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概述
1.概念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流感的临床特点为急剧起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2.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科病毒,多呈球形,直径80~120nm含单链RNA。根据其内部和外部抗原结构不同,分为甲、乙、丙3型。其核心为单链核糖核酸蛋白,有型特异性。外层为双层脂质,其上有两种主要的表面糖蛋白,即血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苷酶(NA),两者均有亚型和株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H抗体为中和抗体,有预防作用,N抗体能抑制病毒由细胞释放,减少传染性。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或丙(C)型,同型病毒又区分为若干亚型。目前全世界主要流行株为甲3(H3N2)和新甲1(H1N1)。
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最常见于甲型。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即被灭活。对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如乙醚、甲醛、升汞、氯等均敏感。但耐低温及干燥,真空干燥下或-20℃以下可较长期保存。在自然条件下,B、C两型仅对人致病,而A型对人和猪、马和禽类均致病。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患者、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特别是甲型流感,常引起大流行,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人群聚集的地方,流行后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乙型流感常引起局部小流行。丙型流感多为散发感染。
4.病理 单纯流感的病变主要为上中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约2周后恢复。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征为肺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可呈化脓性炎症。
下列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结果,错误的是( )。
雷尼替丁为( )。
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
男,6岁。身高80cm,智能落后,仅能数1~20个数。体检:皮肤粗糙,毛发干枯,表情呆板,腹隆,四肢短小,骨龄摄片仅有4枚骨化核。
患儿确诊后治疗应选用( )。
气象因素对毒物的毒性会造成影响。高温对毒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除了
以下不可以抗菌斑吸附的有
尽管母乳从膳食中摄入不足,乳汁中含量较稳定的是
某小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口腔保健工作,请来了口腔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领导和卫生老师一起研究学校口腔保健计划
男,29岁。牙龈疼痛3天,近一周来经常加班,吸烟史10年,20支/天。检查口腔卫生差,牙面大量牙石和烟斑,上、下前牙区的龈乳头尖端变平,上前牙龈缘虫蚀状,表面有灰白伪膜,可被擦去,露出鲜红出血的创面。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