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卫类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一)常用流行病学统计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相对数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频率。如通过计算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得出其流行规律、形成病因假设等。

1.相对数的定义常用的相对数有:率、构成比、相对比,它们的定义如下:

(1)率:是指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某时间点或某时间段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该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计算公式为:

(式2-1)

式中K为比例基数,可以是100%,1000‰,100000/10万等。常见的表示某现象发生频率的指标有: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治愈率等。

(2)构成比:是指事物内部某一组成部分观察单位数与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2-2)

构成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分子是分母的一部分,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数值均界于0~1之间,其和等于1或100%。②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呈此消彼长,当其中某一组成部分构成比数值增大,其他组成部分构成比数值必然会减少。

(3)相对比:指两个有关联的指标之比,简称比,用以说明一个指标是另一个指标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相对比的分子和分母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可以性质相同,如性别比、相对危险度等;也可以性质不同,如医护人员与病床数之比,住院天数与床位数之比等。计算公式为:

(式2-3)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①计算相对数应该有足够的观察单位数;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③计算合计率时,应该分别将分子分母合计后再求合计率;④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⑤样本率或样本构成比的比较应该作假设检验。

2.常用指标的计算及应用

(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式2-4)

发病率的分子是观察期内新发的某病病例数,以第一次就诊为准,若由于该病未愈继续就诊,只能算"旧病例"。若在观察期内一个人可多次患病时,应分别计为新发病例,如流感、腹泻等。分母应该是观察期内的暴露人数,对那些正在患病、或因患病、接受预防接种而在观察期内肯定不会患该病的人,不应计算在内。在实际工作中暴露人口数不易获得,一般使用研究人群在该时期的平均人口数代替。

发病率的时间范围,可以是年、月、旬或周等时间单位,常用年和月。人群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的全部人口,也可以是某一年龄组或某一性别等特定的人群,若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时称为发病专率。若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则该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最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

由于发病率的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将发病率标化后再比较或使用发病专率。

发病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的频率。通过比较某病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可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2)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它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

观察时间可以月、周、日或小时为单位。计算该率应注意分母(即暴露人口)的准确性。

罹患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如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流行的情况。

(3)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2-5)

"时点"在理论上是无长度的,通常应该在一个较短的观察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个月为宜。而期间是指特定的一段时间,多超过1个月。

在一定的人群和时间内,发病率和患病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患病率适用于病程较长或发病时间不明确的疾病的统计研究,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规模和水平,因此常用来分析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地方病等的流行因素、防治效果。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对病程短的疾病,患病率的意义不大。

(4)感染率:指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式216)

该指标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也可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尤其对某些隐性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典型感染的调查较为有用,如乙肝、艾滋病、某些寄生虫病等。

(5)检出率:指检查时发现某病的病例数与该时点受检人_口数之比。

(式2-7)

检出率的性质同感染率,但其含义往往较广,如肿瘤标志物的检出率。它也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的指标,同时可对疾病的易感状况做出估计。不仅适用于传染病;也适用于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疾病监测、预后判断和防治效果评价。

(6)续发率: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某传染病第1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也称二代发病率。

(式2-8)

在计算续发率时分子及分母中应去除原发病例。

续发率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家庭大小、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它是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7)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各种疾病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式2-9)

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称为粗死亡率,其易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和婴儿的死亡率较高,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在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水平时,应该对死亡率进行标准化,以消除人口构成的影响。死亡率可按不同特征计算,如按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病种等分类计算死亡专率。

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它既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也可为当地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死亡专率可用于提供某病死亡在不同人群、时间、地区变化的信息,可用于探索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8)病死率: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2-10)

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它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病死率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9)婴儿死亡率:指某年某地活产儿中不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频率。计算公式为;

(式2-11)

由于婴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较弱,因此自然或社会环境对人群死亡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婴儿身上。婴儿死亡率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因此,该指标常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10)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总数之比,常以10万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2-12)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孕产妇死亡的定义为: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天以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与妊娠有关的原因"分两类:①直接产科原因:包括对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疏忽或治疗不正确等;②间接产科原因:妊娠之前已存在的疾病,由于妊娠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因此,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需要有医疗卫生部门的诊断资料。它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可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11)期望寿命: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是各年龄组死亡水平的综合反映,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可直接进行比较。期望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指标。

(12)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在接受某种治疗的患者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患者数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2-13)

生存率反映了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可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或较难治愈疾病的远期疗效。在某些慢性病的研究中常用到该指标,如癌症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

当计算不同生存时间的生存率(例如某病随访3年生存率和4年生存率)时,这种方法虽然简便、直观,但有时会出现后一年生存率比前一年高的不合理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截尾人数过多造成计算后一年生存率时分母变小。此时比较好的方法是:时间未分组资料采用乘积极限法,时间分组资料采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

(13)相对危险度:也称危险度比,是指暴露组与对照组的率之比,该率可为发病率、死亡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式2-14)

它是队列研究中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

(14)比值比;又称优势比,是指病例组有、无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比值与对照组有、无暴露于同一危险因素的比值之比。

(式2-15)

常用于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以度量暴露的危险性或暴露与疾病的关联。

(二)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时间中的表现,称为疾病的三间分布。它受病因、宿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疾病的分布,可以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分析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疾病病因提供线索,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人群分布人群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来分组。许多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甚至病死率都可能和这些特征有关,其原因主要是对致病因子暴露的机会与程度和自身的感受性等不同所致。研究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有助于确定危险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1)年龄:几乎大部分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都表现出与年龄的密切关系,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频率均有不同。

(2)性别:许多疾病的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也有女性高于男性的现象。疾病分布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暴露机会不同、男女的生物性因素的差异、两性的生活方式和嗜好不同等。

(3)职业:不同职业的人群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很大的差别。影响因素主要有暴露机会、劳动条件、劳动强度、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精神紧张程度等。

(4)民族: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医疗水平等的差异。

此外,人群中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特征,如人口流动等也可能造成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不同。

2.地区分布各种传染病、非传染病及原因未明疾病均具有地区分布的特点。不同地区疾病的分布不同,主要是由于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作用不同所致。一般来说,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当地人群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疾病的地区分布。因此,研究疾病的地区分布,可为探索疾病病因、流行因素等提供线索,以便制定防治对策,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

(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有些疾病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只在非洲及南美洲

流行;有些疾病虽在全球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有所差异且各有特点。

(2)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同一国家内的分布也有差别:如我国血吸虫病仅见于南方一些省份,鼻咽癌多见于广东,食管癌则以河南林县高发。

(3)疾病在城乡间的分布:由于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工业化程度、动植物分布等情况不同,导致许多疾病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城乡差异。在城市,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在农村,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一旦传入可能引起暴发。

(4)疾病的地区聚集性:疾病频率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称为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探讨疾病的聚集性对于研究疾病的成因和制定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5)地方性疾病:某些疾病常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中,无需从外地输入,称为地方性疾病。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该病在当地居住的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迁入该地区的人群经过

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与当地居民一致;迁出该地区的人群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3.时间分布疾病发生的时间形式是一个能提供信息资料的极有意义的描述性特征。疾病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动,病因的种类和分布也在发生变化,人群所处的环境也在变化。因此,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1)短期波动:短期波动或暴发是因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子所致,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多数病例发生于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可根据发病时间推算出暴露时间,进而推断引起

疾病暴发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许多传染病表现有明显的季节性,并各具特点。如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全年均有发病,但有些月份升高的现象。季节性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媒介昆虫的活动力与数量、气候条件、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水平以及与暴露于致病因子的机会等因素有关。季节性研究不仅可以探讨流行因素、传染源,还可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周期性:疾病的发生频率随时间呈现规律性变化的情况称为周期性。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有些传染病由于实施了有效的预防措施,这种周期性规律发生了变化。形成周期性的原因主要与病原体抗原的变异、易感人口的累积有关。了解疾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探讨致病因素、预测疾病流行及制定防治对策均有重要意义。

(4)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指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如有些疾病表现出几年或几十年的持续的发病上升或下降的趋势。长期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抗原型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这是传染病形成长期变异的主要原因;病因及致病因子发生变化;医疗水平的改变;疾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的改变;人口学资料的改变。

4.疾病的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特定的人群、地区和时间是疾病赖以存在、发生和发展的物质要素。在流行病学实践研究中应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以获得疾病的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方面的信息。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是三间分布综合分析的典型应用。

(三)常用医学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应用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统计描述的重要方法,它是表达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统计表是用表格形式,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合理的统计表可简明正确地表达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既可避免冗长的文字叙述,又可使数据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分析和比较。统计图

是用点、线、面的形式,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合理的统计图可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数据和结果,更直观地反映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更易于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和比较。

1.统计表

(1)制作统计表的原则:制作统计表应重点突出,即一张表一般只表达一个中心内容,不要把过多的内容放在一个庞杂的大表里。统计表要层次清楚,即标目的安排及分组符合逻辑,

便于分析比较。统计表应简单明了,文字、数字和线条都应尽量从简。

(2)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要求:从外观上看,统计表通常由标题、标目、线条、数字4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标题:标题置于表的正上方,应高度概括表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时间、地点和研究内容,左侧加表序号。

2)标目: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说明表格每行和每列数字的意义。横标目位于表头的左侧,代表研究的对象;纵标目位于表头右侧,表达研究对象的指标。注意标明指标的单位。

3)线条:统计表中的线条力求简洁,多采用3线表,即顶线、底线、纵标目下横线。其中,表格的顶线和底线将表格与文章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纵标目下横线将标目的文字区与表格的数字区分隔开来。部分表格可再用短横线将合计分隔开,或用短横线将两重纵标目分割开。其他竖线和斜线一概省去。

4)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同一指标小数点位数一致,位次对齐。表内不留空项,无数字用"一"表示,缺失数字用"…"表示,数值为0者记为"0"。表中数字区不要插入文字,也不列备注项,必须说明者标"*"号,在表下方以注释的形式说明。

(3)统计表的种类:统计表按分组标志多少可分为简单表与组合表。简单表只按一个特征分层,如表2-7,只按初潮年龄分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结合起来分层,称为组合表,如表2-8,按年份和性别两个特征分层。

(4)流行病学资料的整理:流行病学资料大都可以整理成四格表的形式,队列研究中的暴露与结局,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疾病与暴露,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研究因素与结果,以及筛检的结局都可以整理成四格表的格式。

2.常用统计图

(1)制作统计图的原则:制作统计图时,应该根据资料性质和分析目的正确选用统计图。除圆图外,一般用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的位置表示图域(制图空间),或者用长方形的框架表示。绘制图形应注意准确、美观,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2)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1)标题:高度概括统计图资料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与统计表相似。统计图的标题一般放在图的正下方,左侧加图序号。

2)标目: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表示横轴和纵轴数字刻度的意义,一般有度量衡单位。

3)刻度:指纵轴和横轴上的坐标尺度。刻度数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纵轴由下向上,横轴由左向右。纵、横轴的比例一般以5:7或7:5为宜。

4)图例:说明统计图中各种图形所代表的事物。当统计图用不同线条和颜色表达不同事物和对象的统计量时,通常需要附图例加以说明。图例的位置比较灵活,应以整张图的平衡美观为原则,如可放在图的右上角空隙处或下方中间位置。

(3)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与绘制要求: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图、圆图和百分比条图、线图、直方图、统计地图等。

1)条图:又称直条图,用相同宽度的直条长短表示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指标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常用的条图有如下两种:①单式条图,具有一个统计指标,一个分组因素。如图2-2;②复式条图,具有一个统计指标,两个分组因素。

绘制条图时应注意:通常横轴安排相互独立的事物(分组因素),纵轴表示欲比较的指标,直条竖放;当分析的事物较多时,可将直条横放,此时纵轴安排相互独立的事物,横轴表示欲比较的指标。直条尺度必须从0开始,且等距,否则会改变各对比组间的比例关系。各直条的宽度相等,间隔一般与直条等宽或为其一半。直条排列顺序可按指标值大小排列,也可按分组的自然顺序排列。

2)构成图:用来表示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构成比,有圆图和百分比条图。

圆图是以圆的总面积表示事物的全部,将其分割成若干扇面表示事物内部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如图2-3。

圆图的绘制是以圆形的360°角为100%,1%相当于3.6°角,以统计资料中各构成的百分比乘以360°即得各构成扇面的角度;各扇面按大小顺时针方向排列,一般从相当于时钟12点位置作为起点,"其他"项放最后。不同的扇面用不同颜色或花纹区别,需要用图例说明各种颜色或花纹代表的类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各类别标目和构成比数值标在图中。

百分比条图是以矩形总长度表示事物的全部,将其分割成不同长度的段表示各构成的比重,如图2-4。

百分比条图的绘制是以矩形总长度L为100%,将长度L乘以各类别的构成比得到各构成的长度,由大到小或按类别的自然顺序依次排列,"其他"项放最后。此外,百分比条图特别适合作多个构成比的比较,将不同组别,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的某分类指标的构成比平行地绘制成多个百分比条图,可以方便地比较其构成比的差异。

3)线图:用线段的升降来表示数值的变化,适合于描述某统计量随另

一连续型数值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常用于描述统计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通常横轴是时间或其他连续型变量,纵轴是统计指标。如果横轴和纵轴都是算术尺度,称为普通线图,如图2-5;横轴是算术尺度,纵轴是对数尺度,称为半对数线图,如图2-6。普通线图描述的是绝对变化趋势,半对数线图描述的是相对变化趋势,特别适宜作不同指标或相同指标不同组别变化速度的比较。

普通线图纵轴一般以0点作起点,否则需作特殊标记或说明;不同指标或组别可以用不同的线段如实线、虚线等表示,各测定值标记点间以直线连接,不可修匀成光滑曲线。

4)直方图:以直方面积描述各组频数的多少,面积的总和相当于各组频数之和,适合表示数值变量的频数分布,如图2-7。直方图的横轴尺度是数值变量值,纵轴是频数且纵轴尺度必须从"0"开始。注意:如各组的组距不等时,要折合成等距后再绘图,即将频数除以组距得到单位组距的频数作为直方的高度,组距为直方的宽度。

5)散点图:以直角坐标上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如图2-8。

绘制散点图时,通常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应变量。散点图与线图不同的是:对于横轴上的每个值,纵轴上可以有多个点与其相对应,且点与点之间不能用直线连接。

6)统计地图: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表示统计量的值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适合描述研究指标的地理分布。绘制统计地图时,先绘制按行政区域或地理特征分区的地图,然后按各区域统计指标分别标记不同颜色或花纹,并加上图例说明不同颜色或花纹的意义,如图2-9。

更新时间:2021-08-03 00:30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下列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结果,错误的是(  )。

  • A.血清IL-2水平增高
  • B.血清TNF水平增高
  • C.CD4+T细胞增高
  • D.CD8+T细胞增高
  • E.CD25+T细胞增高
查看答案
单选题

雷尼替丁为(  )。

  • A.H1受体阻断药
  • B.H2受体阻断药
  • C.质子泵抑制药
  • D.中和胃酸药
  • E.M受体阻断药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

  • A.PaO2正常,PaCO2上升
  • B.PaO2下降,PaCO2上升
  • C.PaO2正常,PaCO2正常
  • D.PaO2正常,PaCO2下降
  • E.PaO2下降,PaCO2正常或下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男,6岁。身高80cm,智能落后,仅能数1~20个数。体检:皮肤粗糙,毛发干枯,表情呆板,腹隆,四肢短小,骨龄摄片仅有4枚骨化核。

患儿确诊后治疗应选用(  )。

  • A.低苯丙氨酸饮食
  • B.低酮饮食
  • C.生长激素
  • D.甲状腺素
  • E.脑活素、脑复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气象因素对毒物的毒性会造成影响。高温对毒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除了

  • A.经皮肤吸收化合物的速度增加
  • B.经呼吸道吸收化合物的速度增加
  • C.经胃肠道吸收化合物的速度增加
  • D.随尿液排泄化合物或其代谢物减少
  • E.化合物或其代谢物易于在机体内储留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以下不可以抗菌斑吸附的有

  • A.甲壳素
  • B.氨苄青霉素
  • C.红花、五倍子
  • D.茶多酚
  • E.甘草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尽管母乳从膳食中摄入不足,乳汁中含量较稳定的是

  • A.钙
  • B.铁
  • C.叶酸
  • D.碘
  • E.硒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某小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口腔保健工作,请来了口腔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领导和卫生老师一起研究学校口腔保健计划

  • A.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
  • B.生动活泼有情趣
  • C.循序渐进内容充实
  • D.启发学生学习口腔保健知识的积极性
  • E.健康教育与防治结合并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男,29岁。牙龈疼痛3天,近一周来经常加班,吸烟史10年,20支/天。检查口腔卫生差,牙面大量牙石和烟斑,上、下前牙区的龈乳头尖端变平,上前牙龈缘虫蚀状,表面有灰白伪膜,可被擦去,露出鲜红出血的创面。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边缘性龈炎
  • B.急性龈乳头炎
  • C.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
  • D.慢性成人牙周炎
  • E.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

  • A.描述性研究
  • B.队列研究
  • C.病例对照研究
  • D.实验性研究
  • E.理论性研究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