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检查
动态观察心电图的演变,对心肌梗死的判断意义重大,目前心电图仍为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基本手段(图6-1-22)。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分为以下的典型演变过程:
早期(超急性期):首先T波高大,很快出现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QRS波可以振幅增大、时间增宽。
急性期:出现异常Q(QS)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以后逐渐下
降,高耸T波开始降低、倒置和加深。
近期(亚急性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愈合期):ST-T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低平或倒置,残留坏死Q波,少数Q波也可以变小或逐步消失。
心电图可以帮助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梗死发生在前间壁,V导联表现为异常Q波或QS波;发生在前壁,V
导联异常Q波;侧壁,I、aVL、V
、V
导联异常Q波;后壁,v
、v
导联异常Q波,V
、V
导联R波增高、T波高耸;下壁,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
只出现ST-T规律性改变,而无病理性Q波出现,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有时还需要结合心肌酶学和临床症状才能明确诊断。
临床资料:男性,75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前降支狭窄5%。
心电图分析:图A记录于发病第5小时。V~V
呈Qr或QR型,V5导联R波<V6导联R波,为典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V
~V
导联ST段抬高0.15~0.225mV,对应下壁导联Ⅱ、m、aVF下降0.15mV。图B记录于发病第10小时,V5导联已出现q波,呈qR型,下壁导联ST段回至基线。心前导联T波振幅降低,开始进入衍变过程。
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前壁心肌梗死延伸伴对应下壁导联sr段一过性抬高。
下列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结果,错误的是( )。
雷尼替丁为( )。
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
患者女性,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5年,近日呼吸困难加重,请给患者做鼻导管给氧术。
男,6岁。身高80cm,智能落后,仅能数1~20个数。体检:皮肤粗糙,毛发干枯,表情呆板,腹隆,四肢短小,骨龄摄片仅有4枚骨化核。
患儿确诊后治疗应选用( )。
以下不可以抗菌斑吸附的有
某小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口腔保健工作,请来了口腔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领导和卫生老师一起研究学校口腔保健计划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
【病例摘要】
患儿男性,8个月。
主诉:发热4天,全身皮疹1天。
病史:患儿于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咳嗽,无吐泻,在外口服"阿莫西林颗粒、牛磺酸颗粒",体温不退,呈稽留热,1天前体温降至正常,且见自颈部渐至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生后曾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查体: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8kg。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可见较多淡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腰、臀部为著,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枕部及颈部可触及2~3个肿大淋巴结。前囟平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02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5岁男性,经理,送来急诊,自述半 小时前突然感到气急、胸闷、心悸、头晕、 出汗,认为生命垂危,要求紧急处理,近1 个月来,这种情况发生过3次’每次持续约 0.5?1小时,发病间隙期一切正常,发病 与饮食无明显关系。
最适宜的急诊处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