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有哪些?
1.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使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发生了变化。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
(2)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预防系统性风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对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首要目标从重点服务经济增长向强调服务经济增长与维护金融稳定的共同目标转变。
(3)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唯一,所以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发挥货币政策目标名义锚的作用。
2.金融科技的发展使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盯住的表现越来越乏力。表现为:
(1)金融科技的发展使货币供需之间的联系不再稳定。
一方面,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技术的应用下更容易实现精确调整;
另一方面,电子货币引发了支付交易方式的变革,消费者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发更为频繁的价格变化。
(2)金融科技带来的部分金融衍生品业务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模糊了货币层次的界限,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管控的效力,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与可控性相应减弱。
(3)金融科技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市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进而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最终间接弱化以货币供应量为名义锚的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金融发展需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现代租赁机构不仅成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与银行、保险、证券一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保障。
咨询业务不属于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
( )属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进展。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附件的内容,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下列( )类型机构。
金融服务实体至少包括( )方面的内容。
金融创新主要包括( )。
( )属于我国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
对中国银行建立专门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描述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