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物酶(COX),使前列腺素(PC)生成减少。具体机制为:(1)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2)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质)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PG。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PG(E1、E2及F2a)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PG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韵一过性刺痛(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3)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PG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发炎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有大量PG存在;PG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金成,从而缓解炎症。本题考点: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
上颌第一磨牙的牙体长轴与平面在颊侧所构成角度
男性,30岁,5天前上感伴咳嗽,2小时前突然咯鲜血,量达300ml,无胸痛。既往有痰中带血病史。查体:体温:37.2℃,双肺叩清,右下肺可闻及水泡音。最可能的诊断为
男性,50岁,吸烟10年,发作性咳嗽、咳痰6年,伴有喘息症状,多于冬季发作,持续3个月以上,纤支镜检查未见异常,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PPT试验阴性。对该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下列选项中符合患者病情的是
在发达国家,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最常见病因是
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忌用
以下对难复性腹外疝的描述,正确的是
男性,28岁,粘液脓血便2年,伴里急后重感。查体:一般状态佳,左下腹轻度压痛。进一步做哪项检查最合适
男性,30岁,近5年腹泻,每日2~3次,多次细菌培养阴性,结肠镜检查见直肠乙状结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粘膜细颗粒状,Hb110g/L,下面哪项治疗是适当的
最符合急性肾盂肾炎的是
患者女性,32岁,妊娠31周,少量阴道流血,以往曾有3次早产史。主要处理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