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概述
1.概念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儿。
2.病因
(1)日照不足 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下经光化学作用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为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任何原因所致的日照时间不足均可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
的生成减少。故本病冬春季多见,北方高发。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婴儿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甚少,不能满足需要时,易发生本病。
(3)生长过速 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不成正比时,易发生本病。
(4)疾病因素 肝胆、胃肠道慢性疾病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利用,严重肝、肾疾病也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5)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类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糖皮质激素能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而导致佝偻病。
3.临床表现 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尤其是头部,刺激头皮而摇头擦枕出现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血清25-(OH)D下降,:PTH升高,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8~ 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严重者可迟至2~3岁;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下肢畸形可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如“O”型“X”型腿。
2)肌肉改变 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腹肌张力低下呈蛙腹,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3)其他 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3)恢复期 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1~2个月降至正常,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后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干骺端病变消失。少数重症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或运动功能障碍,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
下列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结果,错误的是( )。
雷尼替丁为( )。
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
患者女性,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5年,近日呼吸困难加重,请给患者做鼻导管给氧术。
男,6岁。身高80cm,智能落后,仅能数1~20个数。体检:皮肤粗糙,毛发干枯,表情呆板,腹隆,四肢短小,骨龄摄片仅有4枚骨化核。
患儿确诊后治疗应选用( )。
以下不可以抗菌斑吸附的有
某小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口腔保健工作,请来了口腔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领导和卫生老师一起研究学校口腔保健计划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
【病例摘要】
患儿男性,8个月。
主诉:发热4天,全身皮疹1天。
病史:患儿于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咳嗽,无吐泻,在外口服"阿莫西林颗粒、牛磺酸颗粒",体温不退,呈稽留热,1天前体温降至正常,且见自颈部渐至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生后曾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查体: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8kg。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可见较多淡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腰、臀部为著,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枕部及颈部可触及2~3个肿大淋巴结。前囟平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02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5岁男性,经理,送来急诊,自述半 小时前突然感到气急、胸闷、心悸、头晕、 出汗,认为生命垂危,要求紧急处理,近1 个月来,这种情况发生过3次’每次持续约 0.5?1小时,发病间隙期一切正常,发病 与饮食无明显关系。
最适宜的急诊处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