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或复发疝的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1、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生后尚未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先天性斜疝较多。2、后天腹壁薄弱或缺损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内环。如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很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已知腹肌松弛时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是分离的;但在腹内斜肌收缩时,弓状下缘即被拉直而向腹股沟韧带靠拢,有利于覆盖精索并加强腹股沟管前壁。因此,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易发生腹股沟疝,特别是直疝。
下列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检查结果,错误的是( )。
雷尼替丁为( )。
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
患者女性,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5年,近日呼吸困难加重,请给患者做鼻导管给氧术。
男,6岁。身高80cm,智能落后,仅能数1~20个数。体检:皮肤粗糙,毛发干枯,表情呆板,腹隆,四肢短小,骨龄摄片仅有4枚骨化核。
患儿确诊后治疗应选用( )。
以下不可以抗菌斑吸附的有
某小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口腔保健工作,请来了口腔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领导和卫生老师一起研究学校口腔保健计划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
【病例摘要】
患儿男性,8个月。
主诉:发热4天,全身皮疹1天。
病史:患儿于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咳嗽,无吐泻,在外口服"阿莫西林颗粒、牛磺酸颗粒",体温不退,呈稽留热,1天前体温降至正常,且见自颈部渐至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生后曾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查体: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8kg。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可见较多淡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腰、臀部为著,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枕部及颈部可触及2~3个肿大淋巴结。前囟平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02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5岁男性,经理,送来急诊,自述半 小时前突然感到气急、胸闷、心悸、头晕、 出汗,认为生命垂危,要求紧急处理,近1 个月来,这种情况发生过3次’每次持续约 0.5?1小时,发病间隙期一切正常,发病 与饮食无明显关系。
最适宜的急诊处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