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片
为目前口腔医学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检查方法,包括根尖片、翼片、
片。
1.根尖片(牙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口内片,它可以显示患牙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1)牙齿及牙周组织在X线片上的表现:牙齿由钙化的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及软组织牙髓构成。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图1)。
注:1.牙釉质;2.牙本质;3.牙周膜;4.骨硬板;5."H"型牙髓腔;6.牙槽骨;7.下牙根间骨小梁;8.充填物。
1)牙釉质:是机体中钙化最高和最坚硬的组织,位于牙冠表层,X线片呈白色致密影像,其厚度在切缘及面最大,逐渐变薄止于牙颈部。
2)牙本质:矿物质含量较釉质少,围绕牙髓构成牙齿主体,X线影像较釉质稍低。
3)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牙本质上,很薄,在X线片上显示影像与牙本质不易分开。
4)牙髓腔:为在牙齿中央的黑色线条影像,至根尖逐渐变窄。下磨牙髓腔似"H"形,上磨牙髓腔呈圆或椭圆形。年轻者牙齿,牙根尚未完全形成时,根尖孔粗大牙髓腔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及根管逐渐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而变窄,故老年人髓腔在X线片上显示较青年人的小而细。
5)牙周膜:为一结缔组织,是包绕牙根之连续不断的黑色线条影像,其宽度均匀,牙周膜宽度在不同的人及同一人牙齿不同存在差异,在0.15~0.38mm之间。
6)骨硬板:又称固有牙槽骨,是牙槽窝的内壁,为一薄层致密骨板在牙周膜的周缘包绕牙根之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牙周膜及骨硬板的连续性及其均匀宽度在诊断牙齿疾病上有重要意义。
7)牙槽骨:又称牙槽突或牙槽嵴,是上下颌骨包绕于牙根周围的部分,牙槽嵴顶在前牙区呈"∧"形,在磨牙区呈"data\92\12259258_1_4.gif"形。牙槽骨在X线片上的密度较牙齿低,上牙槽骨的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成交织状,在X线片上骨小梁结构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密质骨厚,松质骨少,骨小梁结构在X线片呈网状结构。牙间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根尖区有时呈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
(2)根尖片上正常颌骨解剖结构
1)营养管:在下颌前牙区的牙槽突上,可见数条黑色线条状影像,与牙长轴平行,终止于颌骨体,有时在尖牙亦可见到(图2)。
2)颏孔:位于前磨牙根尖区域,可显示为一较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像(图3)。
3)下颌管:下颌管位于磨牙牙根尖下方,为凹面向上,宽3~4mm边缘整齐带状密度减低区,两侧有高密度线条状影,为下颌管致密骨层(图4)。
4)外斜线:外斜线在下颌升支前下部斜向下前,磨牙根部以上致密线条状影像即外斜线(图5)。
5)切牙孔:在两中切牙根之间或稍上方,呈圆形或卵圆形黑色影像,有时颇似枣核形,有时因受水平投照角度的影响其影像可重叠在一侧中切牙根尖处,易误为根尖周病变,可视牙周膜和骨硬板是否完整以鉴别。(图6)
6)鼻腔:在上颌切牙根尖的上方,显示为对称性半圆形黑色密度减低区,中央为白色致密骨隔分左右两腔,此白色致密骨板即鼻中隔(图6)。
7)腭中缝:位于上颌两中切牙牙根之间,由牙槽突顶向上显示为一直线状密度低线条状影像分开两侧腭部,直线状密度低的影像两侧为密度高的影像,此为两侧上颌骨腭突的致密骨层(图6)。
8)上颌窦:在根尖片上呈现为一较广泛黑色影像区,在一侧上颌磨牙的上方,上颌窦较大时,可以延展至本侧单尖牙及侧切牙,其边缘环绕高密度的不规则的线条状影像,为上颌窦致密骨层(图7)。
9)颧骨:在上颌第一二磨牙上方或重叠于牙根上,为近似三角形或半圆形高密度影像。在有上颌窦显示时,其影像可与上颌窦重叠(图8)。
10)喙突:若患者开口较大或投照角度影响,常在上颌第二三磨牙的牙冠区域显示一较牙齿密度稍低的三角形致密影像。
2.片的正常X线影像
(1)上颌前部片:此片可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前牙槽突、鼻腔、切牙管、腭中缝、上颌窦影像等。适用于根尖片不能包括的范围较大的病变(图9)。
(2)上颌后部片:此片可显示被检查侧上颌后部影像,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三磨牙及牙槽骨和被检查侧上颌窦底部,用以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有无变化(图10)。
(3)下颌前部片:此片可显示下颌颏部影像,用以观察下颌前部骨质有无变化。下颌前牙根尖片所显示影像在此片均可看到,此片还可显示颏棘(两中切牙牙根下方有略呈圆形密度高的影像)、下颌骨下缘等影像(图11)。
(4)下颌横断片:此片位可显示下颌体、下牙弓的横断面影像,用以观察下颌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以及异物、颌下腺导管有无阳性结石等。在此片上,下颌体呈弓形,下颌牙齿投影呈圆形或椭圆形断面影像,在两中切牙区下颌骨舌侧有两个小而突起致密影像,此为颏棘(图12)。
3.翼片可显示上下牙的牙冠及牙槽嵴顶形态,常用于检查邻面龋、继发龋、髓石、龋洞与髓室是否穿通,观察牙槽嵴顶有无骨质破坏。在儿童还可用于观察滞留乳牙牙根的部位、乳牙牙根与恒牙胚的关系等。
下列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结果,错误的是( )。
雷尼替丁为( )。
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
患者女性,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5年,近日呼吸困难加重,请给患者做鼻导管给氧术。
男,6岁。身高80cm,智能落后,仅能数1~20个数。体检:皮肤粗糙,毛发干枯,表情呆板,腹隆,四肢短小,骨龄摄片仅有4枚骨化核。
患儿确诊后治疗应选用( )。
以下不可以抗菌斑吸附的有
某小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口腔保健工作,请来了口腔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领导和卫生老师一起研究学校口腔保健计划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
【病例摘要】
患儿男性,8个月。
主诉:发热4天,全身皮疹1天。
病史:患儿于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咳嗽,无吐泻,在外口服"阿莫西林颗粒、牛磺酸颗粒",体温不退,呈稽留热,1天前体温降至正常,且见自颈部渐至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生后曾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查体: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8kg。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可见较多淡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腰、臀部为著,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枕部及颈部可触及2~3个肿大淋巴结。前囟平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02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5岁男性,经理,送来急诊,自述半 小时前突然感到气急、胸闷、心悸、头晕、 出汗,认为生命垂危,要求紧急处理,近1 个月来,这种情况发生过3次’每次持续约 0.5?1小时,发病间隙期一切正常,发病 与饮食无明显关系。
最适宜的急诊处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