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其他技能
(一)作业布置技能
作业是师生共同耕耘缔结的劳动果实,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渠道。
1.作业布置曲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一般来说,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才是统一的。
(2)系统性原则
知识本身不成型,通过梳理归纳才能系统化;能力本身不好量化,通过有序的训练才会显露其发展轨迹。这种有计划、有条理、成体系的训练过程就是系统化作业,它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能让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习惯训导得更好,能力形成得更全面。
(3)灵活性原则
作业的形式要新颖灵活、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手写作业外,应适当地运用口头练习(复述、讲故事等)、表演练习(小品、话剧等)、实际操作(课外实验、观察、测量、制作等)等多种作业形式。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作业选择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内容或是活泼有趣的形式,会使学生“胃口大开”,变“不做”为“要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层次性。做到“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如可以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作业,选做题供那些学优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对知识做进一步的探究。
(6)开放性原则
新的课程环境要求大部分作业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作业答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可以是一些参观访问、辩论、小论文、图片展、社会调查、手抄报、演讲、黑板报、主题班会等。
2.课外作业布置的注意事项
(1)变封闭的作业为开放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放性作业是指突破书本狭小知识范围的限制而布置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没有统一的答案,不是机械性记忆性的作业。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有了自我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有“我想做作业”的渴望。
(2)变规范、统…的作业为自主的、个性化的作业
这一点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而言,作业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要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个性化的作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学生能够在作业中找到成就感,让学生有“我要做作业,我能做作业”的快乐。
(3)变独立完成的作业为合作完成的作业
新课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作业的布置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一点来。因为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往往需要与其他人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里的合作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家长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请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人翁态度和创新精神。
3.作业布置技能高分技巧
考生若想在作业设计上凸显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在设计开放性作业时要注意千万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一定要紧贴教学内容。布置的作业要能达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或是为后面学习做铺垫的目的。
(二)课堂变化技能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形成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
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常常要借助于对学生不断变换刺激方式,主要是通过变换教学活动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改变课堂教学节奏,变化教师的声音和声调、表情和眼神等。
1.变化技能及其目的
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换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
变化技能的目的主要有:
(1)创造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2)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产生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
(3)利用多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
(4)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5)唤起热情,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2.变化技能类型
(1)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动作等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①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声音的变化还可用来向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发出暗示,使他们安静下来。
当教师讲话从一种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可以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如果再加上手势的变化效果会更好。
②停顿
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做一个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中插入停顿,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停顿的时间一般为三秒左右,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时间过长则让人难以忍受。恰当地使用停顿和沉默并与声音变化结合起来,会使人感到讲解的节奏感而非枯燥感。
③目光接触
教师讲课要面向全班,用从注视全班到注视部分学生的变化方法,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使学生对教师增加信任感,从而喜欢听讲。从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中教师还可以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等。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提问中,教师切忌目光游离不定,注视天花板或窗户,这对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十分不利的。
④面部表情
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们只要一走进教室也总是面带微笑。学生会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友善。
⑤头部动作和手势(关注微信公众号: 或 jinkaodian ,获取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更新通知)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点头、摇头等动作中获得回答问题或调整回答的鼓励。教师运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与方位、数量、事物层次等有关的概念和要点。运用手势配合口头语言可加重语气、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
⑥身体的移动
身体的移动是指教师在教室内身体位置的变化。身体移动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使课堂气氛变得有生气。
(2)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视觉教学媒体指投影、幻灯片、图表、照片、录像和实物等。视觉通道是各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在试讲中,一般不提供相关的教学媒体,但是在模拟相关媒体时,也应注意变换,以时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师生相互作用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用于学生的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和学生实验等,以激励学生对参与教学的兴趣,让他们练习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试讲中,师生互动的方式除师生问答外,还可以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演示、游戏活动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对高中数学的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