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案例分析->某城市为解决城市供水水源问题,拟建设调水工程,由市域内大清河

某城市为解决城市供水水源问题,拟建设调水工程,由市域内大清河跨流域调水到碧河的碧河水库,年均调水量为1.87×107m3,设计引水流量为0.75m3/s,碧河水库现有兴利库容为3×107m3,主要使用功能拟由“防洪,农业灌溉供水,水产养殖”调整为“防洪,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供水”。

  本工程由引水枢纽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引水枢纽位于大清河上游,由引水低坝、进水闸和冲沙闸组成,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9.12×107m3,坝前回水约3.2km,输水工程全长42.94km,由引水隧洞和管道组成,其中引水隧洞长19.51km,洞项埋深8~32m。引水隧洞进口接引水枢纽,出口与DN1300的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相连,输水管道管顶埋深为1.8~2.5m,管线总长为23.43km。

  按工程设计方案,坝前回水淹没耕地9hm2,不涉及居民搬迁,工程施工弃渣总量为17万m3。工程弃渣方案拟设置两个集中式弃渣场,消纳引水枢纽工程和引水隧洞工程的弃渣。1#弃渣场容量8.9万m3,位于引水枢纽坝址下游的河滩上;2#弃渣场容量120万m3,位于引水隧洞出口附近的一荒沟内,弃渣场均设计有挡渣设施。工程施工道路主要依靠乡村道路。

  某城市所在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10mm,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严重,工程区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丘,引水工程沿线以沙生植被为主。大清河坝址处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要求,拟建引水坝址下游5km为大清河灌区,该灌区是该城市粮食主产区,以大清河为主要灌溉水源。经水资源论证,调水工程不影响该灌区用水。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应包括哪些区域?

2.给出引水隧洞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说明工程弃渣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4.指出工程实施对大清河下游的主要影响。

5.列出工程实施中需要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6.若本工程占地面积约20km2,不涉及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请确定本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并说明理由。

7.若本工程生态评价为一级评价,说明现状调查的范围及应给出的结果。

8.指出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图件构成。

9.根据题意,指出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应提供的推荐图件。

10.提出本工程分析的重点。

答案:
本题解析:

1.根据该项目的特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应包括:

  (1)调出区——大清河,包括水库回水段,坝下减(脱)水段及工程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区域;

  (2)调入区——碧河水库与坝下河段、灌区与城市供水区、灌溉退水与城市排水受纳水域;

  (3)调水线路沿线——输水工程沿线,即引水隧道及管道沿线;

  (4)各类施工临时场地及弃渣场。

2.根据该工程的项目特点及题中相关信息,引水隧洞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隧道施工排(疏)水引起地下水径流或流场变化的问题;

  (2)隧洞顶部农作物、植被及植物生长受影响问题;

  (3)隧道弃渣处理与利用问题;

  (4)隧道施工可能导致的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问题;

  (5)隧洞洞口结构、形式与周边景观的协调问题;

  (6)隧洞施工引起的噪声与扬尘污染影响以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问题。

3.(1)1#弃渣场设置在大坝下游不合理,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

  (2)2#弃渣场设置在隧洞附近的荒沟里比较合理。荒沟、山谷做弃渣场是比较常用的,通过设置拦渣坝并采取防洪排水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够满足环保要求。

  (3)由于2#弃渣场容量大,足以满足工程弃渣所需,因此,可放弃1#弃渣场。

  (4)因此,本工程弃渣方案不合理。

4. 根据该工程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相关信息,工程实施对大清河下游的主要影响包括:

  (1)水文情势变化,包括流量减少、流速减小、水位变化、含沙量变化等(2分)。工程将会造成坝下减水,导致坝下河段水文情势改变,进而对各类用水产生影响。

  (2)水生生态影响,水质变化,以及鱼类生境的改变(2分)。减水河段环境的变化,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减水段的鱼类“三场”将受到破坏。

  (3)如果不能保障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影响下游河道及两岸植被的生态用水,造成下游区域沙化、荒漠化趋势进一步严重,流动沙丘数量和面积增加。

  (4)坝下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影响。库区冲淤下泄高含沙量水流容易导致下游河道局部泥沙淤积;库区下泄清水又容易导致河床与两岸受到清水冲蚀影响,进而导致河岸安全隐患。

5.根据该工程的项目特点以及题中所给信息,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有:

  (1)大清河取水工程建设需采取鱼类保护措施。

  (2)大清河取水工程建设需设置下泄生态流量与监控的设施。

  (3)对弃渣场及各类临时占地进行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

6.(1)一级。

  (2)理由:根据HJ19—2011,对于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的情况,评价工作等级应上调一级。本项目设置有闸坝,且为调水工程,会明显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虽然根据占地面积及环境敏感性确定为二级,但应上调一级。因此,应为一级评价。

7.(1)生态现状调查范围应包括:

  ①调出区——大清河,包括坝后回水段,坝下减(脱)水段及工程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区域;

  ②调入区——碧河水库;

  ③调水线路沿线——输水工程沿线,即引水隧道及管道沿线;

  ④各类施工临时场地及弃渣场。

  (2)本工程生态评价为一级评价,根据HJ 19—2011,其生态现状调查应给出以下结果: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8.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图件应包括:

  (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地表水系图。

  (5)植被类型图。

  (6)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分布图。

  (7)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

  (8)生态监测布点图。

  (9)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9. 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应提供的推荐图件包括:

  (1)地形地貌图。

  (2)土壤类型图和土壤侵蚀图。

  (3)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4)动植物资源分布图、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

  (5)基本农田分布图、绿化布置图。

10.本工程分析的重点包括:

  (1)调出区——大清河引水枢纽位于大清河上游,由引水低坝、进水闸和冲沙闸占地及施工建设与营运的环境影响。

  (2)输水工程——全长42.94km引水隧洞和管道的占地及施工的环境影响。

  (3)调入区——碧河水库主要使用功能拟由“防洪,农业灌溉供水,水产养殖”调整为“防洪,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供水”可能引发的水生生态变化。

  (4)各类施工临时场地、弃渣场占地及施工的环境影响。

更新时间:2021-12-26 15:54
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选题

(2021年真题)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焚烧车间采用30t/d回转窑焚烧系统处置有机树脂类废物、医药废物、含有机溶剂废物、精馏残渣和废油等。焚烧烟气经50m高烟囱排放,以下烟气净化措施合理的有( )。

  • A.SNCR脱硝+急冷
  • B.消石灰和活性炭喷射
  • C.布袋收尘+钠碱法脱酸
  • D.烟气再加热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17年真题)下列废气治理措施中,适用于治理二氧化硫的措施有( )。

  • A.SCR法
  • B.海水法
  • C.烟气循环流化床法
  • D.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17年真题)下列处理烃类废气措施中,属于回收法的有( )。

  • A.燃烧法
  • B.吸附法
  • C.膜分离法
  • D.催化氧化法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17年真题)下列含铅烟气中,可用碱液吸收法处理的有( )。

  • A.氧化铅生产含铅烟气
  • B.蓄电池生产中的含铅烟气
  • C.化铅锅含铅烟气
  • D.冶炼炉含铅烟气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16年真题)影响吸附法处理废气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

  • A.吸附剂种类
  • B.吸附设备结构
  • C.吸附剂再生方式
  • D.吸附塔人孔直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16年真题)某企业生产的有机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体积分数约在0.6%,适宜处理该有机废气的方法有( )。

  • A.吸附法
  • B.冷凝法
  • C.膜分离法
  • D.生物法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15年真题)下列含铅烟气中,可使用碱液吸收法处理的有( )。

  • A.氧化铅生产中产生的含铅烟气
  • B.蓄电池生产中产生的含铅烟气
  • C.化铅锅产生的含铅烟气
  • D.冶炼炉产生的含铅烟气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14年真题)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恶臭治理的方法有( )。

  • A.石灰石—石膏法
  • B.生物除臭法
  • C.化学吸收法
  • D.布袋过滤法
查看答案
多选题

(2021年真题)某钢铁企业拟增建1条180万t/a球团矿项目,其球团焙烧烟气中主要污染因子有( )。

  • A.颗粒物
  • B.氟化物
  • C.一氧化碳
  • D.氮氧化物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21年真题)球团矿钢铁冶炼使用球团矿,特征排放污染物( )。

  • A.颗粒物
  • B.氟化物
  • C.一氧化碳
  • D.氮氧化物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