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可高达8%~10%。按发作的持续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初发房颤(初次发作持续不到7天者)和慢性房颤(初次发作持续7天以上或以前有房颤发作史者)。慢性房颤又可分为三类(3P分类):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性(per-sistent)、永久性(permanent)。阵发性房颤发作通常≤7天,大多<24小时,可自行转复为窦律;持续性房颤通常>7天,不能自行转复为窦律,但经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方法治疗可以转复为窦律;永久性房颤为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者。
房颤的急性病因包括饮酒、手术、触电、心肌炎、肺栓塞、其他肺部疾病及甲亢。无基础心脏病的特发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6%~15%。而大多数房颤患者有心脏病的临床证据,包括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心病、心肌病、肺心病、房缺、预激综合征、病窦等。其电生理机制包括:心房内折返、心房内单个或多个异位兴奋灶快速激动以及心房电生理重构。发作时间长,常有心房内附壁血栓,且易脱落而造成外周动脉或重要脏器血栓栓塞。临床常见心悸、眩晕、气短等症状。典型体征有:①第一心音强弱不等;②心律绝对不齐;③脉搏短绌。
心电图特征为:
1.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和间距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即f波,通常V导联为最明显。
2.f波频率350~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3.R-R间距绝对不齐,QRS波形态为室上性,但在长R-R间期之后常伴室性差异性传导,此时应与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相鉴别。
参与一碳单位代谢的维生素是
转氨酶的辅酶是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是引起
参与氧化脱氨的维生素是
参与转氨基的维生素是
下列关于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男性,发现乙肝2年,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病情不稳定,查体:慢性肝病容,肝肋下触及1.0cm,质中等,脾界扩大,血清ALT200U/L,白蛋白35g/L,球蛋白36g/L,应诊为
男性,20岁,发热起病3天后,自行缓解,高度乏力,腹胀,黄疸进行加深,病程第9天出现躁动,神志不清,重度黄疸,肝界缩小,应诊断为
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部位是
煮沸消毒法的应用,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