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类 → 软件水平考试 → 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开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常用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常用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服务方法等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结构化方法主要特点列举如下:(1)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方法系统开发遵循“用户第一”原则,开发中要保持与用户沟通,取得与用户共识,这使得信息系统开发建立在可靠基础之上。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联系,从调查研究人手,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和业务活动,不断地让用户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校准工作方向。(2)开发工作阶段化。结构化方法每个阶段工作内容明确,注重对开发过程控制。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这使各阶段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便于项目管理与控制。(3)开发文档规范化。结构化方法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文档,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便利。(4)设计方法结构化。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从整体和全局考虑,自项向下地分解:在系统实现时,根据设计要求,先编写各个具体功能模块,然后自底向上逐步实现整个系统。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较广泛一种工程化方法,它特别适合于数据处理领域问题,但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系统开发,这是因为结构化方法具有以下不足和局限性:(1)开发周期长。采用结构化方法进行系统开发,按照顺序历经各个阶段,直到系统实施阶段结束后,用户才能使用系统。业界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样,一方面使用户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到(甚至无法感觉到)一个可实际运行物理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周期长,系统环境(例如,市场环境、业务结构等)必定会有变化,这就使得最后开发出来系统在投入使用之前就已经面临淘汰,这种系统难以适应环境变化。(2)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用户需求变化是不可避免,然而,结构化方法要求分析师在系统分析阶段充分掌握和理解用户需求。否则,如果在系统分析阶段需求不明确,或者需求经常变更,就会导致后续开发过程返工甚至无法进行。这是很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分析师不一定是用户业务领域行业专家,可能与用户“隔行如隔山”,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想一次性就准确描述用户需求企图注定是个幻想。(3)很少考虑数据结构。结构化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开发方法,比较注重系统功能分解与抽象,兼顾数据结构方面不多。尽管结构化方法也包括数据建模和数据库设计,但它仍是以模块为系统开发核心环节,而且,从SA阶段数据流图到SD阶段模块结构图转变也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