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1987),初步判定膨胀土场地的依据不包括 ( )。
根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1987)第2. 3. 2条,膨胀岩土初判的依据有:①多出露于二级或二级以上阶地、山前丘陵和盆地边缘。地形平缓,无明显自然陡坎。②常见浅层塑性滑坡、地裂。新开挖的路堑、边坡、基槽易发生坍塌。③裂缝发育,常有光滑面和擦痕,裂缝中常充填灰白、灰绿色黏土。干时坚硬,遇水软化,自然条件下呈坚硬或硬塑状态。④自由膨胀率一般大于或等于40%。⑤未经处理的建筑物成群破坏,低层较多层严重,刚性结构较柔性结构严重,裂缝宽度随季节变化。
采空区形成地表移动盆地,其位置和形状与矿层倾角大小有关。当矿层为急倾斜时,下列() 的叙述是正确的。
在膨胀土地区的公路挖方边坡设计应遵循()中的原则。
在采空区()中的情况易产生不连续地表变形。
为滑坡治理设计抗滑桩需要()的岩土参数。
在膨胀土地区建挡土墙,按《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87),下列措施中()是正确的。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建筑时,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若满足() 所列的条件,各类建筑物均可按一般地区规定进行设计。
某重要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为2.0m,荷载标准组合的基底压力为220kPa,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下湿陷性土层厚度为7.0m,地基湿陷等级为III级,其下为性质较好的非湿陷性粉质黏土,地基处理方案中()是不恰当的。
某均质深厚软黏土地基,经方案比较决定采用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长桩和短桩的组合是合理的。
采用桩体复合地基加固建筑物地基时,常设置砂石垫层,关于砂石垫层效用的陈述中,()不正确。
地基处理时,对处理范围的叙述()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