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他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他二者较轻。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证的标志。通常把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
2.治疗原则在治法上《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大旨。大体本证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炽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
治疗上无论上、中、下三消均应立足滋肾养阴,燥热较甚时.可佐以清热。下消病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由于消渴多见阴虚燥热,常能引起血瘀,则可在以上各法中适当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3.分型论治
上消肺热津伤: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味。如肺肾气阴亏虚,可用二冬汤;肺胃热盛,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泻肺胃,生津止渴。
中消胃热炽盛:治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玉女煎加黄连、栀子。如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
下消:①肾阴亏虚:治以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②阴阳两虚:治以温阳滋肾固摄。方用金匮肾气丸。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
4.兼证治疗:白内障、雀盲、耳聋是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用杞菊地黄丸或合羊肝丸。疮疡、痈疽初起,热毒伤营,治宜解毒凉血,用五味消毒饮。病久气营两虚,脉络瘀阻,蕴毒成脓,治宜益气解毒化脓,用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如并发痨、水肿、中风、厥证可参考有关内容。
患者,男,40岁,多年来全口牙龈反复肿胀,曾做过多次治疗,近5~6天再次加重。检查全口牙龈肿、充血,触之出血,肿胀明显,牙周袋超过5mm,压溢脓,x线检查示,全口多数牙槽骨有不同程度吸收,无龋。全身乏力,饮食量比一般人大,尿量也多。
某女性患者,22岁。右上前牙长期咀嚼不适,近半年牙体变色。两年前曾做过正畸治疗。口腔检查可见牙体变色,无明显龋损及其他牙体硬组织病变。叩诊(+),松动I度,牙髓活力电测验(一),牙周检查(一)。X线片显示根尖有圆形透影区,边界清楚,有一圈由致密骨组成的放射白线围绕。
患者,男,46岁,远中腭侧大面积龋坏缺损,已完善根管治疗,原充填物脱落,要求冠修复,检查:无叩痛,无松动,咬合正常,临床牙冠较高,全冠修复,除了
患者女性,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5年,近日呼吸困难加重,请给患者做鼻导管给氧术。
某女性患者,29岁,因意外事故造成颌面外伤,入院检查后发现外耳道流血性液体,渐转清亮液体。
【病例摘要】
患儿男性,8个月。
主诉:发热4天,全身皮疹1天。
病史:患儿于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咳嗽,无吐泻,在外口服"阿莫西林颗粒、牛磺酸颗粒",体温不退,呈稽留热,1天前体温降至正常,且见自颈部渐至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生后曾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查体: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8kg。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可见较多淡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腰、臀部为著,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枕部及颈部可触及2~3个肿大淋巴结。前囟平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02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疠气致病多为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眩晕痰湿中阻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男性,30岁,间歇出现颜面及下肢水肿已5年,伴乏力、头痛。查体:BP 180/110 mmHg,Hb 80g/L,尿蛋白(++),尿红细胞6~8个/HP,为明确诊断,对病人应首选的检查项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