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代瓷器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排外心理。元代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外国的传统审美理念。明代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丰富起来。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用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英国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器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器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等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代至清代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1)特点:瓷器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中国的瓷器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器发展和欧洲文化;中国瓷器对外出口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2)变化:中国瓷器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与外族音乐、北方与南方音乐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是()。
下列哪部歌剧是瓦格纳的作品()
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
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双簧管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