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管理类联考综合->论说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论说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2018年3月,“大数据杀热”这个词进入大众视野,不过这一现象或已持续多年。数据显示,国外一些网站平就有之,而近日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热”的情况。“大数据杀热”虽然可以说是商家的定价策略,但最终形成了“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的局面,确实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和固有的商业伦理形成了明显冲突。然而有人认为,“大数据杀熟”也是可以理解的: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或者同样的餐食在旅游景点卖的价格也比较高——这样的倒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你有需求,我刚好可以提供,所以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大数据杀熟之我见“大数据杀熟”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高出许多。在网络消费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肆意使用这些未公开规则的针对新老客户的“差别定价”套路,短期看,商家似乎获得了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实则是害人害己。“杀熟”,不但坑了消费者的真金白银,还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伤了老客户的心,也伤了平台未来的发展机遇。如果消费者发觉被平台“杀熟”,很可能在以后的消费中弃之不用,转投别家。对平台而言,虽然通过“杀熟”获得了一时之利,却因此失去一群老客户。其付出的代价,远比一次“杀熟”的收益高得多。或许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为“大数据杀熟”大惊小怪。“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你有需求,而我刚好可以提供。”但仔细思考一下,这个理论套用在“大数据杀熟”上并不恰当。一个关健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并且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所以,用这样的理由作为自已“杀熟”的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观察“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商家以“利益为核心”,通过“消费”消费者的信任,“利用”消费者的感情,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制度层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使得违规成本较低,使商家滋生了侥幸的心理。要治理大数据“杀熟”的行为,监管部门理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尤其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方面,应堵住监管漏洞,提高违法成本;商家平台应坚持“以用户为核心”的思维,用更多优质服务吸引用户,并且在对大数据进行商业开发时,筑牢安全保护的防火墙,加宽隐私保护的屏障,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俗语有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着“大数据杀熟”来“坑蒙拐骗”消费者岂能长久?

更新时间:2021-11-30 11:31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