守老人对健康医疗的关注比其他方面更多一些。部分留守老人身体情况欠佳却不能及时就医,造成“小病拖、大病扛”的问题。

12.农民工是传统农业社会流动到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逐步提升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完成一个从农业人到工业人、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逐步提升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即完成所谓的社会经济融合,是农民工社会融合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而完成从农业人到工业人、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不但包括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还包括政治融合、社会权益的融合以及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城市社会成员身份的转变。

一项针对G市的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1.6%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甚至达到12小时以上;52.丨%的农民丁.月收人在1300~2000元之间,只是达到或略高于G市最低工资水平,却远远低于G市平均月工资4101元;近90%的农民工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或者民工宿舍,基本上和市民隔离开来。近70%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任何城市管理活动,包括政治选举;有63.5%没有机会参加职工大会对本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71.6%没有加人过工会、党团组织或其它组织。在受访的农民工中,有56.7%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46.3%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子女教育方面,农民工的孩子也不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大多被公办学校设立的种种高门槛拒之门外,受访者中只有24.1%的孩子进入了G市的公办学校读书。8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身份仍是农民而不是城里人,或者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处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

13.2012年,Z市外来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2.9%,城市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促进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相互融合的目标,Z市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努力。率先在全国实施流动人员积分管理制度,目前已有近3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转为城市户籍或人读公办中小学。建立户籍居民与异地务工人员平等共享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孵化、职业介绍、就业推荐等“一条龙”服务。先后有100多万人次参加了在岗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薪酬保障、欠薪追讨等机制,2010年至2012年共为异地务工人员追讨欠薪超过1800万元。

Z市扩大了在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中竞争选拔公务员和村官的比例,增加其平等参与社会建设管理的机会。2010年以来,在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中选拔了41名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市委全会邀请了包括10多名外来人口代表在内的12类50名代表列席,努力促进“党心”与“民心”的同频共振;在2012年的市人大、政协换届中,从外来人口中选举产生了4名人大代表和8名政协委员。稳步推进农村社区政经分离,建立健全村(居)建设协调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引导全体常住人口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

Z市引导外来人口积极参与“慈善万人行”、全民植树、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增进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支持外来人口文化活动,比如“三个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成员都是镇内企业的异地务工人员,自2004年成立以来,开展免费演出超过400场,观看人数超过60万人次。从2011年9月起开展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养性行动,其中专门配套了新老Z市人融合行动,进一步破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和心理隔阂。连续多年开展“同是Z市建设者”和“技能人才”等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表彰各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1000多名。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新老Z市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异地务工人员的社区参与度。

1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答题要求】一律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上。

一、根据“给定资料1~3”,说明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简要概括“城市病”和“乡村病”的主要特征。(15分)

要求:表述准确到位,语言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300字。

2.结合给定资料,谈谈治理“城市病”的国外经验。(1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言语精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三、阅读给定资料,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提出对策。(1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过2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G市为例分析当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基本现状,并概括Z市为提升外来人口融合程度所采取的措施。(15分)

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流畅。字数不超过300字。

五、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查看答案
问答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2013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华丽转身》的评论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开展,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向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

2.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这既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动。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务院明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方案同时明确了上海自贸区五大主要任务,其中首要任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

广东省被列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地区。2012年5月,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试点的请示,请求国务院授权广东停止实施和调整部分行政审批事项。2012年8月22日,国务院第214次常务会议决定批准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进行先试先行。此后,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认定广东要求改革试点的行政审批中,有25个项目是由法律规定的,需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同意广东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和调整这些行政审批。2012年12月25日,关于授权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草案,摆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案头,提交审议。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广东省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

广东省政府此次希望改革的行政审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停止审批的项目,共20项,其中15项停止审批后,将交由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如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乙级和丙级资质认定、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等;营业性射击场立项审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审批、修理计量器许可等5项,将通过现有的其他鉴定措施、备案、检验程序等进行管理。另一类暂时调整的5项行政审批项目,均涉及审批权的下放,如法律规定由商务部实施的自动进口许可下放到广东省政府和设区的市政府;由广东省政府环保部门实施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检测,下放到设区的市政府环保部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自2011年8月启动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取得了突破,共向社会转移了22项职能事项。2012年,顺德区政府拟转移的职能的重点在于经济和民生领域。13个区属政府部门拟向社会组织转移76项职能,为配合职能转变,在审批集中、精简后,部门的内部体制、运行机制、职能转移等方面需要做相应的改革。在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试行了三权分离制度。该局建立了政务决策机制,组建了高规格的政务咨询委员会,还同时新建决策事务科,以决策事务科为决策平台集中行使决策权。不仅如此,该局还重新优化内部机构;并调整镇街分局职能,定位为执法部门,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机制。

顺德区还全面推动协同治理,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上取得了突破。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以社会化为导向,全面推动协同治理”是一项重要举措,顺德区在政府部门的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有关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行政审批及其他行政管理事项移交社会组织履行。各部门制定向社会组织转移审批服务项目与管理事项的目录,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行政审批和服务。

3.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于21世纪初,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01年以来,国务院部门已分六批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占原有总数的69.3%;31个省、区、市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8.2%。多头审批、多次审批、交叉审批、重复审批的情况基本改善,方便了群众办事,减轻了群众和企业负担。

2013年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扎实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9项任务。此后,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一批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取消或下放了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334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成效不断显现。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加快改革与调整结构叠加的效果,超出人们预期。

北京的邢先生在公司负责企业注册,他告诉记者,过去,注册一个公司,光验资、执照、税务等费用就得花8000元。今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后,只需花30元。“费用降低,节约了企业成本。”

10月31日,贵州一家制药公司向省丁商局提交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变更的材料,当天就领取到了新的营业执照。在此之前,此类注册登记的行政审批时限为5至7个工作日。从今年8月开始,贵州省注册登记类中的绝大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一审一核”改为“审核合一”,只要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当场就可办结。

3天之内办好一个营业执照,这是在广东深圳打拼了十多年的个体户杨先生以前不敢想象的。前年,为了给自己的餐厅再开一家分店,他去工商部门来回跑了近半个月。如今,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启动商事登记改革试点丁作后,3天办好一个营业执照成了现实。这源自于今年3月深圳、珠海正式实施的商事登记改革。改革后,以往复杂繁琐的注册登记程序只需一张表格、一项申请、一套材料和一批证照,整个申请、审核流程一个上午即可全部完成。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部门的一场“自我革命”,审批权是政府职能中的支柱性权力,必然是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核心因素,但也因为如此,要简政放权谈何容易。有的地方搞数字游戏,把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合并成一项,达到减少审批事项的目的;还有的改头换面,将行政审批改成“登记”、“核查”等,换汤不换药。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5月13日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时间长达6~10个月,这显然会影响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要下决心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会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要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也就是说,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这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

5.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管制放松的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在许多管制领域引人了市场机制,其效果非常显著。有人估计,美国完全取消了航空领域的管制、大量取消了铁路和电信的管制、加上有线电视、经纪业等领域的改革,管制放松改革的收益每年估计在358亿到462亿美元之间,而未实现的收益也有200多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有很多方面原因,放松管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特别是面对日本经济日渐低迷的困境,日本政府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1996年日本政府出台的放宽限制的具体计划有1797项之多。

6.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言,我国政府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空间仍然存在,审批事项仍然偏多,审批方式仍然繁杂。目前中央层面仍有10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地方政府层面还有1.7万余项。下一步,还应继续探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搞活微观经济基础,增强市场主体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动力和活力。

然而我国有些地方政府行政审批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了促进当地风景旅游业的发展,某市2004年修订的《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要求政府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城市绿化总体目标,并规定:一般工厂的绿地率不得低于20%;化工、印染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T厂绿地率不得低于30%。而为了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制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则规定: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但因生产工艺等特殊需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能否占用城市道路,消防部门的文件说能,城管部门的规定说不能;满足了卫生部门的医院洁净率指标,却通不过消防验收的材料耐火性标准等等。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审批事项,经常互为前置条件,互相推倭扯皮。例如,要获得发改委房地产项目立项审批,必须经规划局审批,出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提供用地规划条件;要经国土资源局审批,出具《建设用地规划预审意见》;要经环保局审批,出具《环保立项意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要经水利局审批,出具《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要经消防支队审批,出具《消防安全评估审查意见》;要经地震局审批,出具《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核报告》和《地震监测环境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报告》;要经人防办审批’出具《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审查批准文件》;要经国安局审批,出具《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事项审批意见书》;要经文物局审批,出具《大中型基本建设文物调查报告》等等。再加上一些审批事项必须有中介组织的认证、评估等,可以说审批环节繁杂、审批材料众多、审批时间冗长。根据被调查的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粗略统计,从拿到土地到各种证件手续齐全,具备开工和预售条件,要经过20多个部门单位层层审批,加盖36枚269次公章。不少房地产开发项目申办审批手续,从拿地到开工,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时间。

这样的例子似乎不胜枚举。某地一个学校为审批一个项目,连续跑了几个月,先后盖了130多个公章,事情仍然没有跑下来。某地企业的一个房地产项目,经历了7个审批阶段、101个审批环节,盖了81个公章,历时1年零8个月。某地一位65岁的老人’为了筹建一个花木市场,在10余个部门间来回“跑”审批,折腾了86趟,盖了100多个公章。某地一位农民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公章,跑了两年多,等手续办下来,市场行情巳经发生了变化。

还有更极端的情况,某企业在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时,工商局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件》为依据要求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当企业向环保局申请环境影响评价时,按当地《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要求需提供项目备案文件,而当企业转而履行项目备案程序时,发改委又要求提供工商营业执照。企业仿佛掉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迷宫里,找不到人口与出口。

某市物价局出台一个餐饮行业明码标价的实施办法,规定辖区内的所有饭店必须改用“新式菜谱”,标明菜名、规格、主料及主要辅料的重量、价格。饭店如果自印菜谱,必须到物价局审批。某市成立了一个“馒头办”,做馒头得经过他们的审批。某大学一法学教授参加过某市一个有关设置行政许可的会议,令他印象深刻:“该市的有关部门试图规定、设立某种商品的销售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而且店面的外墙厚度不得小于25厘米!”该教授说,有关外墙厚度的规定,是想把报刊亭排除在经营者范围之外。尽管这个规定没有最终通过,他还是感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打破“25厘米”的壁垒,尚有一段路要走。

某市专门组织了一次调查。发现一些市直主管部门负责的各项审批,从办事员到副科长、到科长、到分管局长、再到部门一把手,需逐级逐个汇报,部门的内部审查环节繁多,一个审批事项多的七八个科室、少的三四个科室进行审查,每一个环节都要汇报沟通,耗费了申请办理审批事项的企业很大的人力、物力、精力。有的审批事项,需要一个部门审批完成后,才能交到下一个审批部门受理。特别是在一些有审批权的部门内,各科室、各分管领导都争审批职能、争签字权。某市国土资源局,为了平衡各科室、各分管领导的审批权,内部10个科室,都规定有行政审批职能,各科科长都有审批签字权,同时每名分管领导各分管1~2个科室,并负责签字审批。

7.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是在政府领导下由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行使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它除承担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任务外,把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集中在一起统一行使行政审批,实现了政府对行政审批的规范、有效和综合。近年来,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某市政务大厅现有办公面积仅380平方米,目前共进驻16个部门,办件量较少的一些部门均未能人驻,使得有些审批事项无法在政务大厅办理。同时,部分单位的审批事项属于不同科室负责,不同分管领导分头审批,延长了办理时限。个别部门对政务大厅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审批权真正下放到窗口,仅仅将窗口看作是“收发室”,致使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办事效率低,有的还存在“体外循环”,即形式上窗口有审批权,实质上还要冋原单位办理。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应该是具有审批权限的国家正式公务人员。有些部门选派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进驻大厅,但就总体而言,政务大厅36名窗口人员中,近一半仍为临时雇员或聘用人员。该市的政务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而进驻中心的部门大多是行政部门’有的还是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这就使得中心在履行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时力度不够。当遇到不同部门意见相左或设置障碍时,如果互不让步又没有上级出面协调,中心基本无力解决。窗口工作人员从事着比原单位更加繁重的工作,其日常考核评比结果直接影响到各局的年终考核。而目前该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机制和现实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政务服务中心又缺少对窗口部门奖励的政策支持,这就造成部分窗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人员流动频繁。部分窗口单位拥有自己系统内部的专门网络,在实际使用审批系统过程中必须进行二次录人,造成重复劳动,如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质监局等拥有自己本部门内部审批系统,有的和国家各部委系统直接联网。在使用网上审批系统时需在本部门和政务大厅两套系统上分别录人业务办理信息,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业务量和出错率。

8.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很不规范,经营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屡禁不绝、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时有发生,寻租行为不少。这些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对于诚实守信的经营者就是不公平,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象,从而伤害整个经济健康发展。这不仅会影响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影响国外投资者来华投资发展。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染色馒头”、“掺假羊肉”、“毒生姜”等事件接连发生,加重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些虽然只是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但影响恶劣,危害很大。还有环保问题,不仅是重大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环保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对建设项目实行了环境评价制度,但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问题仍然严重,造成一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投人运营后,又因环境问题引发很多社会矛盾。

总体上看,现在我们的产品供应是充足甚至有些方面是过剩的,而服务则存在短缺问题,质量也需要提高。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要把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到“保基本”上来,加快织就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特别是要“补短板”、“兜底线”,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同时,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大力引人社会资本,增加竞争,满足多样化需求。即使是基本公共服务,也要深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创新供给方式,更多地利用社会力量,加大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

由于多种原因,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上项目等需要审批,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巳走上市场化轨道,不需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汰,就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项目,可以批给张三,也可以批给李四;可以早批,也可以晚批;可以多批,也可以少批。这种自由裁量的随意性,不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了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也容易滋生腐败。

此外,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既要处变不惊、按预期的发展目标搞好调控,又要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如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怎么办,物价涨幅超出上限怎么办,农产品供给出现大的波动怎么办。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细,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又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主动开展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权分级管理,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体事项,要尽可能实行就近管理,此外,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职责同构”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规定不明确或规定得比较笼统,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规范性、稳定性不够,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

9.目前,新一轮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新一届政府用“简政放权”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统一到中国梦上来,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强大力量。

2013年全国“两会”以来,对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国际媒体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政府放权对中国私营企业和国际投资者是重大利好,有利于遏制腐败,促进社会公平。

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在世界的注目下坚定地起航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一律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上。

一、结合“给定资料2”,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分析广东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简政放权”?

2.简要回答国务院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授权批准广东省暂时调整部分审批项目?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几个案例,分析我国有些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所存在的问题。(15分)

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结合给定资料,概括某市政务大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20分)要求:分析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对策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35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谈谈政府在转变职能进程中应履行好哪些职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五、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268.6万公里,达到1480.6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净增478.1万门,达到43906.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11233.8万户,达到182869.8万户;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899792.0Mbps,同比增长36.7%。

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同比增长2.0%;手机网民规模达46400万人,同比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78.6%;农村网民占27.9%,规模达16500 万人,同比增加908万人。韩国、日本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83.0%、79.0%。

行测,历年真题,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1)2013年6月,全国城镇网民比农村网民多42556万人

(2)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比2010年6月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3)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每半年较前期都有所提高

  • A.0个
  • B.1个
  • C.2个
  • D.3个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268.6万公里,达到1480.6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净增478.1万门,达到43906.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11233.8万户,达到182869.8万户;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899792.0Mbps,同比增长36.7%。

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同比增长2.0%;手机网民规模达46400万人,同比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78.6%;农村网民占27.9%,规模达16500 万人,同比增加908万人。韩国、日本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83.0%、79.0%。

行测,历年真题,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

2012年6月,全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是:

  • A.44.1%
  • B.29.0%
  • C.27.6%
  • D.78.6%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268.6万公里,达到1480.6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净增478.1万门,达到43906.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11233.8万户,达到182869.8万户;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899792.0Mbps,同比增长36.7%。

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同比增长2.0%;手机网民规模达46400万人,同比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78.6%;农村网民占27.9%,规模达16500 万人,同比增加908万人。韩国、日本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83.0%、79.0%。

行测,历年真题,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

用V1、V2、V3分别表示2012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和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的增长率,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V3>V1>V2
  • B.V3>V2>V1
  • C.V1>V3>V2
  • D.V1>V2>V3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