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概述
1.概念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一般特指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本病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的无鞭毛杆菌,有志贺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菌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D群宋内菌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各型痢疾杆菌均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从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菌痢患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抗药性,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4.病理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肠黏膜的基本病变,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此病变一般仅限于固有层,故很少引起肠穿孔及大量肠出血。慢性期则有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并导致肠腔狭窄。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很轻,但全身病变重。
参与一碳单位代谢的维生素是
转氨酶的辅酶是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是引起
参与氧化脱氨的维生素是
参与转氨基的维生素是
下列关于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男性,发现乙肝2年,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病情不稳定,查体:慢性肝病容,肝肋下触及1.0cm,质中等,脾界扩大,血清ALT200U/L,白蛋白35g/L,球蛋白36g/L,应诊为
男性,20岁,发热起病3天后,自行缓解,高度乏力,腹胀,黄疸进行加深,病程第9天出现躁动,神志不清,重度黄疸,肝界缩小,应诊断为
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部位是
煮沸消毒法的应用,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